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曹钟雄:新经济培育新动能,自主创新畅通“双循环”

原创 作者:陈茜 钱丽娜 / 发布时间:2021-03-03/ 浏览次数:0

前言:


2020年是巨变之年,2021年是开局之年,这两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对企业家而言,关键问题是不能只看线性的、波动的变化,而是要看到未来面临的结构性的、面的变化。
 
回望2020年这极不平凡的一年,中国经济发展迎来重要里程碑。国家统计局2021年1月18日公布,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逆势增长2.3%,有望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艰难而励志的2020年已经过去,发展的成绩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随着2021年的到来,挑战和希望并存。
 
作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十四五”时期也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第一个五年。在这一关键时期,国际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中国要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两会的如期召开,将为我们带来中国经济复苏回暖的信心。
 
面对疫情阴霾,防控依然不能松懈。面向未来,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中国,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将会迎接哪些挑战和机遇?《商学院》杂志希望通过采访经济领域的专家,把脉2021年,逆风破浪,扬帆奋进。
 

2020年中国经济的逆势增长,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新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深圳市先行示范区经济组专家曹钟雄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指出,这一成绩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市场韧性。强大的国内市场起到了决定性支撑作用。在疫情早期,一些产业出现供应链断供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内部循环,刺激消费,快速复苏。
 
第二,产业链相对完整性。虽然部分高端零部件、原材料依靠进口,但基本能够实现有效运转。
 
第三,供应链韧性。无论是医疗物资,还是生活消费品,为全球抗疫做出巨大贡献。比如,深圳某跨境电商企业从生产充电宝转型为香薰机、室内游泳池。在线下经济停摆时,作为支柱型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特别是电商产业链,从平台到物流企业,助力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球疫情肆虐时,中国的医疗物资供给全球,为全球抗疫做出巨大贡献。
 
第四,政策韧性。根据疫情、市场变化,快速调整产业政策。在疫情初期,各级政府快速反馈,建立起防疫物质的基本保障体系,也保障了我们快速复工复产,为中国2020年的经济正增长保驾护航。 
 
“双循环”VS稳中适度增长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两个一百年目标交汇的关键节点,根据“十四五”规划的远景目标,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关于2021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曹钟雄指出,第一个是“双循环”。坚持“双循环”发展格局是未来一项长期战略,而不是阶段性的策略应对。
 
第二个是“稳中适度增长”。一方面国内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各地零星反弹;其次,全球疫情情况不容乐观,感染人数超过1亿,国际消费市场不明朗。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稳扎稳打,为经济增长留有余地,不能为了追求增速过度刺激。今年应该会制定一个具体的GDP增速目标,向社会传递积极信心和稳态增长的预期。
 
他分析到,具体来看,“双循环”战略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诸如中美贸易战、疫情等只是加速了政策出台的过程。
 
首先,从内部发展需求看,中国市场庞大,本身需要建立良性的可持续循环发展格局。
 
其次,从外部环境看,华为遇到“断供”这种极端现象也警示我们,中国的制造业不能再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技术和供应链体系。反过来也说明,我们某些领域的产业和技术进入较高发展阶段,触及对方核心利益,甚至形成威胁。
 
最后,“双循环”是开放的大循环,需要以全球视野来看待。
 
曹钟雄指出,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要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国内市场发展创新技术,培育新产品,打造高质量的供应链体系,孵化新商业模式,进而将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向全球输出,企业向全球布局。“比如抖音、双卡双待等产品和技术都是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的成功案例。”
 
同时,国内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也需要国际市场的资源,从人才、技术到供应链,都能为“我”所用,由“我”来主导。国内的产品也能与国际企业同台竞争,共同进步。
 
在他看来,与之前对外开放模式不同的是,要改变以前“大进大出”为主导的外贸模式——关键零部件、品牌和市场在外,中国只负责加工、组装等生产环节。
 
“未来,中国将出现更多链主型、平台型企业。这类企业不再是过去处于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的一个节点、一个环节,而是能够利用国内外资源,形成促进“以我为主”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拥有更多话语权。”曹钟雄说道。
 
新经济育新动能,以自主创新对治“梗阻”
 
关于如何扩大内需市场,培育新消费增长点?
 
曹钟雄分析,首先是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其次是推动新型消费,比如数字、文化等;再而是消费转型升级,比如健康、品质消费;最后是迁移性消费,随着城市化进程,对公共服务、房地产等需求的增长空间依然很大。
 
除了城市化,新经济领域也是未来消费增长的核心动能。“中国在新经济领域拥有很多龙头企业、平台企业,同时拥有购买力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庞大,这也会推动消费高质量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核心是供给端能否提供满足消费升级需求的产品。比如手机、家电、服饰等领域,国内消费者对国际品牌的盲目崇拜已经减弱,但是在汽车、奢侈品等领域依然突出。
 
要实现国内大循环,最主要的“梗阻”来自于供应链的不完整,高质量增长和创新能力不足。无论企业规模大小,很多企业技术创新主动性不强,存在抄袭现象,对国际供应链依赖意识强烈。
 
曹钟雄认为,还有一些“梗阻”来自于本土企业对本土供应商产品的不信任,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供应链还是依托外循环,这就会造成恶性循环。
 
面对这些“梗阻”,首先,企业就要形成自主创新的自觉,坚持工匠精神,改变路径依赖,敢于“断奶”。在中美贸易战后,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这一点。
 
其次,政府需要将鼓励创新的政策落到实处,通过调整税收、产业政策等各种与需求相匹配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创新,降低风险,不仅仅是补贴。
 
再而,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抬高抄袭成本,鼓励自主创新。
 
“抄袭、模仿只是发展过程,最终要逐步走向自主创新,否则永远是‘卡脖子’,产业链无法向上发展。”曹钟雄说道,即使因为自主创新,产品成本会提升,失去性价比优势,但这是产业链向高端发展的必经之道。从全球市场看,这也是发展规律。否则,固守低端市场会被替代,中国制造业不能也不应成为“巨婴”。
 
他强调,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创新并不是某一企业的责任,某一“卡脖子”技术的突破,而是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解决整个产业的高质量增长。随着市场和产业的变化,对创新的追求应是无止境的。
 
要解决本土企业对国内供应链的不信任问题,一是需要政策引导;二是消费引导;三是企业自觉。龙头企业或总部企业要建立多元化的供应链体系,有意识培育本土供应商,这也是为了保障供应链的安全,分散风险。
 
从个别企业的自觉到集体自主创新的自觉,还需要时间不是一蹴而就。在新的赛道上,需要加大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比如,新能源汽车就是本土市场培育出来的需求,技术成熟后,进而影响国际市场。
 
在曹钟雄看来,中国加入各类区域贸易组织是大国发展的需要。同时,其重要意义在于让我们的产业、企业永远在世界竞技场。
 
“一方面为我们的企业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可以促进自身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而不是固步自封,自我保护。”曹钟雄说道。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