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两会 | 吴晓求:尊重经济规律,大规模刺激不合时宜,重在民生

作者:陈茜 / 发布时间:2020-05-25/ 浏览次数:0
实事求是,不追求经济增速;财政政策不做简单刺激,核心抓落实,把资金用在民生方面;要树立全球影响力,中国金融还需要继续推进对外开放。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
     

5月22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具体提及GDP增长经济目标,要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写得非常好,非常务实,思路清晰,能认识问题,集中问题,解决问题。”

 

面临疫情这一不可抗力的灾害,他此前就曾呼吁取消今年经济增长目标。就不设经济增速目标后的GDP增长意义、增加政府赤字影响,以及中国金融稳定开放等问题,《商学院》记者采访了吴晓求教授。

 

中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周期,大规模刺激追求高增速不明智

 

“在疫情冲击经济的大背景下,我此前就一直主张今年不应该再设具体增长目标,因为特殊情况下,目标太高了做不到,目标太低没有意义。”吴晓求直言。

 

此前他曾提出2020年工作重点应该是“三保”,即保民生、保就业和保中小微企业,也即是保市场。

 

“目前政府提出的‘六保’更全面了。”吴晓求说,“如果制定了具体目标,各地可能都会围绕完成经济政策目标发力,但工作重点是‘六保’,尤其是前面‘三保’特别重要。”

 

具体来看“六保”主要是指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任务。

 

吴晓求指出,下一步重点是围绕“六保”,采取有效政策去落实,包括财政政策,包括提高赤字、发行国债,以及配套的货币政策等。

 

关于在没有具体增长目标的情况下,关于今年后三个季度的经济走势,吴晓求分析,今年第一季度的负增长是意料之中,二季度也可能在零增长上下,甚至是小幅负增长。因为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很多经济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消费、外贸等需求下降。

 

具体来看,4月和5月前半月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6月相对会舒缓一点,所以,第二季度同比增长不会太高。

 

吴晓求指出,受内外部影响,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将会处于探底之中,能维持5%左右增速已经很好。“在中速甚至中速偏低阶段运行过程中,国家没有必要通过大规模刺激计划追求高速增长,这并不是正确选择。”

 

也正基于此,他对近期被热议的“财政赤字货币化”持有异议态度。“因为不合时宜。”吴晓求解释,这一理论只是在经济出现极端危及状况下才可以使用,而中国经济远没有到这一地步,即使未来增速在5%,也不必过于担忧。

 

在他看来,甚至今年经济零增长,只要中小微企业稳住、就业保障一定规模,就有增长空间。在疫情这一特殊灾难面前,保就业,保民生最重要,而不是追求经济增速这个数字。同时,“财政赤字货币化”在中国法律也是不允许的。

 

吴晓求认为,虽然GDP不是压倒一切的目标,但依然是一个重要目标。“今年的情况是一个个案,而不是规律。GDP增长虽然没有以前特别严格的约束,但是依然需要有经济增长目标。因为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其他社会发展目标将难以实现。比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脱贫等。”

 

财政赤字上调是突破,重在落实到民生领域

 

目前国家正采取积极财政政策应对危机。根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

 

财政赤字从去年的2.8%上调到3.6%。吴晓求指出,此前,主流观点认为财政赤字不能超过3%,今年上调到3.6%是一种突破。现在重要的是抓落实,确保财政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要把这笔资金,以及国债用好,用出效率,对“六保”有明显作用。

 

在他看来,财政政策不能简单刺激,要围绕保民生、保就业、保中小微企业方面,通过减税降费、降低房租、降息延贷等减轻企业的实际压力。同时围绕“新基建”等新兴产业,比如信息通信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强投资,以及与国家安全、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系统等。

 

他再次强调,目前财政赤字在特殊情况下已经相对比较高,上升空间有限。核心是抓落实,要把筹集的资金用在民生方面。

 

复杂的全球环境下,金融应继续扩大开放

 

面对复杂而低靡的全球经济环境,作为“六稳”之一的稳金融,中国要做到重大金融风险有效防控,是否开放力度将受影响?

 

吴晓求指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金融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比财政政策的作用要大得多。关于稳金融前提下的金融开放要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无论是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疫情负面影响,还是外部需求大幅度压缩,以及全球经济和金融规则的调整和改变,都改变了中国经济的当前预期。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明确中国经济不可能再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过度刺激没有意义。

 

经济需要周期,在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时,也是淘汰落后企业、落后产能的时候。我们要尊重经济规律,只要经济正常波动,不至于产生经济危机,就应该遵循这一趋势。

 

第二,中国金融依然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因为比起增长,中国经济转型更重要,其核心是增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减少对自然资源过度依赖的产业。通过金融制度的变革、业态创新,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

 

因为,一些新科技型企业从科技成果到科技产业的转化,都需要金融力量的支持。而要分散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需要推动金融业态的创新,不能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要完善资本市场等,这样才能服务不同阶段的企业和产业。通过金融改革,以及技术对金融的渗透,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这对经济增长非常重要。

 

第三,中国金融对外开放还需要继续推进。中国要成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国,金融影响力最重要,是经济领域“最后”的竞争。中国金融开放有三个重点方向,一个是人民币国际化,一个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一个是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

 

目前“逆全球化”趋势抬头,以及中美之间的摩擦会对中国金融的开放带来很大障碍。不过,金融开放除了国外金融机构在中国设分支机构和独立机构外,还包括开放证券、保险、信托,以及部分商业银行,这些已经在实施。

 

而疫情冲击下,对人民币国际化其实有利有弊。

 

从积极方面看,美国现在奉行的单边主义已经在国际社会引发了诸多不满,这也有利于人民币赢得更多信任。同时,也要对美国对人民币国际化制造阻碍有充分预期,评估其中的风险。

 

资本具有逐利性,如果中国市场机会多,增长空间大,美国的阻挠也会大打折扣。在美国之外,中国还应积极与其他国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这有利于中国金融的开放。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