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在1月7日举办的第二十五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上,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张勇表示,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和效率的转变,更是发展范式的转变。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资源理念、生产和消费内容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碳中和将彻底重构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经济体系和空间格局。
“要推动优先领域的科技创新,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范式变革,要构建市场化为导向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塑造企业的最佳实践,坚持ESG引领经济社会转型,从而实现源头要减碳、过程要降碳、末端要固碳。”张勇说。
重构经济体系和空间格局
“‘双碳’将彻底重构传统工业时代形成的经济体系和空间格局。尤其是对于中国来说,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人口布局是不均衡的。重塑空间格局非常重要。”张勇说。
在他看来,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和效率的转变,更是发展范式的转变,是从工业化的视角要转向生态文明的视角。也就是说,要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在这个过程中,发展理念、资源理念、生产和消费内容等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所有类别的资本都会进行创新和再平衡,包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物质资本等。
“这里需要思考两个问题。一个是脱碳的绿色溢价如何考虑,因为大量的溢价是需要通过成本改造去完善的;另一个是高度重视转型金融问题。”张勇表示。
尤其是转型金融,即金融为钢铁、航运等行业的低碳转型提供融资支持。事实上,很多高碳企业希望转型,但却很难获得转型所需要的资金,核心在于转型金融所匹配、所涉及的是不确定的、动态的技术演进路径和标准。
“要构建一个新型的金融体系支持高碳产业的低碳转型,首先要有企业家精神,让结构调整、制度设计、兼容激励形成一个体系。其次要从结构上来安排整个金融资产的布局,充分考虑转型过程中的风险,寻求技术路径与金融资产匹配。第三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张勇说。
绿色低碳转型已成海运行业的发展重点
在当前的国际贸易中,80%的贸易量都是通过海运实现。因此,海运脱碳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点,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整个行业重点解决的现实难题。
国际海事组织最新规定,明确要求提高并审查新造船只设计相关的要求,包括平均减排跟2008年相比降低40%以上,国际航运到2030年至少减排20%,到2040年要减少70%,到2050年要实现净零排放。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也提出了新要求,包括对航运业以及传统供应链物流企业的数量、碳关税问题、边境调节机制等。
“国内的碳减排最新法规形成了‘1+N’的政策体系,2018年IMO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72届会议通过基于我国方案制定的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推动全球航运业减排进程进入快车道。同时,第75届环保会审议通过中国起草的《鼓励成员国制定和更新减少航运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行动计划》,鼓励成员国采取自愿措施,从国家层面推动航运温室气体减排。”张勇说。
他认为,在脱碳减排方面,我国海运业信心十足,并涌现出三大脱碳模型:先行者、追随者、保守者。我国处于第一方队,位居先行者阵营。
具体到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该公司在2022年的总资产为1.1万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6300余亿元,其综合运力、干散货船队、邮轮船队、杂货特种船、集装箱码头吞吐量、船员管理数量等均为世界第一。
“集团提出‘12345战略’,即1个愿景,要从传统的航运、物流和港口企业,转向建设世界一流的航运科技企业;2个新的愿景,即绿色低碳和数字智能;3个一流,要创造‘产品’‘创新’‘管理’一流;4个新产业,即全球数字化供应链、船用新能源、绿色低碳智能、船舶研制和智能航运。5个航运,就是韧性航运、绿色航运、低碳航运、智能航运、包容航运。”张勇介绍道。
张勇建议,加快推进“双碳”战略,要推动优先领域的科技创新,要加快增长方式的范式变革,要构建市场化为导向的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塑造企业的最佳实践,坚持ESG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实现源头要减碳、过程要降碳、末端要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