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中国金茂:险资入局能否激发新活力

作者:文/陈淑文 胡嘉琦 朱耘 / 发布时间:2019-09-27/ 浏览次数:0
2013年至2018年实施混改的央企子企业中,混改后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超过七成。

 

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经济飞速发展,活力涌现。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70年发展历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持续不断让国有企业焕发活力,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1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企民企融合成为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重头戏。

 

自此,“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有企业中陆续展开。中国联通、中国金茂、中交集团、沈机集团、奇瑞控股等多家央企及地方性国企积极参与混改工作。

 

引进险资

 

“混改”涉及电信、地产、汽车、重机等各个领域。房地产领域近年来迎来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受政策调控影响最大的行业,房地产领域央企的“混改”一直备受关注,中国金茂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金茂的全面市场化是中化集团的一个改革方向,所以关于金茂混改还将继续进行。”中国金茂首席执行官李从瑞在2019年中期业绩会上表示,“中国金茂不管怎样混改,中化集团保持中国金茂控股股东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中国金茂依靠央企背景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又拥有相当灵活的市场化,看似鱼与熊掌可兼得。

 

但投资者并不这样认为。里昂证券指出,金茂中期盈利逊预期,需至2020年完成混改或以后才见成效。

 

某证券从业人员告诉《商学院》记者,正是有经营困难,才会引进战略投资者。今后会不会出现股权之争,经营模式会不会有变化,政策会不会有影响等等,就不得而知了。

 

然而,金茂的“混改”箭在弦上。财经评论员严跃进指出,房地产盈利机会大,往往是很多央企不愿意退出的一个原因。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虽然有时候有低谷和波动,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依然是比较活跃的,所以这会影响央企退出房地产业的积极性。如果后续改革推进,第二梯队的地产业务会被第一梯队所兼并,这是大趋势。此前中航地产的动作就体现了这一点。总体上说当前很多第二梯队的房企或患有焦虑症,因为总体上已经出现了被并购的态势。对于“混改”,部分央企要剔除懒惰的行政之风,在投资拿地等方面要有力度,这样才能够实现高周转和规模的扩大。

 

这几年地产业务的重组实际上是为了促进央企更好更快地发展,尤其是一些民企类的地产企业崛起,对于央企有一定的压力,重组既是为了资源整合,也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

 

央企地产业务的优势在于融资成本相对不高,所以投资的盈利空间较大,但是高周转等概念不深入,往往在规模扩张方面会比较滞后。

 

一个最大的差异在于央企的投资受到了较大的审核和约束,而民企反而比较自由,所以这也会对相关企业的投资策略形成较大的影响。

 

对于类似大而不强的矛盾,实际上要从两方面进行。第一是重组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大公司治理模式转变的节奏,尤其是要积极引入外部机构投资者,其对于此类央企的地产业务发展会形成一个较大的约束和监督;第二是强化考核制度,对于一些发展效益不好的地产业务,将施加各类新的约束。

 

2019年7月,中国平安87亿港元入股金茂,这曾一度让金茂成为地产资本圈关注的焦点。

 

此次交易完成后,中化集团股比由49.7%降至35.1%,仍是金茂第一大股东;平安持股15.2%成为第二大股东;新华保险持股维持9.18%。

 

本次交易也使得中国金茂的董事会席位产生了变化,平安将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候选人及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候选人。

 

作为央企中化集团旗下的房地产平台,金茂从十年前就踏上了混改之路。用金茂自己的话讲:“我们这算是国企中的民企,央企中的外企。”

 

时间追溯到2009年,金茂(当时名为“方兴地产”)就进行过一次配股。资料显示,控股股东中化集团以2.52港元的配售价,向不少于6名独立机构投资者配售7.69亿股旧股,并认购4.61亿股金茂新股,完成后中化持股量由69.74%降至62.87%。

 

2015年,金茂以每股2.73港元的价格向新华人寿、新加坡主权基金GIC、私募基金华平投资以及新鸿基地产前主席郭炳湘控制的Dynasty Hill,配售16亿新股。

 

2018年,金茂通过先旧后新的方式进行配售,大股东中化集团将其持有的8.43%金茂股票,配售予不少于6名独立的专业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后,再认购与配售同等额的新股。交易完成后,大股东中化集团的持股比例将由原来的53.95%摊薄至49.7%。

 

《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推进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转变。至此,国企改革再次被推到舆论风口。

 

中国金茂也到了混改2.0阶段,该阶段中,国有股权下降到了50%以下,国资在董事会的影响力也持续下降,但仍然是第一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中化集团在中国金茂的持股从49.7%下降至35.1%,是否表明中化集团愿意给予金茂更多自主经营的空间,同时保持一定的管理距离?这是否也可能是中化集团未来或弱化对中国金茂的支持和所承担义务的一个信号?平安的此次战略投资,以及其将向中国金茂董事会提名一名非执行董事和一名独立董事,可能会促使金茂更加侧重增长和股权回报。

 

“平安派的是非执行董事,独董不是他派的,是他推荐,由公司董事会来聘。”李从瑞解释,对于中国金茂,平安扮演的角色是财务投资者,不参与具体的经营管理。

 

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平安2019年中期业绩会上,集团总经理任汇川也曾对平安入股多家房企作出回应:平安不做房地产公司门口的“野蛮人”,不会参与公司实际经营管理。

 

业内专家、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也向《商学院》记者分析称,房地产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在当下房企融资不断收紧的环境下,房企与金融机构联手强联合,一来有利于房企的发展,二来可为金融机构带来更为可观收益。因此,平安入股房企更多是从投资角度来考量,较少会干预房企的直接经营活动。不过如果持股达到一定比例,则其进入董事亦顺理成章,但并不代表会对企业正常经营带来影响,更多是从战略层面进行影响。

 

《商学院》记者注意到,近段时间,以平安为代表的险资,频频入局地产企业,不光金茂,碧桂园、华夏幸福、融创等第二大股东亦是平安,同时平安还重仓金地、绿地、华润、保利地产等多家上市房企。对此,张波称:“平安虽然表面上并不直接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但通过金融手段深度融入房地产开发市场。尤其是在近几年房企融资压力增大的背景下,各大房企更是主动寻求战略投资方,这也让平安的投资更为顺风顺水。可以说,金茂此次引入平安一方面是自身规模化扩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平安看好金茂未来长期发展。”

 

上述证券从业人员表示,地产引险资为资金背书,长期利率走低,险资投资地产收租固定收益为主,两者各有所需,但是地产金融内部利益难互动。

 

市场化是关键

 

在9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召开的“深化改革添活力 砥砺奋进新时代”媒体通气会上,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披露了一组数据:目前有三分之二的中央企业引进了各类社会资本,半数以上的国有资本集中在公众化的上市公司,各省区市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49%,2013年至2018年实施混改的央企子企业中,混改后实现利润增长的企业超过七成。
 

中国金茂只是近年来众多国企加速混改的一个缩影 ,早在2002年,复星集团就开始了混改,总共参与混改项目有 30多个,其中控股的有 9家,参股的 20余家。包括国药控股、青岛啤酒、豫园股份、三元食品等,其中大多数混改的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 在2019年2月份的亚布力峰会上,复星国际董事长郭广昌开诚布公地阐述了自己对于混改的看法——混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担心,“其实民营企业说得少,但心里也在想,也怕自己的资产流失。”郭广昌直言。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肖金成提出,混改最大的难点是国企和民企均无积极性,政府只能拉郎配。那么如何保证资产作价,调动国企和民企的积极性,肖金成建议,应建立国有资本经营机构作为连接国企和民企的中间环节。

 

财经评论员严跃进认为,混改本身也涉及到资金投入和股权获得等内容,所以要鼓励相关社会资本进入,那么承诺多大的收益率等是最关键的。往往很多参与混改的企业,后续经营效益不高,所以往往也会影响类混改的评价。实际上,现阶段推行的混改大多是行政推动型,部分企业本身没想好,混改也仅仅体现为注资等方面,对于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等其实没有太多的考虑,这会影响混改的效益。

 

翁杰明指出,开展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发挥了激活机制、留住人才的作用,更多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也正在加快建立。数据显示,45家中央企业控股的91户上市公司实施了股权激励,实施股权激励一年以上的企业营业收入平均年均增长率达到16.7%。24家中央企业所属科技型子企业的104个激励方案经集团公司审批后正在实施,激励对象人均收入增幅达到14.9%。

 

“国有企业发挥‘顶梁柱’作用,有力推动了中国经济强劲有力发展。”翁杰明说。

 

“混改”是一场“马拉松”,现在才刚刚开始,“混改”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挑战,《商学院》也将持续关注。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