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抢人大战”升级,“超大城市”北京也出手了!放宽郊区新城落户成趋势,都市圈时代将至?

作者: 日期:2021-07-20 浏览次数:0
户籍政策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超大城市放宽人才落户门槛能够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但也需要注意,人才引入往往推升房地产炒作预期,需要注意协调。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7月16日发布《北京市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文件中放宽适用对象、降低本硕毕业生落户条件、新增计划单列引进项目等调整引起广泛关注。这意味着国内超大城市的城市人才争夺升级。

 

专家认为,户籍政策是影响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超大城市放宽人才落户门槛能够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活力。但也需要注意,人才引入往往推升房地产炒作预期,需要注意协调。

 

我国正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7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60岁及以上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均在上升。北京市的数据,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0.4个百分点,降幅高于全国整体水平。

 

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

 

史无前例!全国最“高”城市,下场抢人了

 

《办法》明确,将建立由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主管单位、用人单位组成的三级管理体系,对毕业生实行精准引进、分级管理。

 

新规明确,北京市引进的毕业生将重点支持全市发展战略、重大规划实施、重大项目建设;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城市运行等公共服务领域基本需求;扶持郊区、艰苦行业、基层一线发展;同时,参考当年需求及往年引进毕业生培养留用情况。

 

《办法》称,北京各区要围绕区域功能定位,综合考量用人单位发展前景、财税贡献、吸纳就业、培养留用毕业生等情况进行指标分配。对在校或休学期间创业的毕业生,如果毕业生本人为创业企业发起人或主要创始人,且创办企业时本人持有股份比例不低于10%,创业企业又属于重点发展的产业,创新创业成效突出或带动就业效果显著的,也可以申请办理引进。

 

引进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要符合4个条件:一是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登记注册;二是运行状况良好,依法纳税;三是具备人事档案管理权限或委托本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档案并办理落户手续;四是主管单位规定的本地区(系统)用人单位准入条件。

 

《办法》规定,拟引进的毕业生所学专业应符合用人单位主营业务发展需要,与岗位匹配度高。办理引进时原则上本科毕业生不超过26周岁,硕士研究生不超过30周岁,博士研究生不超过35周岁。

 

拟引进的毕业生同时还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一是硕士及博士毕业生;二是北京地区高校、京外地区“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本科毕业生;三是文化行业的编剧、导演、演员、舞台技术等岗位,可引进教育部批准的能够独立设置本科的艺术院校本科毕业生;四是体育行业的运动员、教练员、赛事运营等岗位,可引进全国性专业体育院校本科毕业生;五是郊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岗位,可引进省级师范类高校或其他高校师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六是郊区医疗卫生系统医、药、护、技岗位,可引进省级医学类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全市医疗卫生系统医、药、技岗位,可引进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本科毕业生。

 

引进毕业生工作实行“谁引进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的监督管理责任机制。《办法》要求,主管单位对毕业生实行为期3年的培养留用跟踪问效,用人单位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保持引进毕业生队伍稳定。毕业生要做到诚实守信,对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合法性做出承诺,严禁弄虚作假。

 

与2018年2月北京市人社局发布的《北京市引进非北京生源毕业生工作管理办法》相比,最新政策有三大亮点:一是政策适用对象新增“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二是对本科和硕士毕业生的落户条件放开了不少;三是实行计划单列引进项目增加,新增包括市委市政府重点支持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高精尖产业,“两区”建设重点落地项目,本市市级“服务包”企业,重点税源、重点引进、重点培育企业以及独角兽企业,招聘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或“双一流”建设学科硕士研究生等。

 

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解读称,毕业两年内初次就业的毕业生是指户口保存在学校或原籍,档案保存在学校或户籍地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机构的未就业毕业生,或毕业后在拟引进的单位实现初次就业且工作满1年以上的毕业生。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200位的国内高校目前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7所。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吴帅对记者表示,此次调整针对性服务于“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的特征,尤其是青年人才。青年人才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谁能集聚一大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端急需紧缺的青年人才,谁就能抢占发展的先机。

 

“政策变化会对于应届毕业生产生较大影响。”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超大城市的户口含金量比较高,或者说户籍的门槛过去比较高,放松后客观上对于毕业生在京定居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也将影响北京人才结构和人口结构。他强调,类似人才引入,能够带来红利,值得肯定,当然各地人才导入的时候,往往也是房地产炒作和升温的时候,要注意协调。

      放宽郊区新城落户成趋势,都市圈时代将至?
 

与2018年版本的管理办法相比,新版办法制定年度指标分配方案遵循的原则由五项精简为四项。其中,保留了扶持郊区、艰苦行业、基层一线发展的原则。而根据公开信息,多个特大、超大城市放宽了郊区或新城落户门槛。

 

2020年12月,广州就实施差别化入户,在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和增城区7个城市郊区松绑,凡是大专以上学历、全日制技校高级工班人员,只要年满28周岁及以下,缴纳一年社保即可落户。

 

今年2月,南京也行动了,全面放宽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区城镇地区落户限制,对持有上述四区居住证、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6个月以上的人员,即可办理落户。

 

上海已经在此方面陆续进行了几项积极探索,先是提出清华、北大,以及复旦、交大、同济、华师4所本地高校应届毕业生可直接落户,后又提出在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5个新城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和租赁政策。

 

此外,青岛今年以来已经先后降低个别县域和新区的落户限制,实现落户“零门槛”。

 

严跃进表示,类似精准引进的政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大城市户籍政策调整的导向。尤其是部分落户门槛放松,其有助于相关人员的更好落户。另一关键点是,类似做法至少说明过去严苛的户籍政策在放松,其具有积极的意义和导向。

 

“人才流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吴帅表示,新版引进人才管理办法靶向性解决符合条件群体“不能留”的问题,接下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解决“不敢留”的问题,例如降低人才住房成本。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表示,按照总体城市的发展格局,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是以服务业为主,但需要大量土地与劳动力支撑的制造业就需要往郊区转移,才能实现更好发展。“初始阶段,它主要靠的还是中心城区的辐射功能,逐渐成熟后就能发挥积极作用。”

 

发展郊区新城,公共服务也要跟上。董玉整说,郊区建设要尽快有效完善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社保等都要跟上,让到郊区工作和生活的人,真正做到来得了、住得下、用得好、发展快。

 

董玉整判断,未来,郊区不再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心的“跳板”,而是不少人进城的落脚地。

       多城市实现“零门槛”落户
 

目前,我国至少有15个省份已经提出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其中石家庄、昆明、南昌、银川、福州、济南6个省会(首府)城市成为“零门槛”落户的先行者。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王太元表示,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除了北上广深这些国家政策明确提出要适当限制落户的城市之外,其他省会城市没有必要再严格限制户口迁移。“现在只是有些省会城市步子快一些,走得急一些,有些省会城市正在观望,但是最终都是要调整的。”

 

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表示,除了政策推动之外,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各省从排斥变为吸纳户籍人口的重要原因。

 

“一个非户籍人口转为户籍人口是需要成本的,因为需要提供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比如道路、学校、医院的配置,这也是为何过去多年户籍政策一直没有放开的原因。”孙不熟说,“但现在各地的思维方式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过去,经济增长主要是依赖投资,但现在消费对经济的拉动越来越明显。因此,一个人来到城市,更多被视为新的消费者,对经济产生正向影响。”

 

另一个直接因素是,我国人口竞争的“升级”,尤其是随着老龄化的加深,城市对于年轻的外来流动人口的需求在增加。

 

孙不熟指出,以湖北省放开其他城市落户,并降低武汉落户门槛为例,在这背后是湖北省在七普中人口增幅一般,武汉的总人口被西安和郑州所超越。

 

“我一直强调,以后的人口竞争是所有城市都将参与的竞争,竞争的广度和深度都会增强,这和以前只是省内或者区域内竞争不再是一回事。”孙不熟说,“而在竞争放开之后,除了大型城市之外,中小城市如果要实现人口增长,要不然就需要是大都市圈以内的城市,要不然就需要把产业做好。”

 

来源:中国青年报、证券时报(江聃)、南方日报(黄锦辉)、贝果财经(范欣)、21世纪经济报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