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智库观点 | 罗兰贝格合伙人刘波:破解中国“卡脖子”技术难题,多主体多资源合力,推动科创资源高效率协作是核心

原创 作者:刘波 / 发布时间:2022-09-14/ 浏览次数:0
罗兰贝格合伙人刘波
 
核心观点:统筹科技发展和科技安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国产化自主化,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安全和其他安全。
 
当前,日渐激烈的全球竞争突出表现为科技和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国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制约了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亟待实现关键技术的自主可控。
 
统筹发展与安全需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安全是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地缘政治冲突使得国家安全概念极度泛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使得技术安全深度涉及产业、民生、国防等各领域。高性能芯片、高端装备、工业软件、操作系统等关键领域遭遇“卡脖子”,成为国家发展的安全隐患。统筹科技发展和科技安全,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的国产化自主化,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经济安全和其他安全。
 
产业持续升级必然迈向关键技术自主可控。纵观发达国家发展历程,当产业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均会从引进吸收迈向自主创新。美国在20世纪中叶,先后通过《史蒂文森-魏德勒技术创新法案》《拜杜法案》《国家竞争力技术转让法》和《综合贸易和竞争法案》推动美国科技创新。德国在上世纪60年代相继建立12个国家研究中心并改组联邦科学研究部,强化科技创新国家驱动力。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启动科技创新立国战略,从战后推行的吸收型科技战略转为自主研究和创造型战略。中国面临“卡脖子”技术问题,根源在于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加强原始创新突破关键领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阶段。
 
产业集群全球竞争需要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强化产业链完全自主可控和提升产业全球竞争力存在二元悖论,必须聚焦关键领域而不是全产业链自主可控,才能在全球协作中占据主动,既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又避免在全球分工体系内被边缘化。对比中美,根据WIOD全球投入产出分析,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多处于中下游环节,更多依赖进口中间品,因此在全球供应链中份额最大。而美国则处于上中游环节,更多将自产中间品销往全球,因此在全球供应链影响力最强,叠加政治和军事因素后,影响力又进一步被放大。比较中国各产业,计算机、电子、光学产品这一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断供风险最高,这与近年遭遇集成电路“卡脖子”困境是相符的。
 
参考《科技日报》及《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主要存在35项“卡脖子”技术,涉及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精密仪器、工业软件等领域。从产业视角看,我们认为“卡脖子”技术应符合如下特征,一是供应方集中于国外厂商,国内企业与之相比存在代际差异;二是该技术国内需求巨大,一旦断供将危及下游企业生存;三是该技术的先进性直接影响下游制成品的竞争力,下游产品升级高度依赖上游的技术迭代。
 
以功率半导体为例。新能源汽车是低碳发展和汽车产业换道超车的关键,而功率半导体则是产业链的“卡脖子”环节,不仅制约了当前新能源汽车的产能扩张,而且新技术路线仍未实现自主可控。在硅基时代和以400V电动平台体系为主流的时期,硅基IGBT的缺芯情况在过去两年制约了新能源车的产能扩张,而英飞凌、德州仪器等海外企业寡头的垄断亦是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潜在风险。随着第三代半导体应用,800V平台催生碳化硅需求,碳化硅Mosfet有望取代硅基IGBT,但当前仍以海外企业如Cree等为主,国内企业与海外企业尚存在代际差异。
 
为破解这一局面,第三代半导体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领域,《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文件先后出台,科技部也将其列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集中攻关。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龙头企业成立“第三代半导体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ASA),促进开放协同创新和产业生态发展。地方政府通过项目配资等方式,直接扶持大型制造类项目。目前虽然主要份额仍由国外一体化企业占据,但国内企业已具备衬底环节的专业化能力,市场份额保持上升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9月6日召开的中央深改委会议上指出,健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要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如何实现多主体多资源的合力,推动科创资源高效率协作是核心。
 
一要大力推动关键领域的全球创新协作。理性看待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的关系,以积极参与引导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来应对中美科技博弈。以高能级多学科的科学大装置吸引全球科研人员,以庞大市场和产业链齐备能力培育非美化技术协作体系。东莞散裂中子源数年服务全球1500多位科研专家,完成超200项原创性课题,新材料领域科研成果与大湾区产业融合,快速带动先进材料产业发展。针对医疗技术、药品、数字通信、精密化学、生物技术等PCT核心专利集聚领域,加强中欧、中日等交流合作,共设科学研究和产业创新基金,共建科学基础设施平台和数据共享体系,深度参与供应链和数字领域的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二要换道超车培育自主路线的产业生态。“卡脖子”困境并非都是技术落后,有些是技术路线选择不同,自主技术缺乏相应产业生态和应用需求。因此中国应善用市场权和产能权,把产业链中间品需求和庞大终端消费需求,转化为自主技术产业生态的发展动力;把强大丰富的产业链配套和跨产业协作能力,转化为实验技术产品化和快速迭代的巨大动力,换道超车。近年来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就是“非对称”赶超战略的出色实践,不仅绕开了发动机等领域的技术和专利障碍,而且形成了电池技术的全球领先和智能化的齐头并进,同时又带动了电化学储能技术和能源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三要建设一批高质量科创资源服务机构。中国在科学设施、重点学科、工程及实验中心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技资源,但还需要一批高质量科技服务机构,将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创新企业、产业资本紧密连接,实现更为高效的创新转化和研发协作。德国作为欧洲产学研协作的代表,既有第三方机构史太白公司服务超80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全球技术转移的龙头企业,也有官方机构德国夫特劳恩霍夫研究院,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紧密连接基础研究院校和产品开发企业,保障了德国科创网络的高效连接。(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许季刚、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陈友业对本文亦有贡献)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