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大战再升级!上海出台新政,符合条件直接落户!多地放开落户门槛,吸引人才成趋势

作者: 日期:2021-12-02 浏览次数:0
11月29日,根据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官方微信发布《通告》,经上海市高校招生和就业工作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开放第二批2021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落户受理工作,并试点在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符合基本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落户受理时间为2021年12月1日至12月31日(工作日)。
这也意味着,在上海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等“五个新城”及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不必“打分”,符合基本条件就可直接落户。根据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热线回复,“符合基本条件”指的是今年六月份发布的《2021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办法》中对用人单位和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的条件限制。
 
抢人大战升级,多地放开落户门槛
 
近期,不少城市在放宽落户限制。
 
其中,落户难度拔尖的城市——北京,也开始“放下身段”引才,提出全国高校硕士及博士毕业生,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高校本科生均可由用人单位申请办理引进。
 
和由北京代表的一线城市相比,15个新一线城市的落户整体难度更小,最低中专即可落户,尽管并没有哪一个新一线城市真正完全的“零门槛”。
 
综合来看,新一线城市落户门槛最低的城市包括沈阳、郑州、西安等地。
 
其中,西安提出,普通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含技校)毕业或具备国民教育同等学历的人员及留学回国人员可落户。沈阳提出,技工学校、职业院校及以上在校生和毕业生(含往届)可落户。郑州也提出,中专以上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可落户。
 
可以看到,这三个城市对于落户的要求的门槛都较低,并不要求应届生,也并未提出社保和就业要求,学历的要求也并不高,也并不要求一定是本市毕业。此外,沈阳还提出,在沈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的就业人员、缴纳职工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均可落户。
 
这三个城市的落户门槛在新一线城市中最低,与城市所处位置密切相关。首先,这三个城市所处省份都是人口外流大省,很多劳动年龄人口外出打工。其次,这三个城市都致力于打造“强省会”,吸纳更多本省人口流入。
 
也有新一线城市将落户门槛的学历要求设置较低,但有其他的要求。
 
比如,重庆提出,应届专科以上和本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渝就业的,可申请在城镇地区登记户口;高层次人才不受是否就业限制。长沙提出,本科及以上学历,凭毕业证、就业报到证或合法稳定就业凭证落户;其他类别高校、职业院校毕业生还需缴纳城镇社保凭证。宁波提出,具有高中学历、普通中等职业教育或初级技能职业资格,按规定参加本市社会保险满2年,可在合法稳定住所所在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
 
上海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直接落户
 
从去年开始,上海市就开始针对“人才落户”频频放宽门槛。去年9月-12月之间,上海多次调整落户开放政策。2020年9月,上海市将2018年开始施行的“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试点,探索建立对本科阶段为国内高水平大学的应届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可直接落户”的政策,范围扩大至在沪“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即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4所高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直接落户。同年11月,上海发布新版《上海市引进人才申办本市常住户口办法》,相比十年前,新版《办法》将原来可以直接落户的11类人才具体分化为18类,不仅看重技能人才,更是对有贡献的个体敞开大门。
 
2020年12月,针对临港新片区单位引进的各类人才,在现行的居转户缩短年限政策基础上,上海试行了更宽松的评价标准。针对张江科学城重点产业的骨干人才,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3年。而针对留学落户,上海取消了留学人员首份工作必须在上海的限制,只要回国后2年内到上海工作,符合其他条件即可落户,配偶子女也可随迁。当月,上海市还提出针对五大新城重点产业和特定人才,实行人才引进和优化“居转户”年限由7年缩短为5年。
 
根据上海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2487.09万人,与2010年相比,十年共增加185.17万人,增长8.0%。这一数字已经快接近《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出的,至203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要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的“人口红线”。
 
而目前,五个新城的人口总规模还存在一定缺口。2021年3月,上海市提出到2025年,五个新城常住人口总规模达到360万左右,至2035年,5个新城各集聚100万左右常住人口,基本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根据官方数据,五个新城常住人口数量在30-75万之间,与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上海市中心城区常住人口比2010年减少了30.25万人,浦东新区和郊区比2010年增加了251.43万人,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由2010年每平方公里24137人下降到2020年每平方公里23092人;浦东新区和郊区的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2650人提高到每平方公里3006人。
 
“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减少、郊区人口增加的情况已持续较长时间。”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朱民曾在今年5月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十年来,随着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日益完善,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分布更趋均衡以及经济产业布局的调整,上海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由中心城区向郊区疏解的趋势变得愈发明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塑造市域空间新格局将是今后一段时期上海城市发展的总趋势。”
 
中指研究院企业事业部高级分析师束端认为,上海市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在持续向五大新城等重点发展区域流动,“此次新政再次对户籍政策实施边际调整。这有助于在人口红线的限制框架内,实现“五大新城”建设提速,并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实力。”
 
针对此次落户条件放宽,上海市学生事务中心表示,此项新政试点为贯彻上海市相关会议精神,推进上海市高质量人才高地建设,加大吸引人才支持力度,特别是支持五个新城建设招揽人才。
 
早在今年3月,上海市在《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就提出了,针对五个新城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和租赁政策,研究完善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人才住房政策。
 
上海近年多次调整高校毕业生落户政策
 
2020年,上海印发《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提出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所高校的应届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另外北大、清华的毕业生也可以直接落户上海;博士、研究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
 
事实上不仅是上海,北京、杭州多地近年也逐步放宽了高校毕业生引入条件。
 
对于各地抢夺优秀人才,复旦大学全球科创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姚凯表示,当前的“抢人大战”是每个城市根据城市的情况和政策重点推出的政策,总体来看还是希望解决当前城市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中高层次的人才提高。
 
姚凯同时指出,这些引才的对象聚焦应届毕业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老龄化问题相对更为突出。同时,上海五个新城建设也是为了分担中心城区过于繁重的功能,并通过五个新城的建设带动起来更高能量的制造业发展。
 
一边是上海2500万人口红线,一边是五大新城扩大规模,此次的新政同样引发了公众对于上海城市人口规模的担忧。
 
对此,姚凯认为,所谓的“红线”问题,以前是向人口要红线,现在是向人才要红线。“只要是人才,是青年人才,上海都欢迎。”
 
在姚凯看来,目前来看,上海的人口密度和东京等相比还是比较低,人口规模应该不是问题。
 
人口持续导入成长期支撑点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院院长张波认为,“此次落户政策可以看作是上海五大新城实施的差异化落户政策。”张波指出,上海在政策层面对人口流入区域有着清晰的“聚焦方向”:“有规划的人口导入是前提,有良好的产业支撑,形成宜业宜居生活氛围是方向。”
 
“人口的导入会进一步催生当地的居住需求。”张波向记者解释说,从2020年到2034年,临港新片区的常住人口250万左右,均需要大量的产业人才和相关服务配套人才的引入。
 
“从长期来说,人口的持续导入对五大新城发展是个长期支撑点。”在张波看来,当下一批具备购房资格的人对楼市是很大支撑。五大新城有大量土地,就需要相应的人口导入,短期内会提高五大新城楼市的热度,同时还会形成供需平衡和房价平稳。
 
张波指出,从目前上海的土地出让来看,未来几年五大新城都将是供应重点。正如其所言,仅以今年3轮集中供地所推出的地块为例,多数位于闵行区、青浦区、宝山区、嘉定区、松江区、浦东新区、临港、奉贤区这些区域。
 
随着人才的不断引入,购房需求将长期保持一定高位,更重要的是,“五大新城的人口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未来人口会更为年轻化,对居住的环境也更为个性化,社区的互动氛围、绿色环保、户型空间等也将会有着更多年轻化的标签,这对房企来说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张波认为。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也表示,从房地产角度看,预计今年12月份类似落户人数明显会上升,对于明年上半年购房市场来说,可能会形成一波新的购房需求。
 
不过,严跃进强调,这个时候也要防范出现五大新城炒房等现象。同时,鉴于其他城市人才落户后炒房的现象,对于一些新落户人员的购房方面,要适当有所约束,类似房屋限售或者限定在五大新城购房。此外,严跃进认为,监管层要继续释放积极的信号,“在五大新城增加普通住宅用地供应,以及积极宣传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供应等,真正促进此类人才的安居乐业。”
 
上海释放户口红利,能否吸引人才驻足
 
“应届高校毕业生是新片区延揽优秀青年人才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提升人才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试点该项政策,可有效增强和巩固新片区人才政策优势,提升新片区对优秀应届硕士毕业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更多优秀毕业生选择临港、扎根临港。在此之前,市委市政府也赋予新片区差异化的人才落户政策,比如新片区的‘居转户’政策,持有上海市居住证转为上海市常住户口的年限由七年缩短为五年,符合我们新片区重点产业导向的企业,落户年限由七年缩短为三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人力资源处副处长杨武说。
 
为什么是“五大新城”和临港片区?姚凯表示,作为上海重点改革区域,这些地区定位未来之城,对人才有极大的需求。他说:“‘五大新城’、临港都属于上海目前重点要改革的区域。‘五大新城’是上海最近推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区域,原来是卫星城,现在变成综合性支点,以具有综合功能的城市来进行建设,要承接中心城区的主要产业。这些新城有它自己的定位。为了大力发展这些新城,很重要一个举措就是人口导入。人口导入,我们在户籍方面相对别的区讲,进来就有一些优惠政策。”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上海近年来第一次放宽对高校毕业生的落户政策。此前,上海市政府发布的《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显示:四所高校应届生可直接落户上海,这四所高校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另外,北大、清华毕业可直接落户上海,博士生可直接落户上海。上海持续释放户口红利,能否吸引人才驻足?
 
作为中央赋予上海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大任务,上海正在从大力吸引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率先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建设战略人才力量、持续优化对人才的精准服务等方面,实行更开放的人才政策,构建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上海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谭朴珍介绍:“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流得动,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姚凯表示:“各个城市可能根据其情况有一段时间都会有这样一个政策的重点,但是总的来看,还是希望第一就是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尤其是中高层次人才(数量的)提高。第二就是解决老龄化问题。像北京、上海,这个问题还都是有点严重的,所以在上海搞‘五大新城’,其实也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上海的中心城区城市功能过于繁重,所以要分散一下。第三,希望通过‘五大新城’,能够把上海的这些制造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包括科创带动起来。”
 
城市的活力靠的就是人气。这些留在上海“五个新城”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年轻人,如何彻底留下,并如何与新城相互成就,还要看后续的配套政策是否具有持久的竞争力,即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是否跟得上。尤其是落户在正在发展中的新城区,留得住人也就意味着要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拥有成熟城区所具有的社会保障。
 
与此同时,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势必带来人口流入,增加住房需求。对于在一线城市刚落户的年轻人,大城市的高房价仍是其生活于此的一大难题。如何让人才不受困于房价,如何降低产业门槛、生活成本,也需要应有的政策考量。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聚集,新城在住房、公共交通等方面的压力必然增大,这同样也考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当然,城市抢人的结果不仅仅是留下人才,还要留住人才。如今,城市之间的人才争夺已成为常态。能吸引多少人才留下,也是城市之间竞争力的比拼。城市竞争力的持久与否,不仅仅在于抢人阶段延揽人才的激励奖励。一座城,若拥有具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气质,提供更具归属感的政策服务,能让前来筑梦的年轻人“住者有其居”,自然就会吸引更多年轻人陪伴新城共同成长。
 
来源:央广网、光明日报、经济观察报、华夏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新浪财经、界面新闻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