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赵宪庚:标准化建设主要在于使科技管理趋于规范化

作者: / 发布时间:2018-09-12/ 浏览次数:0
近年来,受我国市场监管总局委托,中国工程院牵头开展了“中国标准2035”、“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研究等系列重大咨询研究项目,这些研究一方面为我国制订标准化战略纲领性文件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推动标准化战略落地实施。项目设置中把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纳入到研究范畴,取得了一些研究结果,今天我就有关的研究做一个介绍。
    
我的汇报分三个方面。
    
一、国外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情况
    
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主力是企业,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组织者、实施者、受益者,政府主要起引导和调控作用。国外在开展相关基础研究是、应用研究中,推动科技创新与标准相结合,主要是由内生驱动,呈现出明显的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发展模式。
    
标准化建设主要在于使科技管理趋于规范化,在技术升级、制度创新、组织科学、市场稳定等重要环节推进成果的标准化、国际化、市场化,实现科技创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整体来看,国外标准与科技创新的结合,有以下特点。
    1、标准与知识产权融合发展,标准化战略与知识产权战略双管齐下,标准制订前就有专利申请、专利跟踪、商业秘密保护等一系列知识产权战略安排,以实现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市场化。
    2、制订实施标准化战略时予以重点考虑,将研究部门和企业院校力量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制订长期的标准化发展战略,在重点领域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实施技术攻关,通过政府引导,产业界、学术界积极参与,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
    3、注重新技术领域增强标准影响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言、机器人、数字化等战略新兴资源领域,发达国家积极推动将科技研发与标准化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是在5G等高技术领域,以标准为先导,引领产业发展的模式,进一步推动了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一体化融合发展。
    4、加大标准化能力建设力度,各国无一例外都要统一加强标准化知识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升企业人员、研究人员的标准化能力。在商业、法律、工程学位中设立专门的标准化课程,不断强化标准化高等教育,通过职业和教育培训,鼓励专业标准化知识发展。获取来自产业界、公共管理部门、研究和学术界专家,建立一支稳定专业的专家队伍。关注新技术发展,持续推动标准化工作。
    
二、我国标准化与科技创新情况
    
我国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支撑已经有很好的基础,从2002年开始,我国就提出了将技术标准战略与人才战略、专利战略并列为三大战略,予以推进实施,将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项目重要内容和考核目标。从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到重大科技专项安排、标准化工作部署,都把同步推进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产业化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做出安排。

    1、从法律法规体系看,制度机制不断健全。2015年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2017年修订的标准化法,都对标准制定的原则要求做出了规定,体现了与科技创新融合的思想,重点强调了在战略新兴产业关键贡献技术等领域,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加强相关标准制订。
    2、从政策规划看,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我国发布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要健全科技与标准化互动支撑发展,通过技术标准促进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进一步强调要健全技术创新,专利保护与标准化互动支撑机制,及时将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
    3、从实施层面,对落实创新驱动战略进行了部署。2017年我国发布质量提升行动指导意见,提出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研制和产业化协调发展,用先进标准引领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提升。2021年我国发布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将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明确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以科技创新提升标准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的机制。
    4、从具体工作看,互动支撑不断深入。自“十四五”开始,我国连续设立标准领域国家科技计划专项,更多的自主创新成果,核心关键技术标准转化为标准,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标准质量和水平、竞争力,提升标准的含金量,抢占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十三五”期间,通过国家质量基础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支持研制基础统一与供应产业共性技术国家标准超过1000项,研制国际标准200多项,推动上百项中国标准,被国外转化应用,取得了积极效果。
    此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等科技创新领域积极推动建设一批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助推创新技术和产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
    
三、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
    
无论科技创新或者科技成果转化以及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标准化,起决定作用的是创新主体本身。这些主体主要是三类,一是具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企业,有望成为某项技术、某类产品的领军企业,天然具有领域内标准化能力;二是具有很强意识的研发机构,通过自身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支撑协调制订标准,实现效益最大化;三是具有产业和技术影响力的专业团体,这些团体以其自身的专业影响力和行业发展力,在推进普及创新与标准化发展方面优势突出。
    
根据具体情况形成三种基本模式。

    第一,企业一体化推进模式。该模式可实现科研与标准从项目规划到到实施评价全流程无缝对接,深度融合,有以下特点。
    1、在科技计划项目各个阶段布置标准研究任务,实现标准与科研同步开展。
    2、充分运用综合标准化理念,保证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协调配套。
    3、充分利用内外部各类实验验证资源,开展标准验证,保证标准的质量。
    4、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指导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评价工作。
    5、开展标准实施效果评价工作,及时识别标准修订需求。

    (二)联盟连接模式
    充分发挥联盟和桥梁纽带作用,以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快速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提升企业和产业竞争力。该模式有以下特点:
    1、成立标准化工作部门,制订标准化管理制度措施。
    2、对联盟成员所承担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所形成的相关成果进行收集汇总。
    3、建立科技成果处置机制,对标准中涉及专利工作给予协助。
    4、引导联盟成员基于所形成的科技成果向联盟提出标准研制项目申请。
    5、建立相关社会团体和行业组织行业和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及相关国际标准制订组织的对接机制。
    6、组织各类标准基础知识能力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联盟成员标准化工作意识和能力水平。
    7、积极组织各类标准化活动,宣传推广标准化工作成果,提升联盟标准化工作影响力。
    8、推动标准成为招标检测认证和商标的依据,以标准采信提升联盟成员参与标准化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标准良性发展。

    (三)专业机构服务模式
    该模式中,专业研究机构针对不同类型创新主体,创新成果,制订个性化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以提高转化效率和转化质量。该模式有以下特点。
    1、对接国家重大领域和区域发展战略,找出制约行业和地方发展的重大标准化需求,推动研发攻关,找到已有科技成果,解决转化技术标准的源头问题。
    2、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可行性评价,确定哪些成果有潜力转化为技术标准,能转化为什么类型的技术标准。
    3、依托标准化机构工作平台,组织相关国内国际标准化委员会,法人社团、联盟等,推动各类标准的立项和组织制订。
    4、及时推动标准的实施与应用,支撑国家重大领域和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的实施,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做好标准化工作,将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加速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推广应用,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及时转化为经济效应。因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大的动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得到更大的支持,促进科技创新在更高的平台上展开,既是标准的形成,本身也是一种技术创新的过程,而不同的技术创新特征,表现出不同的技术形成机制。科技创新从科学到技术,到市场演进主体正在缩短,为技术发展提供新的方向。技术标准研制正在逐步潜入到科技活动各个环节,于科技创新同步,甚至形成引领的趋势愈发明显。

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院士、“中国标准2035”系列战略咨询研究项目组组长赵宪庚在标准化与创新发展论坛演讲整理,未经审阅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