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朱民:人口老龄化、碳中和、新基建,“三大浪”不可不见

原创 作者:陈茜 钱丽娜 / 发布时间:2021-03-03/ 浏览次数:0

前言:

2020年是巨变之年,2021年是开局之年,这两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对企业家而言,关键问题是不能只看线性的、波动的变化,而是要看到未来面临的结构性的、面的变化。
 
回望2020年这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经济发展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家统计局2021年1月18日公布,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逆势增长2.3%,有望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艰难而励志的2020年已经过去,发展的成绩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随着2021年的到来,挑战和希望并存。
 
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十四五”时期也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一关键时期,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中国要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两会的如期召开,将为我们带来中国经济复苏回暖的信心。
 
面对疫情阴霾,防控依然不能松懈。面向未来,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将会迎接哪些挑战和机遇?《商学院》杂志希望通过采访经济领域的专家,把脉2021年,逆风破浪,扬帆奋进。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全球副总裁朱民在“创合汇2021宏观经济讲座”中,分享了他对中国经济结构变化及未来投资机遇的思考。
 
人均GDP超过一万美元
 
2020年是巨变之年,2021年是开局之年,这两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对企业家而言,关键问题是不能只看线性的、波动的变化,而是要看到未来面临的结构性的、面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增长的速度是不断波动的,总体维持在9%左右。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总需求下降,2020年受疫情影响,GDP降到2.3%。中国是过去一年主要大国中唯一正增长的国家。
 
1978年中国人均GDP是176美元,2020年第一次超过1万美元。过1万美元这个坎很重要,从经济学和经济学史来说,中国走向中等高收入国家是重大的变化。
 
看历史数据,从3千美元到1万美元,通常要经历16年-18年。到了1万美元往上,就会发生分化。韩国、中国台湾继续步入高收入,马来西亚、巴西和墨西哥历经30年还是1万美元,这是中等收入陷井。中国目前处于这个时点,开始走向1.25万美元,这个节点决定了中国的发展轨迹。
 
三大结构性变化
 
中国目前面临三大结构性变化。
 
变化一:人口老龄化
 
长寿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需求、供给,甚至是金融。2012年,中国的劳动力供给达到巅峰之后开始下行,目前65岁以上人口占比约12%。
 
2050年中国总人口将减少3300万人,人口结构与现在相比,60岁增加8千万人,70岁增加1个亿,80岁增加8千万人,40岁减少8千万人,20岁减少1个亿,由此会导致产业的结构性变化。没有年轻劳动力,也就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
 
人口的变化有很多涵义,年轻劳动力减少后,制造业的外移都与这个因素相关。
 2015年,北京人口集中在30岁-50岁;2035年,45岁-70岁是主力;2050年,70岁-80岁的年龄段最多。今天年轻人和老人之比是3:1,三个就业者养一个退休人员;2050年是1:1。谁来赡养老人?这会根本性地改变金融结构。
 
日本是中国的前车之鉴。日本步入老龄化国家之后,整个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94年—2016年,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在萎缩,医疗、社会工作、专业科技在增加,政府开支中除了医疗卫生支出在增长,其他的增长都维持不变,这体现了政府的投资力度和投资方向。
 
目前中国金融的三根支柱均不足。社保只占GDP的10%,企业年金占GDP的0.02%不到,商业养老占GDP的0.025%,未来的养老准备远远不足,金融结构会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人口老龄化和长寿时代的到来是一个大事,它将深刻地改变中国经济,改变供应链、成本、需求、供给和金融。
 
变化二:2060碳中和
 
中国做出郑重承诺,2060年实现碳中和,2030年起,二氧化碳的排放比2005年下降65%,这是一个剧烈的变化。
 
中国能源消费始于2015年,2030年达到顶峰,目前处于缓慢上升阶段,2030年之后会急剧下降,直到2060年降为零。
 
碳排放下降,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基本不变,GDP总量还要保持上升,这意味着能源的效率会急剧提高,所以要仰赖科技的发展。
 
现在一次性能源中60%是煤,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到2050年,整个能源的绝对消耗量要下降,未来的能源主要是光电、太阳能电、风电、水电以及核电。
 
到2050年,整个能源的消费会减少,工业减28%,建筑减25%,煤炭用量从50亿吨降到22亿吨。很多车会被电动车和氢能源车取代。到2030年,设定的电动汽车的销售量占比40%以上,中国现在是全球电动汽车量拥有比例最高的国家,这是中国的制高点。
 
未来30年,能源业的投资将占GDP的1.5%-2%,每年新能源的投资约1.5万亿-2万亿元,并且会逐渐增长到一年5万亿到7万亿元,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2060碳中和,会倒逼所有人往前走。
 
变化三: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大潮
 
这个变化的冲击会远远超过想象。疫情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科技化大潮,二是地缘政治恶化。
 
政治方面中美摩擦变成科技摩擦,大家都在制定自己的科技发展战略。从技术的角度来讲,5G和云只是一个过渡,是基础设施,未来的方向是物联网和区块链。人与人的联接是10亿级的,物联是千亿、万亿级。互联网虚拟信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只有区块链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中美之间的科技在人工智能方面,美国专利排名第一,中国排名第二。2020年全球前20大人工智能企业中,美国有8家,中国有7家。
 
科技创新成为全球竞争,中国必须承认差距,在科技领域打赢这一仗。目前主要的几个技术领域出现了变化。10年前云计算100%在美国,今天美国占80%,中国占10%;半导体芯片,10年前美国占34%,中国占4%,现在中国增长到41%,但集中在小芯片领域。走得最快的是半导体设备和路由器。国内的高科技产业有一个很细的分型,全世界50%的光伏面板由中国生产,15%的核心技术在国外。飞机制造80%的技术在国外,半导体90%的技术在国外。这是中国要做新基建的原因。
 
新基建的核心理念是人流、物流加数据流,通过数据流产生产业流和资金流,催生价值流,通过建立数据流来赋能物理和物质的世界,这是新基建的核心理念。
 
新基建之下,未来最大的投资在云、管、端、云。芯片、服务器、数据中心、云服务在未来都是几何数量级的上升。数字化转型,首先是软硬件制造商、数字化生产商的机会。其次是数字经济平台的机会,把软件和数字产业结合起来做平台,服务于工业、农业、商业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在这个大格局下,一些行业会出现具体的产品。数字化办公、智能机器人、针对老龄化的服务机器人,无人驾驶,车联网V2X等,尤其是V2X会成为下一个超过房地产的大产业,这是政府和企业间的结合,是制造业和科技业的结合。
 
总之,人口老龄化和长寿化在根本上改变未来;2060碳中和在改变所有的产业,能源科技、能源投资中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中国的新基建将建立起一个数据的高速公路,由此推动全面的数字化转型。这三个大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成为未来的赢家就要看见这个大潮,看到这个变化。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