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十万亿级投资机会!多地布局数据中心、5G、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机构预测这些领域将有更大发展空间

作者: 日期:2022-06-06 浏览次数:0
加大新基建投资和新兴产业投资已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目前,各地都在布置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从出台的稳经济措施来看,多地提出了布局新基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新基建投资和新兴产业投资已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目前,各地都在布置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从出台的稳经济措施来看,多地提出了布局新基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要发挥扩大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加大产业投资,确保投资有效而不形成浪费,就需要着力投向具有发展前景和增长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或新兴产业领域。从而为后续发展增加新动力,并在优化供给结构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强链补链的需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
 
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6月2日,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提出了45条举措。其中提出着力扩大重点领域投资。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朝阳、海淀等超级算力中心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项目,加快一体化皮基站系统建设部署。
 
近日,多地出台了发展新基建的文件。比如,《成都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5G基站9万座,城市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80%;成都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生产、生活、市政基础设施成效显著,将建成一批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慧医院、智慧校园,打造20个工业互联网优势平台,完成智能交通二期项目、启动三期建设,新增300公里车路协同示范道路,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6万个。
 
河北省提出,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重点支持方向,超前谋划一批网络型、数字型、城市、农业农村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精准对接国家扩大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领域,及早做好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等新增领域专项债券项目筛选申报工作。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在稳经济的背景下,消费乏力,出口承压,稳投资需要新基建发挥更大作用。“十四五”时期全国新基建投资规模或将超过15万亿元。
 
“资金可持续是新基建投资建设的前提基础。”吴琦表示,需要财政政策积极发力,在用足用好用活财政资金的同时,建立健全支持新基建的财税政策体系,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支持、激励、杠杆等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探索设立新基建专项贷款,提供产业基金、融资租赁、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构建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互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和良好生态;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注重项目投建营一体化,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吴琦说。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补齐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期健康发展助力。新基建的资金可以从专项债券中解决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从市场解决,包括社会资本投入和金融机构融资等。
 
新基建有哪些特点?
 
和铁路、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基建具有技术更替快、应用领域广、不确定性强等特点。
 
首先是技术更替快,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相对稳定,而新基建的部分技术尚不成熟,技术迭代速度较快;其次是应用领域广,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于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新基建则聚焦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领域,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第三是不确定性强,这主要表现在新基建技术边界和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预期收益和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成本核算和运营模式的不确定性等方面。
 
长期看,财政资金应增加投入,支持新基建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短期看,有关部门要利用好专项债、PPP等政策工具,发挥好新基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一是尽快形成一定的实物工作量。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希望专项债和PPP项目更加关注新基建领域。加快新基建PPP项目的入库进度,推动项目及早落地实施。加快新基建专项债的发行和支出进度,保障投资强度。
 
二是优化新基建项目的投资结构。将专项债和PPP项目向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倾斜。
 
三是探索形成项目“风险—收益”匹配机制。考虑到新基建的特点,需创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在项目准入上,充分引入市场竞争,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在项目融资上,针对项目不同阶段的风险收益特征,构建具有充分弹性、可灵活调整的多元化融资结构。
 
四是规范项目管理。在鼓励和支持新基建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规范其财政预算管理,做到创新发展和安全规范发展相统一。要严格项目审核把关,推广资金穿透式监测,实施支出进度通报预警制度。
 
新基建撬动作用如何?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4.8%,具体看,一季度基建投资超过了3.1万亿元,增速达到了10.48%,其中3月投资额约为1.84万亿元,同比增加了约2000亿元,增长11.79%。
 
在上述数据发布之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从一季度投资数据看,重大工程项目在基建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为专项债支持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基础。”上述基层财政部门人士说。
 
5月23日,国常会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专项债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这一表述让市场对新基建有了更多关注。
 
信达证券的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是未来基建投资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随着政策对新基建的倾斜,以及专项债向新基建开放,我们预测5G基站、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基建将有更大发展空间。”信达证券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说。
 
据悉,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从新基建的范围看,这些领域避免了对传统基建的路径依赖,更多转向“软基建”领域。
 
市场人士认为,通过5G建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高端制造、生物科技以及新兴消费领域的“新基建”投资,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畅通国内要素流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至于具体的撬动空间,由于这些项目尚处于开发和建设中,因此目前并不能准确预判其对经济预期的影响,但不可置疑的是,经济下行周期的“稳增长”,必然是新基建和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的共同发力,这是力保全年5.5%增长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专项债资金仍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从新基建的范围看,专项债对上述两个领域仍未放开。
 
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
 
作为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专项债发行使用节奏进一步加快。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2022年以来各地已经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5万亿元,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1.3万亿元。
 
从投向来看,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宋其超近日表示,2022年专项债券在继续重点用于9大领域的同时,也将合理扩大使用范围,包括新基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等领域将成为专项债券未来的重要投向。
 
在专项债发力的同时,其他融资渠道也进一步拓宽。近日,银保监会召开会议表示,支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做好“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融资保障。人民银行也发文明确,支持地方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依法合规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等。此外,PPP模式正加快推广运用。今年一季度,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新入库项目123个,投资额2506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稳增长政策“组合拳”靠前发力、适时加力,今年资金端和项目端的“紧”和“缺”将得到有效缓解。
 
“一系列稳投资的政策举措既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又着力为市场主体扩大投资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随着政策的落实,投资必将为稳增长贡献更大力量。”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毕吉耀表示。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近期相关部门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显然已超出传统财政货币政策的范畴,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将对二季度经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预计财政政策将保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货币政策除靠前发力外,还将综合运用总量和结构工具适时加码,二季度降准、降息仍值得期待。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建议,继续强化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新旧产业转型,加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各地要聚焦工业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本工业软件和基本质量技术等“五基”领域的跨区域跨企业跨所有制协同攻关,建立并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加速壮大,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关键变量”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能量”,成为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最大增量”。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经营报、证券日报、中国证券报、中国新闻网
加大新基建投资和新兴产业投资已成为稳经济的重要抓手。目前,各地都在布置落实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精神。从出台的稳经济措施来看,多地提出了布局新基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要发挥扩大有效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无论是加大基础设施投资还是加大产业投资,确保投资有效而不形成浪费,就需要着力投向具有发展前景和增长后劲的新型基础设施或新兴产业领域。从而为后续发展增加新动力,并在优化供给结构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强链补链的需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表示。
 
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6月2日,北京市发布的《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提出了45条举措。其中提出着力扩大重点领域投资。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推进朝阳、海淀等超级算力中心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北京园博数字经济产业园、中关村京西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项目,加快一体化皮基站系统建设部署。
 
近日,多地出台了发展新基建的文件。比如,《成都市“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成都将建成5G基站9万座,城市千兆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80%;成都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城市治理、生产、生活、市政基础设施成效显著,将建成一批智慧园区、智慧工厂、智慧医院、智慧校园,打造20个工业互联网优势平台,完成智能交通二期项目、启动三期建设,新增300公里车路协同示范道路,建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6万个。
 
河北省提出,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重点支持方向,超前谋划一批网络型、数字型、城市、农业农村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精准对接国家扩大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领域,及早做好新型基础设施、新能源等新增领域专项债券项目筛选申报工作。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在稳经济的背景下,消费乏力,出口承压,稳投资需要新基建发挥更大作用。“十四五”时期全国新基建投资规模或将超过15万亿元。
 
“资金可持续是新基建投资建设的前提基础。”吴琦表示,需要财政政策积极发力,在用足用好用活财政资金的同时,建立健全支持新基建的财税政策体系,创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支持、激励、杠杆等作用,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建议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探索设立新基建专项贷款,提供产业基金、融资租赁、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综合性金融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构建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本互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和良好生态;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注重项目投建营一体化,降低项目投资风险。”吴琦说。
 
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表示,适度超前布局新基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有效补齐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短板,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长期健康发展助力。新基建的资金可以从专项债券中解决一部分,但更主要的是从市场解决,包括社会资本投入和金融机构融资等。
 
新基建有哪些特点?
 
和铁路、公路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相比,新基建具有技术更替快、应用领域广、不确定性强等特点。
 
首先是技术更替快,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水平相对稳定,而新基建的部分技术尚不成熟,技术迭代速度较快;其次是应用领域广,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集中于铁路、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新基建则聚焦5G网络、数据中心等建设领域,实现了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融合创新、智能引领;第三是不确定性强,这主要表现在新基建技术边界和技术标准的不确定性、预期收益和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成本核算和运营模式的不确定性等方面。
 
长期看,财政资金应增加投入,支持新基建的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短期看,有关部门要利用好专项债、PPP等政策工具,发挥好新基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一是尽快形成一定的实物工作量。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专项债8月底前基本使用到位,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希望专项债和PPP项目更加关注新基建领域。加快新基建PPP项目的入库进度,推动项目及早落地实施。加快新基建专项债的发行和支出进度,保障投资强度。
 
二是优化新基建项目的投资结构。将专项债和PPP项目向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倾斜。
 
三是探索形成项目“风险—收益”匹配机制。考虑到新基建的特点,需创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在项目准入上,充分引入市场竞争,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激发市场主体投资活力;在项目融资上,针对项目不同阶段的风险收益特征,构建具有充分弹性、可灵活调整的多元化融资结构。
 
四是规范项目管理。在鼓励和支持新基建创新发展的同时,也要规范其财政预算管理,做到创新发展和安全规范发展相统一。要严格项目审核把关,推广资金穿透式监测,实施支出进度通报预警制度。
 
新基建撬动作用如何?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为4.8%,具体看,一季度基建投资超过了3.1万亿元,增速达到了10.48%,其中3月投资额约为1.84万亿元,同比增加了约2000亿元,增长11.79%。
 
在上述数据发布之前,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扎实推动“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从一季度投资数据看,重大工程项目在基建中发挥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为专项债支持范围的扩大提供了基础。”上述基层财政部门人士说。
 
5月23日,国常会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专项债支持范围扩大到新型基础设施等,这一表述让市场对新基建有了更多关注。
 
信达证券的报告指出,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升级的支持力度是未来基建投资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随着政策对新基建的倾斜,以及专项债向新基建开放,我们预测5G基站、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充电桩等新基建将有更大发展空间。”信达证券宏观分析师解运亮说。
 
据悉,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新基建”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信息基础设施,二是融合基础设施,三是创新基础设施。从新基建的范围看,这些领域避免了对传统基建的路径依赖,更多转向“软基建”领域。
 
市场人士认为,通过5G建设、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高端制造、生物科技以及新兴消费领域的“新基建”投资,可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进一步畅通国内要素流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至于具体的撬动空间,由于这些项目尚处于开发和建设中,因此目前并不能准确预判其对经济预期的影响,但不可置疑的是,经济下行周期的“稳增长”,必然是新基建和交通、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投资的共同发力,这是力保全年5.5%增长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专项债资金仍不得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置换债务以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从新基建的范围看,专项债对上述两个领域仍未放开。
 
专项债发行节奏加快
 
作为基建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专项债发行使用节奏进一步加快。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2022年以来各地已经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5万亿元,比2021年同期增加了1.3万亿元。
 
从投向来看,财政部预算司负责人、政府债务研究和评估中心主任宋其超近日表示,2022年专项债券在继续重点用于9大领域的同时,也将合理扩大使用范围,包括新基建、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等领域将成为专项债券未来的重要投向。
 
在专项债发力的同时,其他融资渠道也进一步拓宽。近日,银保监会召开会议表示,支持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做好“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融资保障。人民银行也发文明确,支持地方政府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依法合规保障融资平台公司合理融资需求等。此外,PPP模式正加快推广运用。今年一季度,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新入库项目123个,投资额2506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稳增长政策“组合拳”靠前发力、适时加力,今年资金端和项目端的“紧”和“缺”将得到有效缓解。
 
“一系列稳投资的政策举措既有力提振了市场信心,又着力为市场主体扩大投资创造有利的宏观环境。随着政策的落实,投资必将为稳增长贡献更大力量。”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毕吉耀表示。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表示,近期相关部门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显然已超出传统财政货币政策的范畴,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地将对二季度经济恢复起到重要作用。预计财政政策将保持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货币政策除靠前发力外,还将综合运用总量和结构工具适时加码,二季度降准、降息仍值得期待。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向清建议,继续强化各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快新旧产业转型,加强新旧动能转换,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各地要聚焦工业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基本工业软件和基本质量技术等“五基”领域的跨区域跨企业跨所有制协同攻关,建立并积极推动优势产业加速壮大,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关键变量”成为国民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能量”,成为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的“最大增量”。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经营报、证券日报、中国证券报、中国新闻网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