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春节书单」陈春花推荐——爱因斯坦:“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

作者:商学院 / 发布时间:2021-02-18/ 浏览次数:0
2020,充满变局的一年已经过去,我们迎来了2021开局之年。从国家到个人,在过去一年中所经历的一切都将成为历史的注脚,带来反思也启迪未来。这也是书籍的作用。
 
值此佳节,《商学院》集合了七大商学院机构的院长及教授为大家带来他们的春节书单。这里有回望历史的经典,也有看到趋势的新书,以及解读当下的作品。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在这里找到能产生共鸣的书籍。也祝福大家新的一年牛转乾坤,身心康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书单
 
《当下的冲击:当数字化时代来临,一切突然发生》
 
 
作者:道格拉斯·洛西科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月
 
推荐语:
 
这本书让我深入理解了什么是“数字化”,或者可以说,正是这本书,帮助我确定了我对数字化本质内涵的定义。这本书分析了在数字技术下各种冲击及其表现形式,尤其是如何理解叙事结构的改变,时间价值的改变,变化属性的改变,以及这些改变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所有的产业。书中所探讨的现象、话题、各种情形都让读者历历在目,对于这些人们熟悉场景的深刻分析,帮助读者刷新了认知。
 
内容简介:
 
信息过载和碎片化的“当下的冲击”正在吞噬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焦虑万分。微博、微信、电子邮件把我们的时空压缩到了网络中,我们在逐渐失去感知传统叙事的能力。该书将最大程度地刺激你的大脑神经,它告诉我们,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意义堪比工业革命的重大转变,企业只有洞悉大趋势,随势而变,才能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赢家;个人只有正视当下的冲击,才能在数字化浪潮里游刃有余。
 
 
《教育的终结:大学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作者:安东尼·克龙曼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扫描二维码购买本书
 
 
推荐语:
 
这本书所探讨的主题,并不仅限于教育,更是对我们自我人生的一种警醒——我们何以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追求?“人为什么而活?”这个人生中最重大的问题,似乎已经被人们遗忘,人们被裹挟在变化的洪流中,丧失了自我。在这本深思熟虑的著作中,作者认为大学应该是探讨生命意义的场所,而不仅仅是传播知识。作者通过探讨有关教育的重大课题,让我们看到了大学放弃追寻人生意义的深层原因,并为之震动。这本书雄辩而富于激情,敏锐而引人入胜。
 
 
 
《我的世界观》
 
 
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0月
 
扫描二维码购买本书
 
 
推荐语:
 
阅读这本书,让我们不仅理解到爱因斯坦的思想观念,还可以理解到他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更可以感受到他不受羁绊的独立人格。他明确自己的立场:“我从未试图在任何场合取悦别人。”他确立与他人的关系:“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时,很快就能察觉到,我们几乎所有的行动和愿望都跟他人的存在息息相关。”他理解的教学:“务必让学生对价值观念有所理解并产生热烈的感情。对于美和善,他必须有强烈的感受。”
 
整本书,可以说就是金句的集锦,仔细阅读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都可以触及到你的心灵,并与之共鸣。我也特别推荐杨振宁为此书写的推荐序「爱因斯坦:机遇与眼光」,写得实在好,不仅让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爱因斯坦,并且借助于这个序,让我懂得一个人的成长所必须要有的一种能力:远观与近看同一主题的能力。
 
 
 
《已经发生的未来》
 
 
作者:彼得·德鲁克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扫描二维码购买本书
 
 
推荐语:
 
反复阅读此书,帮助我理解人类生活与经历的三大主要领域之变迁所带来的根本性的变化。这本书虽然成于1959年,但是在这些重要话题的探讨中所展示出来的预见性和启发性,对于理解今天所处的时代以及所遇到的挑战,都有极大的启发。
 
在德鲁克的帮助下,我得以理解新世界观如何从机械因果主导转向模式、目的与过程主导;得以理解知识社会、创新风险、新组织能力、教育责任等等一系列核心命题;尤其是在此书的最后一部分,德鲁克引领我回顾到人类的精神实质上,并最终让我们明白,“新的陌生时代已经明确到来,而我们曾经很熟悉的现代世界已经成为与现实无关的过往。”
 
 
 
 
《土耳其的蓝》
 
 
作者:陈春花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8月
 
扫描二维码购买本书
 
 
推荐语:
 
这是我在2019年的“两千年西方文明之旅“,一次探寻、仰望、对话、省思与学习之旅。沿着古希腊哲学家们的足迹,倾听于海老师现场的讲授,于雄伟殿堂、古老广场、千年时光之中,瞻仰神圣与睿智。
 
在米利都遇见泰勒士,在以弗所致敬赫拉克利特,希俄斯岛吟诵着《荷马史诗》,在吕克昂学院了解亚里斯多德的教育理念,在雅典国家科学院感受苏格拉底的对话,在柏拉图学院感受知识的力量与纯粹,更认知柏拉图的智慧与坚持,站在夕阳下的卫城前,真切理解永恒的神圣。“面对两千多年前的时光,他们中的每个痕迹,都比我们理解的宏大,都超出我们的想象,都引发我们认知自己的渺小,更体认时空的宏大。”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