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校毕业生哪里去?北京、广州就业竞争最激烈,国企成求职“香饽饽”,真应了那句“宇宙尽头是考编”?

作者: 日期:2022-01-25 浏览次数:0
“从2021全年情况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两端总体趋稳,不过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总量稳中承压,结构矛盾依然存在。”2022年1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智联招聘联合推出的《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下称《报告》)得出上述结论。
随着国内疫情反复、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2021年一至四季度高校毕业生景气指数分别为1.34、1.52、1.24和0.88,四个指数均低于同期全国水平——1.66、2.09、2.15和1.99。其中,2021年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景气指数是自2020年一季度疫情爆发以来该指数的次低点(最低点为2020年二季度的0.79)。
 
 
高校毕业生一直是我国就业市场监测的重点群体。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上述《报告》通过反映2021年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职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例变化,对未来就业市场景气程度进行总体分析和研判。
 
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趋稳
 
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指数(CIER)是用来反映就业市场景气程度的指标,其计算方法是:CIER指数=市场招聘需求人数/市场求职申请人数。CIER指数以1为分水岭,指数大于1时,表明就业市场中劳动力需求多于市场劳动力供给,就业市场竞争趋于缓和,就业市场景气程度高,就业信心较高,指数越大则就业市场的景气程度越高;当CIER指数小于1时,说明就业市场竞争趋于激烈,就业市场景气程度低,就业信心偏低。
 
《报告》显示,2021全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两段总体趋稳,四季度在供需两端下行压力下景气指数有所回落。就CIER观察,2021年2~6 月份均高于2020年水平,8、9 月份与2020年同期基本持平,10、11 月则低于2020年同期。
 
从具体月份来看,在招聘需求方面,2021年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在 1~6月均高于上年同期,3~4月达到最高,7月有所下降,8、9月份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10、11月有所下降。
 
在求职供给方面,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在2021年3月份达到最高,而8、9月份与上年同期持平。以2021届毕业生为例,在3月份春季招聘季、6月份毕业季求职人数达到高峰,7月之后本届毕业生人数逐渐下降,而2022年的毕业生进入求职市场,并且求职人数逐月攀升,在2021年10月份逐渐趋稳。
 
分区域来看,2021年第四季度东部与中部地区的高校毕业生CIER 指数相对较高;从部分重点地区来看,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就业市场相对宽松,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相对较低,就业竞争激烈。
 
 
从2021全年分城市就业形势来看,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较多的城市为北京、深圳、上海、 成都、广州等;求职人数较多的城市为北京、成都、广州、上海、深圳;但CIER 指数最高城市为咸阳、大庆、嘉兴、中山、宁波,而在一线城市中,深圳CIER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城市中最高,其次是上海,最后是不相上下的北京和广州。
 
 
哪些行业就业景气最好?
 
从2021年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行业排名来看,前五名分别是中介服务、基金/证券/期货/投资、教育/培训/院校、互联网/电子商务、仪器仪表和工业自动化。
 
《报告》指出,从环比来看,2021年第四季度基金/证券/期货/投资、仪器仪表及工业自动化的就业景气环比上升,主要得益于当前“数字人民币”等数字金融领域迅速崛起,以及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等行业快速发展,对相关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也带来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前五名中,只有基金/证券/期货/投资、仪器仪表和工业自动化两个行业的CIER呈现出环比和同比均上升,剩余三个行业的CIER环比、同比均下降。特别是中介服务和教育/培训/院校两个行业,中介服务行业2021年第四季度CIER指数为13.38,环比下降约40%,同比下降约46%;教育/培训/院校行业2021年第四季度CIER指数为2.41,环比下降约69%,同比下降约85%。
 
《报告》指出,2021年7月国家“双减”政策正式出台,对教培行业的就业造成很大冲击和影响。具体来看,教育/培训/院校行业的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在2021年10月至12月逐月下降,而求职申请人数在11月份有小幅回升;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从年初的19.49下降至11月份和12月份的1.32和1.25。
 
 
与行业CIER相对应的,高校毕业生CIER职业排名前五名分别为房地产交易、普工/技工、销售顾问、演艺人员/经纪人、中小学课程辅导。其中,除了普工/技工的CIER环比出现上升,前五名中剩余四个职业环比、同比均下降。
《报告》指出,当前,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新兴岗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普工/技工职业的出现较大的供给缺口。
 
 
国企成高校毕业生追求的“香饽饽”
 
从企业规模来看,《报告》指出,2021年第四季度大型企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对景气较好,CIER指数为0.98,表明供需基本平衡;而中型和小型企业CIER指数接近,分别为0.60和0.56,微型企业的CIER指数较低,为0.45,表明这些类型的企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相对激烈。
 
 
从企业性质来看,2021年第四季度民营、上市公司、股份制企业就业景气较好,国有企业就业竞争激烈。具体来看,民营企业、上市公司、股份制企业的就业景气相对较高,分别为0.79、0.76和0.74;其次是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CIER指数分别为0.53和0.47;而国企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低,为0.28。
 
 
近期不同市场机构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均显示,在“后疫情”时代和高校毕业生首破千万人的就业压力之下,高校毕业生纷纷求稳求编制,将国企和公务员作为求职首选。前不久,“近七成清华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新闻还一度上了热搜。
 
清华大学公布的2021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21届清华大学签三方就业的毕业生中,有69.9%去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体制内单位就业,这一比例较2020年增长5%。具体来看,进入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工作的比例为30.3%,进入国有企业的占比为23.8%,进入党政机关的占比为15.8%。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人才系副教授魏华颖表示,实际上,很多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比如很多学生对于编制非常执着,公务员和事业编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稳定”,这些岗位的竞争就变得非常激烈。
 
魏华颖认为,从长远来看,社会应该尽量缩小编制和非编制岗位待遇上的差距,让学生的选择面能够更广,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就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引导,让他们能够更加客观地、理性地认识现实的就业环境。
 
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认为,政府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升级、产业优化和产业政策促进高质量就业。通过政策建设高标准大学生就业市场体系,围绕大学生就业过程和就业效果做好引导,完善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和技术技能水平的培训,健全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防范化解规模性失业风险。另一方面深化创业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大学生创业者创造服务全面、渠道通畅、保障稳定的创业环境。
 
2021年我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将“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保障的重点,提出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2022年我国将继续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加大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部分大学生选择灵活就业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走向中,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有一部分高校毕业生选择了灵活就业。根据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2020届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占比16.9%,2021届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占比16.25%。
 
曾经,一说到“灵活就业”就被认为是找不到工作而“打零工”,而随着数字化经济、新业态的发展,灵活就业的内涵和外延不断被改写。作为思维更加活跃、创新能力更强的群体,大学生成为了共享经济、平台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与一般的灵活就业不同,大学生的灵活就业是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应用背景下、新业态下的自主就业和创业。
 
“灵活就业是新的就业趋势和就业渠道,相对于那些长期稳定的就业,灵活就业的人可以随时做、也可以随时走,对于企业来说用谁、如何用、用多久也都比较灵活。”东北师范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研究院教授、全国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培训特聘专家李亚员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选择灵活就业的学生其实在上大学期间就已经有了“单干”的打算,甚至不少人大学期间就已经开始干“私活”了。
 
“很多人说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减少,但其实人力资源的红利还将延续很长时间。”全国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新就业形态与创业专家组副组长、全球青年创新领袖共同体促进会会长孙焱说。
 
在孙焱看来,新的就业形态有着数字化、即时化、智能化这三大特点,带来的是海量的资源,因此能高效地对不同类型的海量资源进行匹配的能力显得尤为突出,这就需要大量有着高附加值的人力资源,“很大一部分就是大学毕业生。”
 
不少专家认为,因为没有专门管理部门,当前灵活就业的大学生群体还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安全感,大学生灵活就业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还有待完善。
 
近年来,国家对于灵活就业人群的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当中。2022年1月12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制度和劳动者权益保障制度,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试点。
 
来源:界面新闻、潇湘晨报、中新经纬、中国青年报、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2021 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