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2021年我国城镇就业占比达62.7%,较2012年增加13.8个百分点,未来就业形势如何?

作者: 日期:2022-10-12 浏览次数:0
国家统计局10月10日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八》(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6773
国家统计局10月10日发布《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八》(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6773万人,比2012年增加9486万人。
 
报告显示,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2012年至2021年,全国农民工总量由26261万人增至29251万人,农民工就业规模平稳增长。针对困难群体,不断加强就业帮扶。2012年以来,平均每年有超过550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超过170万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约5万户零就业家庭实现每户至少一人就业。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增强。2021年,我国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17072万人、21712万人和35868万人,占比分别为22.9%、29.1%和48%;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比2012年分别下降10.6和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上升1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协调性明显提高。
 
人口总量平稳增长,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在人口总量方面,该报告指出,2012年以来,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集聚明显加快。针对我国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等新的人口发展形势,我国分别于2013年和2016年实施“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生育政策。2021年,提出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生育政策的调整优化,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生育需求,促进了出生人口规模的提升,2012年至2021年年均出生人口为1620万人。2021年末,我国人口数量为141260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5338万人,年均增长593.1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4%。
 
与此同时,我国人口流动日益活跃。2020年,我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4927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34.9%,其中,流动人口达到37582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6.6%。与2010年相比,全国人户分离人口增加23138万人,增长88.5%,流动人口增加15439万人,增长69.7%。另外,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人口增长迅速,分别增长了35.0%、12.0%和7.3%。上海、北京、广东、浙江4省(市)10年间人口密度增量均在100人/平方公里以上。
 
在人口健康状况方面,我国人口健康状况正持续改善。据统计,2021年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7.2%,人口健康状况继续改善。202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7.9岁,比2010年提高3.1岁。老年人健康状况改善,健康老年人口比重上升。202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健康老年人口比重达到54.6%,比2010年提高10.8个百分点。
 
在就业形势方面,我国城镇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城镇就业人员比重首次超越乡村,达到50.5%。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总量达到46773万人,比2012年增加9486万人,年均增长1054万人;城镇就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到62.7%,比2012年增加13.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
 
另外,失业率始终保持在合理区间。2018年至2019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始终稳定在5.0%左右的较低水平。2020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突发影响,就业形势受到冲击,2月份失业率升至6.2%。2020年12月降至5.2%,与2019年同期持平,2021年12月进一步回落至5.1%。
 
国家统计局表示,下一阶段,我国将继续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保障就业形势稳定,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强化就业优先政策,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经济带动就业效应显著
 
伴随着经济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我国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人员素质不断提升。
 
此外,新经济就业以其就业容量大、薪资水平高、灵活性和兼职性强等特点,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新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灵活就业岗位,在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弹性、增加劳动者收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0年,我国共享经济平台企业员工达到631万人,比2015年增加约131万人,平台带动的就业人数约8400万人,比2015年增加约3400万人。
 
就业人员素质明显提升。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我国就业人员学历结构持续优化,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2020年,就业人员中,小学及以下、初中受教育程度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8.7%、41.7%,比2012年分别下降2.3、6.6个百分点;高中、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17.5%、22.2%,分别上升0.4、8.5个百分点。就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2年的9.7年提高到2020年的10.4年。
 
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21年末,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累计18.7万人,比2012年增加2万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500多人,增加2400多人;全国累计共有3935万人取得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增加2360万人。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的健全,以及收入分配结构的优化,我国劳动者的工资水平稳步增长。2021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到106837元,比2012年增长1.28倍,年均增长9.6%;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实际增长0.91倍,年均实际增长7.4%。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达62884元,比2012年增长1.19倍,年均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实际增长0.83倍,年均实际增长6.9%。
 
随着国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强化劳务派遣用工监管,规范劳动合同签订,加强劳动执法力度,大力开展根治农民工欠薪行动,保持劳动力市场活力的同时,也有力保障了劳动者合法权益。
 
我国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和改革力度,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会保险覆盖率显著提升。202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8074万人,比2012年末增加17647万人;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5431万人,增加8945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958万人,增加773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8287万人,增加9277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23752万人,增加8323万人。
 
如何推动就业形势稳定向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就业形势有五项突出成效:
 
一是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年均超过1300万人,十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亿人,调查失业率总体低于预期控制目标。
 
二是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城乡就业格局发生历史性改变,2021年城镇就业人员占比达到62.7%,第三产业成为就业最大“容纳器”,三次产业“倒金字塔型”的就业结构逐步形成。
 
三是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工资水平不断提高,2021年城镇单位人员工资较2012年翻了一倍,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灵活就业人员权益保障不断完善。
 
四是重点群体就业平稳。十年来8000多万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水平保持稳定,农民工总量增至2.9亿人,脱贫劳动力务工规模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去产能职工、退捕渔民得到妥善安置,失业人员、困难人员就业平稳,既服务保障了改革发展大局,也兜住、兜牢了基本民生底线。
 
五是支持体系日益健全。创新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并置于宏观层面,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工具丰富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技能劳动者总量增至2亿人以上。全方位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持续健全,年均为数千万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就业创业服务支持。
 
我国就业局势长期保持总体稳定,成为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坚实支撑。与此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就业总量压力长期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就业工作仍面临不小挑战。将持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就业是民生头等大事。面对一系列风险挑战,就业形势之所以能保持总体稳中有进,关键在于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加快落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高效统筹,国内投资和消费等环节的需求恢复带动了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同时各方面围绕就业优先同向发力,积极拓展了不同群体的就业空间。
 
推动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应继续做好相关政策储备。要立足中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的系统部署,利用好已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妥善研判就业面临的利弊条件,密切跟踪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经营态势,强化就业优先导向,聚焦劳资双方遇到的共性问题和普遍诉求,保持政策工具箱有空间有力度。
 
推动就业形势稳定向好,应为重点就业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青年人就业持续承压,是当前稳就业面临的重要挑战。特别是进入秋季,还有一部分毕业生的工作没有着落,应当统筹社会各方力量搭建服务渠道,拓宽线上线下帮扶途径,完善服务机构目录和政策服务清单,切实提高市场匹配效率。在加强就业帮扶上,还应对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及各类就业困难人员开展实用的职业培训,跟进提供创业担保贷款等融资支持,千方百计拓展就业创业空间。
 
随着经济运行企稳回升,就业形势有望继续回暖,要确保各项就业服务“不断线”“不打烊”,助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帮助劳动者通过不同渠道实现就业。
 
来源:新华社、经济日报、北京日报、光明网、北京青年报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