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关闭官网 撤店天猫,梅西百货为何输在中国?

作者:文/梁伟 / 发布时间:2018-12-08/ 浏览次数:0

  2018年,梅西百货两次挥别中国市场。

  继6月9日梅西百货中国官网关闭后,12月4日,梅西百货再次发布撤店公告,宣布天猫国际Macys官方海外旗舰店从12月3日起停止接单。至此,梅西百货在中国市场实行的“天猫+官网”双渠道战略以闭店告终。

  《商学院》记者就天猫国际Macys官方海外旗舰店撤店的原因询问梅西客服,对方回复称:“Macys与阿里巴巴天猫国际的合约会在2018年12月31日到期,所以届时Macy’s将会撤店。欢迎全世界的顾客至美国官网Macys.com进行在线选购,该网站由Macy’s位于旧金山的电商团队负责。”

  梅西百货公司(Macy's) 是美国的高档百货商店,主要经营服装、鞋帽和家庭装饰品。1858年,罗兰·哈斯·梅西 (Rowland Hussey Macy)在纽约曼哈顿第14街和第6大道的交叉口上,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开设了一家商店——R. H. Macy & Co.。为何这家老牌百货店,会在中国接连失掉城池?

  “天猫+官网”双渠道战略破功

  对于进军中国市场的设想,梅西百货最初便选择了电商的方式。2012年5月,梅西百货曾以1500万美元入股电商平台佳品网。然而在其入股后不久,佳品网就传出破产裁员消息,梅西百货入华的步伐也因此受阻。此后,梅西百货曾在上海开设直营店,但又于2015年将其关闭。公开报道显示,2015年,梅西百货再度进军中国市场,与中国香港冯氏集团合作成立梅西百货中国公司,其中梅西百货持股65%,冯氏集团占35%。

  出师不利后,梅西百货以电商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的决心并没有动摇。2015年8月,梅西百货与阿里巴巴达成独家战略合作关系,并于同年双11正式入驻天猫国际平台。2017年,由阿里巴巴提供技术支持,梅西百货中国官网上线,成为梅西百货在中国市场实行“天猫+官网”双渠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官网关闭、撤店天猫,意味着梅西百货的双渠道战略破功,梅西试图通过电商渠道打入中国市场的愿景再次落空。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电商的发展环境是低价促销+品牌广告投入,而美国企业的打法则不然。在全球经济贸易寒冬下,梅西百货在电商上花费的成本巨大,但盈利却并不客观,因此选择此时离开实属正常。事实上,梅西百货在电商平台上的知名度并不高。一些网友评论说:“在听到梅西关闭天猫旗舰店的消息之前,并不知道梅西百货在天猫有店。”

  而梅西百货败走中国或与新型零售的冲击有关。目前,仅靠线上平台留住消费者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而线上交易场景也在不断创新。“随着购物中心的兴起,线下实体店运营成本在下降,而且90、95后更加青睐线下购物。新型零售战略的推进,小程序商城的发展,使得品牌商线上运营更简单,成本更低,品牌商可以直接对接用户,进而有了新的选择。”互联网分析师庄帅向《商学院》杂志记者表示。

  梅西百货中国区行政总裁Dustin Jones曾表示,“将会扎根中国市场,成为中国的梅西百货。”想法虽好,而落地起来却不尽如人意。由于对中国的购买力错误判断,梅西百货在中国与美国之间采用了一种非常明显的差异化路线,美国的梅西百货官网是一个真正的百货,基本上服装、家居、鞋帽等等应有尽有,然而中国的官网上基本上只有服装,款式也非常老旧。

  就在梅西百货进入中国电商市场之时,中国已经形成了以阿里、京东、苏宁为代表的一系列电商巨头,作为后来者,梅西身处竞争激烈的红海。在互联网时代,中国消费者可以自己比对品质、价格,服务。除了产品样式老旧,在价格上不占优势的同时,梅西百货也并没有将美国丰富的会员优惠与福利在中国市场推行,最终的结果就是这种差异化让中国消费者放弃了梅西的中国网购。

  海外品牌遇“水土不服”

  在华遭遇“水土不服”的海外传统零售巨头并非只有梅西百货。今年1月,继2016年尽数关闭内地的实体商铺后,英国最大的跨国商业零售集团之一马莎百货进一步出售其在港澳的零售业务,并且关闭了马莎天猫旗舰店。除百货巨头外,来自英国的快速时尚品牌TOPSHOP也于今年11月初公开发布闭店公告称“因国际业务运营策略调整,TOPSHOP天猫旗舰店将于近期关店。”

  对于一些海外品牌关闭天猫旗舰店的原因,庄帅认为,品牌在天猫的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而实体店本身的网店运营能力较弱,投入产出比不如预期。天猫国际本身和天猫商城的关系一直很纠结,很多国际品牌进入中国很早,在天猫商城也有网店,在天猫国际再开一家店意义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来零售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惯性做法是寻找本土第三方合作伙伴,这决定了其在中国将采取不同的运营方法,而在中国的运营无疑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更加本土化的运作方式。梅西百货的天猫旗舰店铺即是由第三方代运营。品牌代运营会拉高品牌方成本,一旦成本过高,品牌就极有可能关店。

  面对电商以及新型零售的冲击,国内的百货业正面临压力。在如此严峻的大环境下,国外百货若要入局中国市场,还需付出更多努力和改变。而遵守中国市场的规则,尊重中国本土文化,实实在在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一点永远不会改变。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