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消费券来了!涉及多行业,有望缓解经营困难;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自今年2月恢复征收以来首次下调,能省多少钱

作者: 日期:2022-08-06 浏览次数:0
消费新一轮消费券密集发放,多场景撬动消费市场进入8月份,多地再次计划发放文旅、体育、餐饮等各类消费券,以提振市场消费信心,加快消费
消费
 
新一轮消费券密集发放,多场景撬动消费市场
 
进入8月份,多地再次计划发放文旅、体育、餐饮等各类消费券,以提振市场消费信心,加快消费市场提质扩容,带动产业链升级。
 
据悉,8月4日,沈阳市再次发放1100万元文旅消费券,涵盖宾馆酒店、旅行社等11大类。同日,海口市也发放新一轮政府消费券,分为免税场景消费券和零售、餐饮、住宿场景消费券两种类型,总计14.17万张;8月5日,天津市发放第四期“津乐购”消费券,本期消费券共10万张;8月8日,北京经开区将发放1亿元消费券,包含汽车消费券、线上消费券、线下消费券、美食专享券、工厂市集券、观影消费券等类型。同日,绍兴市也将发放3000万元体育消费券;8月9日,九江市将发放第三批政府消费券,总额度为8000万元,消费券类型分为汽车消费券、加油消费券、餐饮消费券等。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今年全国多地积极拉动消费,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和频次,重点针对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一方面可以有效调动人们消费热情,提升消费规模,为稳经济稳增长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有效缓解这些行业由于疫情影响带来的经营困难,起到助企纾困的作用。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名晟表示,不同类别的消费券对不同消费群体提供了消费补贴,对相关领域促进效应也不同。总体来看,消费券在直接降低消费成本的情况下,将有效助推消费回暖,并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恢复,对经济发展起到明显促进作用。
 
李名晟表示,消费券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助燃剂”,通过需求增长有效带动供给,促进供给端创新发展,提升供给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并通过供给增加就业,促进居民收入的持续提升,进一步夯实消费能力,实现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良性循环。
 
点评
Comment
 
随着国家出台以鼓励住房、汽车为重点的促消费政策,下半年消费整体走势将会保持相对温和,一些围绕新能源、芯片升级的消费行业会继续实现较快增长,将成为消费亮点。从经济恢复、消费热情、家庭消费热点和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看,消费券规模不宜过大,保持适度即可。
 
航空
 
8月5日起燃油附加费下调!将激发航空旅游市场活力
 
多家国内航空公司发布公告称,自2022年8月5日(含)起销售的客票,航空公司将调整中国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收取标准。
 
航线距离800公里(含)以下的燃油附加每航段收费标准为人民币80元;航线距离800公里以上航线燃油附加每航段收费标准为人民币140元。婴儿旅客免收;儿童、革命伤残军人,因公致残人民警察按实际收费标准减半收取,即航线距离800公里(含)以下每航段收费标准为40元/人,航线距离800公里以上每航段收费标准为70元/人。实际收取金额以系统计算结果为准。
 
这是自今年2月恢复征收燃油附加费以来,机票燃油附加费首次下调,此前已上调了5次。
 
今年1月5日,国内航线取消了燃油附加费的征收。2月5日,燃油附加费恢复征收,800公里及以下和以上航段分别收取10元和20元;3月5日起,分别收取20元和40元;4月5日起,分别收取50元和100元;5月5日起,分别收取60元和120元;6月5日起,分别收取80元和140元;7月5日起,分别收取100元和200元,创我国自2000年开始征收燃油附加费以来的最高收取标准。
 
从调整标准来看,此次燃油附加费下调后,旅客在8月5日后买一张机票相比下调前最高节省60元。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邹建军表示,旅游市场对价格是相当敏感的,尤其是在这种和高铁重叠的线路上,包括支线的一些市场。它的下调有助于缓解这种压力,使得现在相对来说会提高航空出行的经济性。
 
点评
Comment
 
随着国内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这个暑期一些地方的商务、旅游客流逐步增加。而机票燃油附加费的下调,将进一步激发航空旅游市场活力。燃油附加费下行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民航旅客的出行成本,对于旅游度假等非公出行需求具有一定的刺激效应。
 
TMT
 
工信部:强化财政支持,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8月4日,工信部消息显示,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于8月3日主持召开中小企业数字化工作座谈会,听取了互联网企业、工业互联网企业等关于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作情况及对编制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评价指标、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指南等工作的意见建议。
 
会议指出,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需要从政府、市场两方面发力。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引导,通过强化财政支持,撬动龙头企业、社会资本合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要发挥大企业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链式”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关乎当下发展和长远前景的关键命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6.2个百分点。正是这种发展大势的折射,推动民营企业以数字化转型带动经营理念、技术、组织、管理和模式创新,不仅事关民营企业个体的生存发展,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动能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表示,企业规模差异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高于地区差异和产业差异,大中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资源投入、组织保障、转型模式与转型成效方面均好于小微企业。地区差异方面,东部地区相对领先,资金人才投入力度、上云用云情况、数字化转型成熟度和效果评价等都好于中西部。产业差异方面,第三产业期待用数字化转型摆脱困境的意愿最强,第二产业在数字化转型阶段、投入力度、实施成效等方面表现相对更好。
 
点评
Comment
 
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往往面临资金人力投入不足和新市场打开缓慢等问题,如果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强化创新方向引领,围绕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面临的数字基础设施、通用软件和应用场景等难题提供贷款贴息、政府采购等扶持,不仅能够把中小企业数字化新型产业培育起来,还能鼓励研发力量的创新突破。
 
金融
 
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稳步扩大,相关产业链有望持续受益
 
15个省(市)23个地区参与试点,10家运营机构参与研发,涉及批发零售、餐饮文旅、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众多领域,涵盖线上线下……当前,我国数字人民币研发试点已形成一定格局,成为全球开展法定数字货币研究的先行者。
 
为推进数字人民币稳步健康发展,相关配套法规研究也被提上日程。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研究出台数字人民币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配套政策,持续完善数字人民币技术标准,夯实数字人民币法治基础。
 
截至5月末,15个省市的试点地区支持数字人民币支付的商户门店数量达456.7万个。花数字人民币乘地铁、点外卖、逛景点……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涵盖线上线下。据介绍,各试点地区围绕促进消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低碳出行等主题累计开展20多次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活动,有力促进社会消费回补与潜力释放。
 
数字人民币对于经济的助力远不止拉动消费。随着数字化场景越来越多,数字应用领域相关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不断涌现。数字人民币上下游产业正在产生集聚效应,催生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比如今年6月,全国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创新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在福建厦门落地。当地用户可以运用数字人民币实现农业碳汇交易,助力乡村振兴和绿色转型。
 
有专家表示,当前,数字人民币在拉动居民消费、推动绿色发展、提升金融普惠、改善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随着数字人民币在数字身份、数字消费、数字贸易等领域不断创新应用,隐私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未来应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提升跨行业、跨市场交叉性金融风险的甄别、防范和化解能力。
 
点评
Comment
 
通过“智能合约”技术,数字人民币未来将在财政、税收、政务等方面大有可为,为企业和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在预付资金管理领域,数字人民币可有效防范资金挪用,实现透明监管;在财政补贴、科研经费等定向支付领域,数字人民币能限定支付用途,实现对公共资金的全链路监控,提升政府资金效用等。
 
楼市
 
7月百城新房均价环比止涨转跌,机构预测楼市政策持续宽松
 
8月1日,中指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7月,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6204元/平方米,环比止涨转跌,跌幅为0.01%。从涨跌城市个数看,45个城市环比上涨,47个城市环比下跌,8个城市持平,下跌城市数量较上月增加6个。其中,一线城市环比下跌0.16%,同比上涨0.17%;二线城市环比上涨0.11%,同比上涨1.02%;三四线代表城市环比持平,同比上涨0.13%。
 
全国100个城市二手住宅平均价格为16012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09%,跌幅较上月扩大0.07个百分点。从涨跌城市个数看,29个城市环比上涨,69个城市环比下跌,2个城市持平,下跌城市数量较上月增加11个。其中,一线城市环比上涨0.14%,同比上涨1.38%;二线城市环比下跌0.08%,同比上涨0.58%;三四线代表城市环比下跌0.17%,同比下跌0.23%。
 
价格的变动与销售市场的变动紧密相连。数据显示,7月重点城市商品住宅成交同环比均下降,市场规模冲高回落。据初步统计,重点城市7月成交面积环比下降超13%,同比下降约27%。市场成交活跃度下降受传统销售淡季、供应放缓等因素影响。
 
中指研究院指数事业部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认为,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稳定房地产市场”,但“房住不炒”仍是房地产政策优化调整的底线;“因城施策”仍是政策推进的主要方式,强调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各地需求端政策仍将继续改善。
 
点评
Comment
 
展望后市,全国楼市政策预计将保持宽松基调。各地政府将继续加大居民住房消费支持力度,二线城市限购、限贷、限售等政策或将进一步优化,而更多三四线城市的行政限制性政策则有望全面取消。
 
养老
 
个人养老金制度出台投资需求上升,养老基金迎发展机遇
 
近期,公募基金对FOF(基金中基金)产品的布局明显提速,仅7月份以来就有接近30只FOF新品首发或成立,其中包括多只养老FOF产品。
 
所谓FOF基金,是一种专门投资于其他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如果说基金是一篮子股票,那么FOF基金就是一篮子基金。通过专业投资者对基金的筛选,进一步优化基金投资的效果。
 
有多位业内人士指出,FOF产品的布局加快,与养老FOF产品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各大基金公司在政策的引导推动下,主动提前布局养老FOF,为未来国家引导个人养老金投资养老FOF产品做好准备。
 
自2018年8月首批养老目标基金获准发行以来,伴随着养老金投资需求的上升与相关制度的不断推出,养老FOF产品的数量规模迎来持续扩张。鹏扬基金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场已累计有195只养老FOF产品,规模合计1057亿元。
 
作为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要补充,公募养老产品目前以养老目标FOF产品为主。其中,目标日期型养老FOF依照下滑曲线进行大类资产配置,以投资者退休日期为目标,依照下滑曲线进行大类资产配置,随着目标日期的接近,基金的资产配置方案相应发生变化。而另一种产品——目标风险型养老FOF产品则设定固定产品的风险水平,根据特定的风险偏好,设定权益类资产、非权益类资产的基准配置比例。
 
值得一提的是,《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在个人养老金制度试行阶段,拟先行纳入最近4个季度末规模不低于5000万元的养老目标基金。根据相关测算,截至上半年末,符合条件的养老目标基金名单已接近百只。
 
个人投资者在选择FOF时,首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根据风险偏好高低去选择合适的FOF产品;其次,尽管资产配置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平滑产品净值的波动,但是FOF产品的短期业绩也难免受到各种市场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产生波动,尤其是权益资产等风险资产配置比例较高的FOF产品,投资者可耐心持有一段时间。
 
点评
Comment
 
在个人养老金政策持续推进落实的大背景下,养老FOF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更有望带动整个FOF市场发展,从而更好服务居民财富管理的需求。
 
能源
 
地方氢能产业政策密集出台,未来带动性如何?
 
近段时间以来,山东、北京、广东等地相继发布氢能产业支持政策,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建设、产业链打造等多个领域。此外,多地都明确拿出真金促进氢能产业发展,并明确了产业发展规模目标和燃料电池汽车推广数量。
 
比如《山东省氢能产业发展工程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实现氢能产业规模超1000亿元的突破,并推广燃料电池汽车达1万辆、建成加氢站100座;到2030年则更进一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品牌,全面建成氢能产业发展高地,将氢能产业规模拓展至5000亿元。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发布的《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培育5~10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独角兽企业,建成3~5家国际一流的创新研发平台,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突破1万辆,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在交通领域带动二氧化碳减排5万吨~10万吨/年。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尹海涛认为,相较其他省份,上海更注重科技引领作用,尤其重视氢能技术的示范应用。
 
在当前氢能产业投资布局热情高涨、技术路线选择“百花齐放”的情况下,需要围绕高质量发展需求,准确把握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方向,以需求为导向,带动产品创新、应用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建立完善氢能产业标准体系,重点围绕建立健全氢能质量等基础设施标准,交通、储能等氢能应用标准,增加标准有效供给。积极参与国际氢能标准化活动,促进国内国际氢能标准的有效对接。
 
点评
Comment
 
在已经发布的地方规划中,预计到2025年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将超过15万辆,加氢站将超过1000座,氢能产业累计产值将超过9600亿元。从研发投入来看,尽管我国的氢能源布局较晚,但正逐渐成为研发预算投入增幅最大的国家。
 
来源:证券日报、中国经济网、中国新闻网、新华网、新华社、上海证券报、央视新闻、经济日报、中新经纬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