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131便利店曝资金链断裂 员工正在被遣散

作者:文/王君亚 / 发布时间:2018-09-26/ 浏览次数:0
  邻家、北京全时便利店的“倒闭”风波未散,另一家北京的便利店品牌“131”也被爆出资金链断裂。

  近日,据多家媒体报道,北京131便利店发布公告,称因资金周转问题现不能正常经营,将在9月20日-25日之间与合作商进行对账,对账后给各供应商出具回款承诺函。同时,目前该公司员工正在被遣散。
 

  《商学院》记者就上述问题向131便利店创始人陈登旺和此前春晓资本负责投资131该项目的负责人求证,截止记者发稿,针对以上消息均未作出回应。
 

  随后,《商学院》记者来到位于北京丰台区石榴庄路的131门店,发现大门紧闭,且贴有因内部调整,商品停售的通知,周边居民告诉《商学院》,131便利店在9月21日之后就没有营业过,而关闭的时间正好与网传的公告时间相符。

  王君亚/摄影
 

  随着北京GDP进入人均1万美元的区间,让便利店市场进入竞争期,而资本的加持更是为市场锦上添花,为到来的风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据资料显示,从2017年至今,有近100亿元的资金涌入到便利店行业。越来越多的便利店品牌加快了“跑马圈地”的步伐,尽管新零售市场尚未“守得云开见月明”,但便利店却提前迎来了竞争,且愈演愈烈。
 

  然而好景不长,也正应了那句俗话,起楼时人间狂欢,楼塌时一地鸡毛。经过风口期杂草式的疯狂扩张,如今便利店市场被狠狠泼了一盆冷水,“倒闭”“资金链断裂”的消息频出,资本的衰退,也让整个市场归于往日的平静。
 

  投资方涉嫌P2P,致131便利店资金链断裂
 

  2016年8月,依靠在鲜食供应链行业超过25年从业经验的陈登旺,创立了壹叁壹连锁便利店,并在一年内迅速占领北京市场,将门店集中在朝阳区和通州区。
 

  为了与其他品牌产生差异化竞争,131选择以鲜食为主要卖点,陈登旺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会为便利店准备200个鲜食SKU,但在店中只会上线约100种。而131便利店的鲜食工厂中有20个人的研发团队,每月可以开发出40~50种新产品,在为其他便利店、餐馆供货的同时会为131保留一些独家SKU。
 

  众所周知,鲜食是便利店绕不开的产品,不管从影响或者利润来看,都是最好的选择,也成为竞争最激烈的部分。其中,7-Eleven 的鲜食占销售额 60%以上,全时便利店的鲜食也占 41%。
 

  131便利店也正是凭借在鲜食方面的优势,成立不久后,便宣布获得春晓资本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据天眼查显示,131便利店的唯一出资方名为春晓资本,而这家机构也是近期发生逾期的君融贷金、聚财猫等多家P2P平台的投资方。
 

  早在上个月,春晓资本被曝出一系列负面新闻,先是所投P2P平台接连爆雷,而后董事长韩越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刑事拘留,同时,公司大股东天津盛鑫元通持有的1.02亿股股份被冻结。
 

  综上,让业内人士纷纷猜测,131便利店之所以无法正常运营,一方面是受到投资方的影响,另一方面,便利店作为传统零售业自身缺乏造血能力。
 

  《商学院》通过春晓官网查到,春晓资本管理着五期人民币子基金,累积基金管理规模近20亿,除131便利店之外,春晓资本还是跨境电商笨土豆、西安每一天便利店、社区生鲜等零售企业的投资方。
 

  便利店一直被称“弯腰捡钢镚儿”的行业,对于资本的需求更是强于其他行业,P2P公司虽资金流量较大,但资金的短期回报率较高。131创始人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透露,2018年公司计划在北京落地共100家便利店。
 

  但多位业内人士向《商学院》表示,便利店的洗牌正在加速,“出事儿”的便利店事件背后是整个行业经营不善、资金紧张的一个缩影,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便利店面临同样的困境。
 

  政策收紧,投资机构危机
 

  的确,131便利店并非是因为P2P爆雷第一家“出事儿”的便利店连锁品牌。
 

  今年7月底,邻家便利店被爆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大量货款,168家门店一夜全部关停,随后被证实,邻家便利突然关闭门店与投资方涉嫌P2P有关,而邻家背后的“金主”正是被查封的善林金融。
 

  如果说邻家的遭遇是偶然,并不能说明整个便利店行业的现状,那么,一个月后的全时便利店风波,则是给便利店风口的又一重击。
 

  8月22日,据多位业内人士爆料,全时便利由于资金链紧张,导致供应商“上门追款”。尽管全时方面作出“一切运营正常”的回应,但依旧难抵浙江和江苏区域的负责人双双离职,同时,在安徽的一项便利店收购谈判也因资金问题遇到困难的事实。
 

  同样,全时的不测也因为大股东复华卓越投资P2P的爆雷,据证券基金业协会网站显示,复华控股关联企业北京复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被列为异常机构,理由是未按要求提供法律意见书。
 

  邻家、全时,以及131便利店借助资本的力量,在风口上高速发展的同时,却忽略了自身的造血能力,以至于在资本的“急刹车”下,也不得不受到牵连,面临巨大的风险。
 

  2016年,便利店市场正是进入竞争期,各个品牌的本土便利店在发展中遇到各方资本的加持,借助资本效应做规模,快速扩张,成为抢占市场的有力方式。
 

  仅今年上半年,就有多家区域便利店获得融资:3月,西安每一天连锁便利店获得春晓资本领投的2亿元A轮融资;4月,见福便利获得红杉资本2.4亿元融资,131便利店获得春晓资本4000万元天使轮融资;6月,武汉Today便利宣布完成3亿元B+轮融资等。
 

  同时,外资成熟的便利店品牌也瞄准正在崛起的市场,罗森宣布到2025年在中国开出10000家门店。便利蜂等新零售创新企业纷纷进入便利店领域,并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据公开报道,全家也公布将在2024年实现10000家门店目标。
 

  自此,便利店这个投资较重、回报周期缓慢的商业模式,突然变得炙手可热,演变成一个新风口被讨论,引起创投圈的躁动,备受春晓资本和红杉资本的关注,它们大面积撒网,推动便利店业态的整合,同时渴望投出下一个“7-11”。
 

  据《2018年便利店发展报告》称2017年中国便利市场规模已超过1900亿,门店数超过10万家。
 

  便利店整个行业的“疯狂”不仅在上游的资本市场,更是蔓延到下游员工,一位区域便利店店员向《商学院》透露,自己所在的合肥区域,一个便利店店员月薪已经达到4000元以上,店长工资则在1万元以上。
 

  但当国家相关政策收紧下,多家投资机构自身开始频现危机,资本加持下高速发展的问题也凸显出来,而这些便利店的店员正在面临被遣散、迟发工资的现状。
 

  风口褪去,回归慢生意
 

  濒临“倒闭”的便利店,想要正常运营,首要任务则是在此寻求新的投资方。据知情人士称,物美曾洽谈收购邻家便利事宜。而关于接盘价,邻家便利店大股东贾卫平也曾公开表示,“几个亿有点少,至少是在10亿元以上”。
 

  如今,历经风霜的便利店行业趋于冷静,回归一种“慢生意”的商业业态,而纵观那些依靠自我造血活下来的企业,即便面临行业动荡依然能够维持业绩增长。
 

  一位深耕便利店领域多年的专业人员告诉《商学院》,目前国内便利店整体运营思路存在很大问题,并没有抓住顾客痛点,都在盲目效仿日本便利店。
 

  另外,过分追求资本的力量,也是现在便利店行业的误区。正如好邻居总经理陶冶曾表示,“资本关注便利店,除了在资金上比以前要充裕一些之外,其他方面没有本质性变化。”
 

  资本驱动下,能够帮助便利店更为顺利的扎下供应链、商品,以及运营能力等方面的基本功,但想要更长远的发展,绝不仅仅是依仗资本的力量,而谋求自身的发展,才能给予企业未来更高的资本谈判。
 

  正如《7-11连锁业真经》中曾有对7-ELEVEn竞争制胜的四大法宝的阐述:首先是鲜度管理,保证商品的质量;第二是对市场敏锐,适时订货、迅速交货;第三则是保持清洁卫生,干净的店面会增加购买力;第四则是提供亲切的服务,使顾客享受到购物的乐趣。
 

  另外,在当前阶段,中国便利店企业面临另一大痛点则是,没有规模化就很难实现盈利、摊薄成本,而规模化又要借助资本的力量。
 

  对于此,相比1996年在上海开出第一家便利店罗森,2004年进入北京的7-11相比,零售专家鲍跃忠表示,两者皆未实现全面盈利,而在盈利方面,表现较好的是全家,但也是因为在上海形成的相对垄断的规模效应。
 

  一位接近便利蜂的人士告诉《商学院》,711和罗森的策略并非是急于扩张,而是把大部分的成本转嫁到加盟商和合作商,在日本,90%的店铺都是加盟,加盟贡献了盈利部分的60%。
 

  如果想要做便利店品牌但心思却在着急盈利上,不花时间打磨细节,出问题是迟早的事情。同时,该业内人士预测,线下的运营并非靠扩张可以实现盈利,在未来线上的方向将会被便利店品牌们重新拾起,类似盒马的玩法。
 

  最后,便利店想要得以发展并非完全是资本的力量,在跑马圈地的同时,如何练好供应链、商品、运营能力等方面扎稳基本功,以及在规模效应与成本之间、直营和加盟中作出相应的平衡,才是品牌能够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正如一位零售专家所言,“很多零售企业太脆弱了,昨天它还在攻城略地,今天就要倒闭了。看来零售企业家还是应该求真务实”。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