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放出“大礼包”,大学生创业失败,贷款10万元以下可由政府代偿,新一轮“抢人”大战来了,你的家乡有何举措?

作者: 日期:2022-02-18 浏览次数:0
近年来,无论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还是南京、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都先后出台了送户口、送房补、免费租借办公区等力度极大的优惠政策吸引人才。
2022年2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支持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情况。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陈中在会上表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对浙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
 
陈中介绍了一系列浙江吸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政策,其中一项提到,大学生若想创业,可贷款10万元到50万元,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元以下的由政府代偿。这条政策被报道后,立刻引起广泛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的“政府代偿”,绝不等同于“创业失败不用还贷款”。根据相关文件内容,创业担保贷款政府代偿的实质是在借款人不能按时足额还款时,由创业担保基金临时代为还款,但借款人本身依然要履行还贷义务。
 
浙江放出就业创业政策“大礼包”
 
陈中表示,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浙江始终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当作人才工作来抓,把他们作为优质资源来配置、引进、使用和储备。“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对浙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大力引进高校毕业生。”
 
据陈中介绍,浙江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比较丰富,并表示欢迎全国的高校毕业生到浙江来就业创业。
 
 
01.除了杭州市区,全面放开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的落户限制,杭州的落户条件为本科以上学历。
 
02.高校毕业生到浙江工作,可以享受2万元到40万元不等的生活补贴或购房租房补贴。
 
03.大学生想创业,可贷款10万元到50万元,如果创业失败,贷款10万元以下的由政府代偿,贷款10万元以上的部分,由政府代偿80%。
 
04.大学生从事家政、养老和现代农业创业,政府给予10万元的创业补贴,大学生到这些领域工作,政府给予每人每年1万元的就业补贴,连续补贴3年。
 
05.大学生到浙江实习的,各地提供生活补贴。对家庭困难的毕业生,发放每人3000元的求职创业补贴。
 
 
 
陈中称,浙江是用工大省,省外务工人员在浙江有2300万人,他们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浙江,省外务工人员与本地户籍的劳动者享受同等的就业创业服务和政策。另外,浙江还开发不讲技能、不讲学历、不讲年龄的爱心岗位,专门安置脱贫人口,保证他们的月薪在4500元以上,去年全省有脱贫人口225万。
 
针对新就业形态,陈中表示,浙江的平台经济比较发达,各种新就业形态快速发展,浙江非常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劳动保障问题。
 
2021年,浙江专门出台了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实施办法,主要是放开了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户籍限制,支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单险种参加工伤保险;政府还要求平台企业发挥数据技术优势,合理管控在线工作时间,对连续工作超过4小时的要安排工间休息。
 
当前,浙江省正在谋划构建共富型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努力打响“创业就业在浙江”品牌,帮助重点群体提升就业质量,加快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风投参与大学生创业意愿趋弱
 
大科技时代,动辄百万、千万的投资是风投机构在创投界的高频操作,但对同样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来说却锱铢必较。
 
一方面,地方政府出于促进就业的安排,财政倾斜可以调动社会各界创业的积极性,但另一方面,鉴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需求,发挥专业创投支持还要依靠市场化的投资机构,但对支持大学生及毕业生创业这件事,业内反馈的意愿却偏谨慎。
 
“准确的说是意愿趋弱。”华南某知名早期投资机构在同记者交流时表示,大科技环境下,都是科学家创业,大学生创业有着其思维和能力的局限性,而且曾经的商业模式创新热已被业内诟病太多,缺乏技术创新的投资很难在未来获得效益,更无从谈社会价值。
 
以浙江省为例,投中数据统计显示,2021年全省新设立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1846只,同比提升45%,位列全国新成立基金数量第一;但是从当地投资活跃度来看,已跌出全国前三,全年交易数量仅966起,交易规模172.4亿美元。
 
从行业来看,运输物流、金融、能源等是投资大热领域,但需要指出的是,相关领域技术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几乎没有早期甚至天使轮融资单位,而在各地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背景下,机构关注的重点在于学科带头人,更愿意下注芯片研发、无人驾驶等领域。
 
“如果是新科技,那一定是看中技术门槛,学历要求不说,学术要求都很高了,部分博导都不一定能拿到融资,何况是大学生。”另有投资界人士告诉记者,这并非对大学生创业有所歧视,而是基于专业的角度,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早已不是专业机构看重的点。“要看项目本身,光模式创新没用,我们现在还要求消费项目带有科技含量,起码有专利,或者是数据驱动。”
 
机构投资人之所以谨慎,一方面是竞争所迫,缺乏比肩行业一流技术水准的项目显然是有瑕疵的。另一方面,由于多数机构都拿政府引导基金的钱,很多政府引导基金都要求投科技,而这些恰恰是大学生早期创业团队所欠缺的。
 
引才只是手段,不是终点
 
不仅是浙江,近两年各大城市为了“抢人”,都纷纷亮出“杀手锏”。
 
2020年,南京出台《关于支持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宁就业创业十条措施》,其中提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45周岁以下本科学历人员(含留学回国人员、非全日制研究生)凭学历证书即可在南京落户。40周岁以下大专学历人员,在南京就业参保半年即可落户。
 
南京还提出实行人才住房补贴制度,符合申领条件的博士、硕士、学士按每人每月2000元、800元、600元享受最长36个月的住房租赁补贴。针对大学生创业,南京决定扩大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遴选并给予10万元到50万元资助,对已资助项目中发展前景好的可给予最高300万元接力投资。
 
东莞2020年发布的《东莞市人才入户实施办法》中提到,具备国内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大专学历,年龄未满40周岁的人员,在东莞依法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可申请将户籍迁入东莞。
 
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相关文件,其中的“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提出,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符合条件的引进人才最高可获工作生活补贴100万元。
 
四川省成都高新区2022年明确将设立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引进急需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产业创新领军人才。根据该政策,成都高新区将按相关要求对经认定的人才给予3年、每年最高500万元人才补贴,最高500万元安家补贴或赠予1套专家公寓。
 
值得注意的是,人才更为集聚的一线城市也在进一步吸引人才。2020年上海发布落户新政,称本科阶段为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上海。
 
2018年,上海开始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的绿色通道政策。2018年的试点高校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如今,这一政策范围扩大到了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广州提出,拥有国内普通高校全日制大专学历、年龄在28岁以下、社保满一年的,可以入户广州白云区、花都区等7个行政区。广州还规定,只要毕业院校为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青年人才,引进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之后就可以直接落户。
 
各式各样的开放政策折射出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又与奋斗的青春形成呼应。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体现出的是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互相成就。
 
眼下,全国各地争抢年轻人才的“抢人大战”如火如荼。然而城市对人才的渴望,不能停留在“抢过来”,而应该是营造人才“抢着来”的环境。换句话说,吸引人才不仅需要户籍政策,各种补贴,其实更需要当地产业的支撑,为人才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及提升空间,同时还需加强医疗、教育等基础配套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人才留下来。
 
正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秘书长李震所说,引才只是手段,不是终点。人才最终能否留住,关键看是否具有适宜其发展的环境和土壤,能否建立适合人才长期发展的良好生态,有效形成“人才黏性”。
 
来源:民生周刊、证券时报、浙江新闻客户端、潇湘晨报、新浪财经、每日经济新闻、新京报、光明日报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