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股雪崩!高途裁员30%、作业帮暂缓招聘,“双减”政策出台在即

原创 作者:陈茜 日期:2021-05-31 浏览次数:0
随着资本退潮,营销监管加强,在线教育机构的扩张之势受挫,与之而来的“大裁员”也开始涌动。多家头部教育机构传出或裁员、或停止招聘的消息。曾经大热的K12赛道,进入冰冻期。经历过野蛮生长的教培机构,路在何方?资本化之路将受到怎样的影响?一切只能“且战且转”。

 

今年以来,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已经“山雨欲来风满楼”,机构也纷纷传出裁员的消息。

 

5月26日有报道称,作业帮IPO暂缓并且暂停了辅导、销售等岗位的人员招聘。5月28日,有消息传出,高途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向东召开了内部员工会,宣布高途课堂将裁员30%。稍早前VIPKID传出业务和人员调整,包括中外教培优在内的部分业务,裁员比例高达50%。

 

从市场情绪看,这场正在路上的“大整顿”已是势不可当。当教育变成生意,资本逐利性下,K12校外培训市场的浮躁和畸形,也让监管态度发生变化。“春江水暖鸭先知”,无论后续监管细则会祭出怎样的雷霆手段,资本市场已经降温。

 

5月28日,在线教育股普跌。港股市场,天立教育(01773.HK)跌8.76%,新东方在线(01797.HK)跌7.62%,希望教育(01765.HK)跌4.17%,思考乐教育(01769.HK)跌4.09%。多家在美上市的教育类中概股,开盘集体下挫,其中高途集团(GOTU.US)一度跌超6%。截至5月31日午间,高途集团持续下跌3.44%,新东方在线跌3.65%,希望教育跌0.87%。

 

随着资本退潮,营销监管加强,在线教育机构的扩张之势受挫,与之而来的“大裁员”也开始涌动。多家头部教育机构传出或裁员、或停止招聘的消息。

 

曾经大热的K12赛道,进入冰冻期。经历过野蛮生长的教培机构,路在何方?资本化之路将受到怎样的影响?一切只能“且战且转”。

 

“双减”意见审议通过,校外减负“大棒”或将落下

 

5月21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由此,教育培训行业备受关注的“双减”(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政策即将正式落地。

 

会议强调,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方面,会议指出,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

 

受上述消息影响, 美国时间5月21日,美股在线教育板块集体下挫,截至当日收盘,好未来跌幅超10%、新东方跌幅超5%、高途跌幅超10%。

 

有教育圈人士预测,“双减”政策最晚将在7月发布。

 

3月,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曾在一次教育峰会上发言时称,随着“双减”相关政策文件逐步出台,K12培训相关教育机构、培训平台的可持续发展将受到重大影响,生存成长空间会被压缩,集中于K12的大量投资将不得不转向互联网教育其他赛道,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空间进一步重组。

 

5月24日,一张截图突然在业内流传,其中内容称,北京市海淀区教委近期开会,即将出台“双减”政策,最晚7月底将执行“三不”政策:假期不让上课、学科类和素质教育类培训机构不让上市、不让做广告。

 

虽然5月25日北京海淀区教委迅速对此说法“辟谣”。但是,中概教育股普遍下挫。其中新东方股价下跌18%、好未来下跌17%,高途下跌了12%。

 

传闻中的“三不”政策并未明确出台,但其震慑力已经开始发酵。

 

5月26日消息,有报道称,作业帮IPO暂缓并且暂停了辅导、销售等岗位的人员招聘。

 

此前,据彭博消息,作业帮任命欢聚集团原CFO金秉担任公司CFO,并就IPO进行筹备,最快可能于今年下半年IPO。

 

作业帮方面对外称,IPO没有时间表,关于CFO一事不予置评。

 

《商学院》记者就IPO暂缓、暑期招生、业务转型等问题联系了作业帮方面,但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由于政策的不明朗,上市成本和风险极高的作业帮,或正在观望。

 

除了稍早前VIPKID传出业务和人员调整,包括中外教培优在内的部分业务,裁员比例高达50%。此次的裁员消息来自高途课堂。

 

5月28日,有消息传出,高途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向东召开了内部员工会,宣布高途课堂将裁员30%。后高途课堂对外称,此次受波及的主要是旗下的小早启蒙业务调整。

 

高途课堂品牌公关方面向《商学院》记者称,小早启蒙主要是针对3~8岁儿童开展相关的启蒙服务。根据将于6月1日正式实施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33条,幼儿园、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对学龄前未成年人进行小学课程教育。因此,公司决定停止小早启蒙面向3-6岁儿童的招生工作,并据此对组织架构和人员进行调整。

 

早教业务本身并非高途课堂支柱业务,与小早启蒙受到的监管限制相比,此次“双减”政策主要针对的义务教育阶段K12赛道,将对高途课堂业务产生更大影响。

 

关于K12阶段业务是否会受裁员风波影响,以及招聘工作是否在正常进行等问题,高途课堂并未回应。

 

减负政策下的“后遗症”

 

教培机构在近一年之内,经历了冰火两重天。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向《商学院》记者表示,中央这次会议态度很明确,首先,界定了义务教育阶段要减轻负担,这意味着高中阶段该有的负担还得有。第二,负担指校内的作业负担和校外的课外辅导,在治理上思路非常清楚。首先,强调做好校内教育,最大可能在校内解决教育需求,其次才是校外辅导机构的治理。

 

在陈志文看来,教培机构发展到今天“不得不整”的地步,有多种原因造成。其中,有三点最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承认和面对一个现实,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视。这种极度重视也导致补习班成为一部分人的“刚需”。

 

其次,不恰当的治理政策,尤其是“一刀切”的减负政策,把一些合理的、更高教育的追求挤出校外,为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甚至成为“刚需”创造了条件。

 

第三,资本的逐利、过度市场化驱动,也是教培市场高速发展、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

 

陈志文指出,资本逐利无可厚非,但是在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害,而不是利。比如,资本是逐利的,在这一机制的驱使下,对教师的考核,核心之一是续课率,教培机构的所有教师都是销售,导致很多老师不得不讨好学生。在这种考核体系下,师生关系被严重扭曲,毒害的是学生,是中国的教育。

 

“要想改变这种现状,第一要在政策上,解决好校内主战场问题,在校内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陈志文说道。

 

综合治理,为培训热“降温”

 

要为“培训热”降温,一方面需要提高校内教学质量,使之发挥好教学主阵地作用,一方面还要从选拔和评价机制上去功利化。

 

北京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马学雷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减负还需要进一步提倡,特别是低幼年龄段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非常关键。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减负,是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历史上一些减负措施并不科学,比如“三点半”放学的政策就没有系统考虑。

 

马学雷指出,虽然在形式上减负了,但是评价制度没有跟上,实际上是把学生从校内推向了校外学科培训班,增加了校外培训负担。以前的义务教育阶段升学选拔制度,允许学校以各种竞赛成绩来筛选生源“掐尖”,导致培训机构的竞赛培训热。

 

目前教育评价、招生考试制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改革也都在进行。比如北京的多校划片,上海全面推行“公民同招”,以及2021年开始,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65%以上,直接分配到区,分配到普通初中校。

 

其次,增加课后服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布置质量等,从校内教育提质,实现真正的人才培养。

 

“从2012年以来,高考改革的目的,第一是有利于人才培养,第二是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第三才是社会公平公正。希望更加侧重于效率。而在义务教育阶段,则更加重视社会公平,教育资源要趋向于均衡分配。这也与人的成长阶段有关,当一个人心智成熟时,可以承受竞争的压力、优胜劣汰的结果,但是,如果过度竞争发生在低幼阶段,这对个体身心发展是有害的。”马学雷说道。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目前对学校的评价体系也在改革。

 

2020年,国务院颁布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等。

 

今年3月,教育部等部门出台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了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得举办重点学校;不公布、不炒作中高考状元、升学率。

 

通过校内改革,校外治理,让培训市场里焦灼的竞争降火,让学生、家长、学校别那么着急。

 

是时候祭出大招,禁止教培机构上市?

 

在陈志文看来,教培市场发展到今天,已经变为荒唐的“资本游戏”。

 

头部在线教育平台,一边融资,一边烧钱,广告赞助满天飞。虽然长期亏损,但融资轮数依然不断增加。为什么总有人不断进场当接盘侠?

 

这与投资人对教培市场“刚需”性质的天然乐观有关,也是一种无知者无畏的表现。

 

投资人凭借直观感觉,为孩子报班是重视教育的中国家长的习惯使然,因而相信这个市场存在的必要性和增长性。最终在教培领域上演了一场荒诞的资本故事。

 

不过,资本的逐利性面对教育,冲突会愈演愈烈。教育有着特殊性,尤其对于中国,教育是基本民生,基本公平。如果出现极端的现象,政府部门就不得不祭出雷霆手段,比如近年的“公民同招”,前些年的禁止学前教育上市等。

 

陈志文认为,在培训机构治理方面,要下狠手治疗。其中,禁止教育机构上市是最有效的方式,可以让疯狂的逐利者出清,留下真正有理想,想做教育的人。

 

他分析到,目前在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上,教育部门殚精竭虑,采取了很多措施,有些做法就如同管体制内学校的,比如几点才可以上课,几点必须结束课程,比如什么内容不可以教,不可以考等等,不可谓不严,但这些政策并非根本与核心。

 

与其出台禁止培训机构超纲教学的知识点清单等,这些很难落地执行监管的政策,不如抓大放小,击中要害。

 

大道至简,针对校外培训制造的焦虑营销、过度市场化等乱象,可以仿效对一度恶化的学前教育的治理:禁止上市,斩断资本的链接,给校外辅导机构降温的同时,有效遏制扭曲教育的力量。

 

回头看这些年的治理,在各种严管与治理之下,收效并不明显。2015年好未来市值不足50亿美金,去年最高达470多亿美金,新东方则从2016年起,第一收入完全变为国内教育培训收入。目前各类教培机构估值或市值超过100亿美金 ,不下8家。

 

陈志文强调,需要明确的是,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并不是要完全取缔。

 

“校外辅导机构是满足我们更高,更好教育的有效补充,但绝不应该是一个‘刚需’,人人都要的。除了做好校内主战场,最大程度在校内满足更好更高教育追求外,我们需要真正在校外培训市场上下狠手,以遏制过度逐利、贩卖焦虑、过度营销、扭曲教育的问题。”陈志文说道。

 

在陈志文看来,禁止教育机构上市,并非只针对K12阶段的教培机构,而是更广泛层面,包括高等教育阶段。但是,一些做教育辅助服务的公司,比如技术工具平台等公司除外。

 

关于禁止上市后,是否会限制在线教育机构的发展和创新?

 

陈志文指出,很多所谓人工智能教育,自适应学习,其核心就是如何利用技术提高刷题的效率,如何更高效地提分。这很难被看作对教育事业做的贡献,或者教育模式的创新。所以,在评价在线教育时需要理性审视,不能人云亦云。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线教育企业在知识性学习上,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与发挥,这是我们学校教育中需要借鉴学习的地方。

 

“虽然目前反对这一观点的人也有不少。但是从历史经验看,快刀斩乱麻,禁止上市这一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要大于负面影响。比如,教培机构里的一些热钱将会退场。

 

对于认为在线教育机构通过技术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的观点,马学雷认为,可能有关方面并不这么认为,“教育相关主管部门领导曾直言,现在的在线教育机构只不过是搞了一个课堂搬家。”

 

在2019年,国家出台了《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在线教育机构,开发在线教育资源,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马学雷指出,这并非鼓励在线教育机构关注K12领域的校外培训大班课市场,而希望借助互联网技术,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让教育场景更智能化,教育评价、教育流程更优化等目的,要重视退役军人、新型职业农民、农民工等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等。目前这些功能实现得并不理想。

 

即使疫情期间的“停课不停学”,主要是广大全日制中小学和老师通过公共平台承担起了责任,而不是在线教育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线教育机构的针对C端、收费、手机做为载体的模式,对经济落后、偏远地区、薄弱教育地区的孩子的扶植力度有限。

 

《民促法实施条例》正式出台

 

目前,针对民办教育领域的直管法律是《民办教育促进法》。5月14日,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出台。

但是,针对校外培训机构是否属于民办教育所规制的范围,还比较模糊。

 

马学雷指出,《民办教育促进法》是一个综合性法律,适用民办的大学、中小学、幼儿园和培训机构,专门针对培训机构的规定并不详细,未来可能有专门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的政策或立法。

 

陈志文指出,这里面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些常年运营着的培训机构不是民办学校,但其服务对象大多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教育行为与过程越来越接近学校教育,如何界定?

 

目前我国对外资进入教育是分层管理,其中义务教育阶段是严格禁止,高中、高等教育、学前教育限制性进入,可以采用中外合作形式,中方主导;非学历职业培训领域是鼓励外资。但是,对于中小学课外辅导并没有明确说明鼓励还是限制。

 

按照通常做法,没有明确的领域,是限制态度。

 

其实,现在很多涉足K12领域的教育培训机构都有外资背景,通过VIE架构,规避信息互联网及教育的相关规定,协议控制境内运营实体,获得经济利益。

 

新《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和学前教育阶段的协议控制模式明确提出禁止。教培机构是否不受影响还不确定,形势不容乐观。

 

陈志文指出,坦率地讲,目前在海外上市的教育机构都涉嫌违规打擦边球。

 

根据《外商投资法》规定,禁止外资投资义务教育机构。但是,对于VIE架构性质的企业并没有明确规定。现在在海外上市的教育机构大都是VIE架构。

 

严整风向下,未来的政策或立法,对于校外培训机构中VIE架构及外资入股情况,以及上市要求等,将作何规定,也是悬在教育机构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

 

强监管下,教培机构“且战且转”

 

在当前强监管形势下,校外培训市场里投资热度已经降低,一级市场融资的金额在缩水,二级市场里线上线下的教育培训机构股价下跌。

 

今年以来,教培市场上融资成功的机构大都是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类型,比如美术宝、编程猫、火花思维,以及公考培训的粉笔网等。

 

“面对监管压力,校外培训机构需要积极转型,比如向低线城市、乡村的学校服务开辟市场,转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马学雷说到。

 

政府会坚定不移往前推,教育市场过度逐利的情况会得到改善,但也需要一个过程。不同类型的教培机构受到的影响不同。

 

马学雷分析,目前,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刚需还会存在,虽然增量不乐观,但是存量还有,这依然是一块大蛋糕。在这一基础之上,小机构相对灵活,可能化整为零变成“游击队”,分散到居民楼。这类机构也很难成气候,也不会大规模制造市场焦虑,政府监管会相对放松。中等机构面临的困难很大,转型缺资金和人才,整改合规,成本很大、风险很大。

 

大机构在资金、人才上资源更丰富,一方面会加速转型,从学科培训育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教育科技、政府购买服务上转,一方面,存量市场中通过合规化整改,继续生存,“且战且转”。

 

强监管下,教培机构何去何从?更多分析与研究,请扫描二维码下载:《强监管时代,教培机构发展趋势研报》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