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价高位回落!小麦、玉米、大豆价格均创年内新低,预计未来总体走势胶着,但对中国影响有限

作者: 日期:2022-07-27 浏览次数:0
近两个月来,国际粮价大幅下跌,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价格在近期最低跌至765 75美分 蒲式耳,较3月份高点时下跌43 8%,
近两个月来,国际粮价大幅下跌,其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小麦期货价格在近期最低跌至765.75美分/蒲式耳,较3月份高点时下跌43.8%,为今年2月份以来最低;玉米价格下跌31.3%,大豆价格下跌27%,豆油价格下跌37.9%,均创今年年内新低。国际粮价为何冲高回落?
 
流动性收紧带动国际粮价回落,对我国影响有限
 
国际粮价回落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全球流动性持续收紧,美元走强,国际资本唱空大宗商品。进入二季度,多个经济体的实际通胀水平已大幅偏离其通胀目标,这促使政策制定者采取更加激进的紧缩措施加以应对。
 
5月份,在美联储开启“加息+缩表”操作的带动下,多国央行相继启动货币紧缩政策。特别是近日公布的美国6月份CPI同比增长9.1%,刷新了40年来最高纪录,大幅提高了美联储加息预期。受此影响,美元指数在7月14日创下109.29点的历史新高,而与之存在负相关关系的各类大宗商品价格则全线走低,国际粮价也不例外。
 
二是全球粮食市场供需格局有所改观,前期因高粮价所引发的紧张情绪逐步释放。抛去全球通胀及资本炒作因素,粮食主产国极端天气频发加剧市场对粮食供应的担忧,乌克兰危机及新冠肺炎疫情让重要粮食出口国外运受阻等因素也是在前期推高国际粮价的关键原因。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7月份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度至2023年度全球谷物产量预测从之前的27.84亿吨上调至27.92亿吨,虽然对消费量的预测也上调了920万吨,达到27.97亿吨,但据FAO估计,到2023年产季末,世界谷物库存总量将达到8.54亿吨,较上月预测增加760万吨。同样,美国农业部最新供需报告,将全球2022年度至2023年度的小麦、玉米期末库存分别上调了70万吨和250万吨。
 
在油脂油料领域,尽管全球大豆产量、进出口、压榨和期末库存量有所降低,但棕榈油头号出口国印度尼西亚不仅取消了棕榈油出口禁令,还制定了加速出口计划,让全球植物油价格在近两个月大幅下跌。
 
国际粮价变化对我国粮食行情的影响有多大?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
 
国际粮食价格主要是通过期货市场来定价,相对于现货市场,期货杠杆率高,极易因为一些“黑天鹅”事件或“灰犀牛”事件而被投机资金热炒。反观国内主粮品种,其价格形成是以市场供需为主,政策协调为辅。当市场需求提升导致价格过高时,政府会释放各类储备来保障市场需求,而当新粮上市时价格过低时,又有相关政策保障农户基本收益。
 
主粮品种的供需格局保障了我国粮价基本稳定
 
我国三大主粮的自给率在90%以上,小麦和稻谷更是达到100%自给,供需结构基本平衡,粮食进口主要是改善品质、调剂余缺。所以国际粮价的大幅涨跌对国内粮价走势影响甚微。同时,粮食进口配额管理制度也避免了在国际粮价过低时冲击国内市场。
 
我国严格的粮食流通管理制度极大程度上避免了热钱的投机炒作
 
对于“囤积居奇”“煽动炒作”等行为,国家明文禁止、严厉打击,在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三大主粮的价格走势也受到粮食主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的严格监控。当然,国际粮价的大幅涨跌对局部地区的企业心理层面短期内会造成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相对较小。
 
未来国际粮价如何变化?从供需基本面上看,受全球新冠疫情对粮食供应链的干扰,以及多区域地缘政治发展的不确定性,粮价的支撑因素依旧明显,而后期资本对于主要产粮国天气因素的炒作也会阶段性推升粮价。
 
从宏观形势看,全球收紧流动性导致的需求大幅衰减,已经提升了市场对经济衰退的忧虑,而美联储在年内继续加息的预期更让大宗商品继续承压。由此预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粮价继续大幅下探的空间有限,但也难以出现类似今年3月份暴涨的局面,总体走势将进入一个相对胶着的状态。
 
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价平稳
 
7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夏粮总产量,达到14739万吨,比上年增加143.4万吨,增长1%。全国政协委员、福建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原局长赖应辉表示,今年夏粮增产丰收是在抵御去年罕见秋汛和克服上半年部分地区疫情严重影响后的丰收,是在历史高点上的高位再增产。取得这样的成绩,令人振奋、令人鼓舞。这为保证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打下了扎实基础。
 
赖应辉表示,今年上半年,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际粮价暴涨暴跌,而国内粮价基本平稳,玉米、小麦有小幅上涨,而成品粮价格则基本保持稳定。当前夏粮收购价均高于国家定的最低收购价,这既保障了种粮农民的收益,也稳定了粮食预期价格。要继续做好夏粮收购工作,要让农民随时卖得出粮,卖出好价格。今年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后,各地更加重视粮食安全工作,许多地方都主动增加储备规模,要落实好各项制度,使储备及时到位,确保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下半年如何做到稳增长、稳预期、防风险?在赖应辉看来,下半年,国际形势有许多不确定性,国际粮食总体紧张,国际粮价存在大起大落的可能。国内疫情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存在不确定性,但有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总体可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赖应辉建议:
 
加强生产管理,确保秋粮丰收
 
当前是秋粮作物生长期,是确保秋粮丰收的关键期。近期,南方进入高温期,有些地方又出现干旱。为此,各地农业服务机构要加强服务,农技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及时排灌、及时防病虫害等。
 
加大粮食生产补贴,确保农民收入
 
今年受国际局部冲突造成化工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国内疫情、用工成本增加等的影响,国内终端农资价格大幅上涨,今年上半年中央下拨100亿元农资补贴,如果按去年的粮食播种面积17.6447亿亩计算,平均每亩才补5.7元,只是杯水车薪。要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控制农资价格上涨,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
 
加强宏观调控,确保粮价平稳
 
粮价平稳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中央的粮食宏观调控既要关注国际粮价的变化,也要关注国内粮食市场的供需情况。加强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的协同运作,尽量保持均衡轮换,保持市场价格稳定。要改革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利用市场手段调整粮食结构,促使国家粮食安全更加安全。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耕地质量
 
国家应该提供高质量的耕地给农民耕种。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抛荒耕地的高标准建设力度,让农民在有抛荒风险的山垄田上种粮有合理的收入。
 
此外,今年以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俄乌冲突、极端天气叠加影响下,全球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粮食价格一度保持高位运行。粮食是食品的重要原材料,全球粮价上涨推高了各种食品的成本,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限制或者禁止粮食出口管制措施,进一步推动全球粮价与全球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全球粮食贸易陷入困境。
 
今年我国克服俄乌冲突、粮食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国际粮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尽可能确保粮食进口稳定性。粮食进口量较之去年同期略有下降,但粮食进口成本增势明显。从进口结构看,我国稻谷和小麦进口量较小,受国际粮价影响较小,但大豆和玉米等饲料原料进口量较大,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大。
 
面对成本推动型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压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实施最低收购价、粮食生产补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份产粮大县全覆盖等一系列粮食生产扶持政策,确保农民种粮有收益、有钱赚。针对农资价格过快上涨的问题,中央财政下达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并采取农资保供稳价举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资等价格上涨带来的不利影响。
 
未来,要不断提高粮食自给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粮食量足价稳,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切实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夏粮收购在即,有关部门要持续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打击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维护国内粮食市场平稳运行。
 
来源:央视财经、经济日报、人民政协报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