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麦德龙否认出售中国业务,转型新零售胜算几何?

作者:文/董枳君 / 发布时间:2018-10-31/ 浏览次数:0

近期,有消息称麦德龙中国业务正在寻求出售,有企业正在洽谈收购麦德龙股份。就此消息,《商学院》记者联系到麦德龙中国品牌总经理曹湧,对方表示:“完全造谣。我们不会出售麦德龙中国业务,新店也在按计划筹备。”

其实早在2017年10月麦德龙在上海开的4家便利店“合麦家”已经全部关停。在便利店业态一片繁荣的景象中,麦德龙显得格外扎眼。麦德龙作为德国最大、欧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发超市集团,在中国也并不“顺风顺水”。

1964年,麦德龙在德国诞生,1995年来到中国,1996年,麦德龙在上海开设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现购自运批发商场。几乎在同一个时期,家乐福和沃尔玛业先后来到中国。2014年,麦德龙中国实现189亿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缩窄到8%,2015、2016年更是连续两年增幅在1%。    

2014年,麦德龙开始试水便利店,在上海开出第一家便利店“合麦家”,试图在中国高速增长的便利店市场中分一杯羹。然而,合麦家在上海开到4家店后,就停滞不前。2017年9月,合麦家关闭仅有的4家合麦家便利店。

与此同时,麦德龙的财务也出现“缩水”的现状。

据pitchbook数据显示,从2010年开始,麦德龙的营收就开始走下坡路。2008年麦德龙营收实现历史最好的655.29亿欧元,之后缓慢下降到2015年的592.16亿欧元,但在2016年其营收下降63%,至218.70亿欧元。

pitchbook数据显示,2016年亚洲麦德龙亚洲门店数量127家,占其全球门店数量(752)的16.8%,但其营收只占11.8%。而中国是麦德龙亚洲市场的重要阵地,门店数量仅次于德国、法国。

“庞大的门店数量和日渐降低的收入使得麦德龙集团不得不重新考虑中国业务的价值。”电商行业专家、零售行业研究员李成东认为,在麦德龙之前,已有多家外资零售商撤出中国。但这个时候撤出中国并不是一件很“掉面儿”的事。

2016年,麦德龙集团宣布拆分为两家新公司,专门从事批发和食品业务的公司为“麦德龙”,消费电子业务的公司为“CECONOMY”。尽量麦德龙全球增速放缓,但麦德龙中国持续增长和盈利,据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锦江麦德龙现购自运有限公司销售额为213亿元,同比增长10.4%。

“我们目前的三大业务主要是卖场、食品配送、公司福利。”曹湧介绍称,公司一直以来都是主打大型卖场业态,而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社区商业的崛起,他们发现面积更小,货品更集中于居民消费需要的食品生鲜类的中小型门店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麦德龙重新回归主线业务的同时,也开启了新零售尝试。麦德龙近期在上海普陀商场开设了“美食汇”,试点餐饮+卖场模式,主要销售以麦德龙优质食材和调味品制作的套餐产品。曹湧称,麦德龙同时也在尝试线上线下的新零售融合,比如麦德龙虹口江湾商场网上商城也正式上线。

曹湧介绍称,麦德龙在B端业务上的强势地位则一直保持。针对中国企业的福利礼品业务是目前麦德龙的四大业务板块中增长势头最好的部分,该业务在16/17财年的营收增长达30%。

“目前零售业已经进入了新零售发展时代,传统实体零售业者必须在电商、实体业态升级方面作转型。事实上,家乐福等同业者也在尝试向中小店转型。这意味着实体业者在向更有前景的专业业态或小而美业态转变,而原本陈旧的百货等尴尬业态会逐步被替代。大店成本高且选址难,而中小型紧凑门店则选址灵活化,更有利于零售业者的发展。”零售行业专家、商性学院院长庄帅指出。

如今,麦德龙进入中国已经超过20年,面对本土活跃的新零售企业,转型将是其巨大挑战。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