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两会 | 余淼杰:强政策、保市场、稳收入、提消费助力经济复苏

作者: / 发布时间:2020-05-25/ 浏览次数:0
要实现疫情后的经济复苏要做到强政策、保市场、稳收入、提消费,即财政发力;充分货币,水大鱼大;降税减费,拉动消费。

 

面对疫情蔓延对全球经济的重创,中国经济除了要长期面临内部结构性问题,还要应对严峻的外部环境冲击。

 

在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等“六稳”,以及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等“六保”的工作重心下,2020年中国经济在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下将如何迎接挑战?

 

针对今年不设GDP目标、宏观经济走势、新基建、脱贫攻坚、逆全球化挑战等问题,《商学院》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余淼杰教授。

 

不“保数字”后,3%是基准点仍具备5%增长潜力

 

受疫情影响,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若按照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其核心指标是在2010年基础上GDP翻一番,这意味今年GDP增速要达到5.5%以上,而后3个季度GDP累计同比需达到8.9%,目标压力较大。

 

在疫情等内外诸多因素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没有提出具体的全年经济增速目标,要集中集中抓好“六稳”、“六保”。

 

余淼杰指出,不设具体GDP增速目标主要考量是为了避免为保数字促增长,强调在增长中优化结构。同时,全球经济面临很大不确定性,不设定僵硬的GDP发展目标,更有利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虽然没有具体的增长目标,面对一季度的大幅下滑,余淼杰认为,目前国家通过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灵活适度货币政策,以及加大促进全面开放的“组合拳”,有望在后三个季度GDP增速达到7%左右,那么全年经济增速将在3%以上。

 

同时,不排除第二、第三、第四季度分别达到8%、9%和 10%的可能性。特别是第四季度,随着国外圣诞节、感恩节等节日对中国消费品的需求增加,有助于拉动出口,以及国内“双11”、“双12”等购物节和其他传统节日等,也会激发消费潜力,增速加快。

 

在他看来,中国经济能够实现3%增长是基准点,同时依然具备5.3%-5.4%的增长潜力。不过,这也取决于各项政策发力效果。

 

“21世纪20年代,中国经济GDP不会出现负增长,而是继续保持中速乃至中高速发展。在没有类似疫情这类特殊不可抗力因素下,可以顺利实现3%—4%的年经济增长率,加以比较积极的政策刺激,也有望达到5%的经济增速以上。”余淼杰表示。

 

关于后疫情时代,要实现经济复苏有哪些关键词,余淼杰认为,第一是,财政发力;第二是,充分货币,水大鱼大;第三是,降税减费,拉动消费。简单总结应是,强政策、保市场、稳收入、提消费。

 

新基建和消费拉动内需,积极财政政策助力脱贫攻坚战

 

4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明确今年国内政策将继续加码内需方向,重点是新基建和消费。

 

新基建作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动能被重视,这并非短期刺激而已。余淼杰指出,根据国家战略发展,要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实现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化”。而“新基建”就是为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基础,“两化”融合,才能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发展。

 

而对投资者而言,符合国家长期发展战略是判断产业前景的重要依据,否则只是短期投资,很难持续。

 

而在刺激内需消费市场方面,从历史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经从2009年的“以房地产为支柱”到“房住不炒”,从“家电下乡”到发放消费券。

 

五一过后,据商务部初步统计,在疫情发生以来,有28个省市、170多个地市统筹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累计发放消费券达到190多亿元。

 

关于以消费券形式对复苏消费市场起到的作用,余淼杰指出,相对于发放现金,消费券作为拉动国内短期消费的方法更加科学。

 

“如果简单发放现金,贫困地区、农村地区的老百姓很可能就把钱存起来,并不会直接转化为消费,这样拉动经济的目标无法实现。通过专注特定产业、特定地区、特定期限发放消费券,可以在短期内精准发力,有效转化。” 余淼杰说到。

 

关于今年的脱贫攻坚战,目前任务接近完成,进度符合预期。但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艰巨。同时,疫情为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增加了难度。

 

截止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随着,各地实施挂牌督战,这些难啃的“硬骨头”最终有望会摘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在推进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依然充满挑战。

 

余淼杰认为,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要靠精准扶贫的政策扶持,这离不开资金投入。今年国家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在地方专项债中增加了3.75万亿中,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同时,还特别强调从中央向地方各级政府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这些都有利于帮助贫困地区。

 

“要长期实现真正脱贫,必须根据地区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增强造血功能,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余淼杰说到。

 

全球化总态势不变,中国产业链有其韧性

 

虽然,中国经济的复苏对全球供应链起到一定支持作用,但是,一些国家试图与中国经济“脱钩”的声音不断,而印度等国也试图借机扩大自身在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的作用,吸引更多全球化企业。

 

疫情是否加剧“逆全球化”趋势,以及中国作为全球化的获益者,拥有世界上最完善的工业供应链生态,能否很好应对这一冲击?

 

余淼杰认为,疫情与中美贸易摩擦叠加,对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造成一定负面冲击,同时,在美国等国家的阻挠下,WTO等多边贸易协调机构面临更大工作压力,“去全球化”趋势有所抬头,但是,这不足以改变全球化总态势。

 

“全球化作为大趋势依然存在,只是表现特征不同,比如现在正从全球多边协作变为地区多边合作,而多个地区经贸一体化也是全球化的表现。”余淼杰解释。

 

他指出,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并不会因疫情而受到负面冲击,其核心地位反而会加强。因为中国本身有强大的市场规模优势,同时具备完整的工业体系。目前的负面冲击无法促使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出去。

 

余淼杰认为,外贸出口企业短期内面临比较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外国对中国的中间品、资本品的需求短期内下降,但危中有机。因为随着疫情的冲击,国外对来自中国的消费品需求会增加,出口依然有潜力。

 

他建议,出口企业首先要做好多元化安排,不应把目的地限定于发达国家,也需要囊括“金砖五国”等新兴工业国家。其次,积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从线下转到线上。第三,培植核心竞争力。

 

“尽管中国具备全产业链的比较优势,但是对于单体企业,应该居安思危,甚至是‘居危思危’,积极创新,缩短拳头和战线,专注做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提高利润空间,保证核心竞争力。”余淼杰说,“只有这样才能在更加复杂的全球化4.0阶段逆流而上。”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