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热点|国药控股突发人事地震,董事长辞职,任期内医疗器械业务增速明显

作者:赵建琳 朱耘 / 发布时间:2021-01-19/ 浏览次数:0


一天之内两位国药高管辞职的消息在网络上炸开了锅。
 
 
 
2021年1月12日,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1099.HK,简称“国药控股”)公告,李智明因个人原因辞去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和董事会法律合规委员会委员职务;李辉因个人原因辞去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00511.SH,简称“国药股份”)董事、总经理、战略委员会委员和审计委员会委员职务。
 
 

根据国药控股近期公告,李智明确认其与董事会间没有意见分歧,公司现有董事和经营管理层均正常履职,董事会已选举现任执行董事于清明为国药控股董事长、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同时,国药股份也表示李辉辞任不会对公司运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也不会影响董事会正常工作,现由国药股份董事长姜修昌代行总经理之职。
 
 

两高管的辞职信息立刻砸出一片涟漪,人们不由得联想到近期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的新冠灭活疫苗,该疫苗由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药集团”)控股二级子公司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生产。数据显示,上述疫苗保护率为79.34%,实现了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和可负担性的统一。
 
 
 
疫苗刚上市,两高管就离职?”社交媒体上,有网友这么问道。但事实上,国药控股、国药股份与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是不同的公司,前两者以医药流通业务为主,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则是集科研、生产、销售和研究生培养为一体的生物制药公司。至于两高管具体是何“个人”原因辞职,引发了业内的猜想。
 
 
 
01 一天之内两高管离职。李智明与国药系深度关联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与国药控股、国药股份并无隶属关系,只是在三家公司的股权结构中,都有国药集团的身影。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是由国药集团持股95.36%,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持股4.64%;国药股份由国药控股持股54.72%,剩余股份较分散,持股比也较小。
 
 
 
国药控股则由国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持股50.36%,公众股东持股43%,国药集团持股6.64%。而国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由国药集团持股51%、上海复兴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9%组成,其中,国药集团是由国务院持股44.7%,国资委100%控股的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36.86%,国资背景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李智明在国药系内多家企业里都曾任过职。
 
图源:国药控股2019年年报/国药控股股权架构图

 

国药体系现拥有国药控股(1099.HK)、国药股份(600511.SH)、国药一致(000028.SZ)、天坛生物(600161.SH)、中国中药(0570.HK)、现代制药(600420.SH)共六家上市公司。李智明辞任前除了在国药控股任职,也担任国药股份董事、现代制药董事、国药一致董事。
 
 
 
最新的人事变动显示,2020年10月22日,李智明因工作安排辞去国药股份董事等职务,同日,国药一致公告称公司接控股股东国药控股推荐函,李智明因工作安排原因不再担任国药一致的董事。2021年1月14日李智明又因个人原因辞去现代制药董事等职务。
 
 
 
事实上,李智明在国药股份和国药一致的任职并不仅限于董事,2014年2月至2016年6月李智明担任国药股份董事长,几乎同时期,2014年2月至2016年8月李智明也担任着国药一致的董事长。任期内,国药股份与国药一致还实施了向国药控股发行股份购买标的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的重大资产重组。
 
 
 
李智明与国药系之间深度的工作关联通过其履历便可见一斑。李智明早年在新疆医药工贸公司、新疆新特药民族药公司等从事财务会计类工作,后到新疆药业集团公司(现为国药集团新疆药业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董事长等高级管理职位。2010年李智明进入国药控股担任副总裁,后晋升总裁、执行董事,2017年11月起担任国药控股董事长。
 
 
 
算起来,李智明有超过33年的药品和保健品行业管理经验,在国药更是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尤其是在医药流通领域,比如国药股份以药品分销为主,在北京地区医药商业更是处在龙头地位;再如国药一致,包括立足两广的医药分销和拥有国大药房的医药零售业务;又如国药控股,以医药分销、医药零售和医疗器械等流通业务为主。
 
 
 
另一位离职的高管李辉在担任国药股份董事之前也有过多年的国药控股工作经验。李辉的工作履历显示,2005年至2018年,历任国药控股天津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和党委书记,2018年7月起担任国药股份党委书记、总经理,2018年8月起担任国药股份董事。
 
 
 
李智明辞职信息披露后,1月14日,国药控股公告选举现任执行董事于清明为国药控股董事长、董事会战略与投资委员会主席、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其履历显示,于清明有超34年医药行业工作经验,尤其是在药品、医疗器械和保健品等行业的管理经验,曾在中国医药公司北京医药站、中国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国家医药管理局、联邦制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等单位任职。
 
 
 
其中,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简称“国药器械”)是国药集团医疗器械业务版块的承载者,从事医疗器械研发、制造、流通、服务等各领域。企查查显示,国药器械由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100%持股,而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又由国药控股持股60%,2018年7月,国药控股以51.08亿元的对价收购国药集团持有的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60%股权。
 
 
02 医疗器械业务增速明显,不断强调“防风险”
 
 
自国药控股收购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60%股权后,医疗器械业务成为单独一个业务单元,与医药分销、医药零售两部分经营多年的业务被披露在国药控股的年报里,并成为国药控股营收结构中的一个亮点。
 
 
 
国药控股2018年、2019年年报显示,公司总营收分别为3445.26亿元、4252.73亿元,医疗器械业务收入为494.74亿元和692.94亿元,在公司总营收中占比分别为14.16%和16.06%。与此同时,原本是营收贡献主力的医药分销业务的营收占比有下降趋势。
 
 
 
以近五年数据为例,2015年到2019年医药分销业务收入分别为2158.54亿元、2464.59亿元、2643.52亿元、2810.49亿元和3373.17亿元,该业务收入占年总营收比分别为94.13%、94.38%、94.17%、80.41%、78.18%。
 
 
 
2020年上半年,国药控股医疗器械业务也呈现正向增长,财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国药控股总营收2037.65亿元,医疗器械业务收入为358.73亿元,占公司同期营收比为17.29%,增长主要来自于收购扩张和公司医疗器械业务的扩展。
 
 
 
知名医疗器械营销培训专家王强告诉《商学院》记者,国药控股背靠央企,本身是有资源整合的先天优势的,此外,近年医疗器械的规模持续稳定在增长,特别是防疫物资这一块儿,国家要求进行战略储备,而国药控股持股的国药器械已经参与到防疫物资销售当中。
 
 
 
众成医械联合中信证券不久前发布的《2020年国内上市医药企业布局医疗器械产业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以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规模逐年攀升,到2019年达到7200亿元,预测2020年该市场规模将达10080亿元。比起千亿元的行业市场规模,国药控股发挥空间还很多,2019年其医疗器械业务营收在行业中占比9.62%。
                                 
 
图源:《2020年国内上市医药企业布局医疗器械产业研究报告》



“国药控股在该领域以物流为主,早期医疗器械领域的物流主要是大型药品物流企业在做,像国药、九州通是最早进入器械物流的药企,过去器械物流投入成本大,资质界定不明确,国药控股有明显优势,物流营收很高。”广州众成医疗器械产业高级研究员郑珂告诉《商学院》记者。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状是,目前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纷纷布局第三方物流,据郑珂介绍,医疗器械产品门类多,各品种有特定的贮存和流通方式,第三方物流是建立在医疗器械供应链架构下、服务内容比较完整的专业平台,其运营模式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依托,以完善的医疗器械配送保障体系为核心,未来国药控股或将面临市场份额缩减的压力。
 
 
 
比起医疗器械业务,国药控股医药分销业务在整个公司里表现最强,尤其是医药分销里的医疗机构直销业务,2018年和2019年其医疗机构直销收入占医药分销收入之比分别为76.65%和77.17%。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史立臣表示,国药控股在分销领域比较强,拥有大量三甲医院终端资源。
 
 
 
国药控股2012年年报显示,公司拥有10351家医院客户,占当时中国医院总数的76.66%,其中,有1321家客户是三级医院,占当时三级医院总数的94.42%。2013年至2017年,国药控股直接医院客户从11552家增至15032家,三级医院客户从1614家增至2301家,但2018年及之后国药控股未在年报中再公布直接医院客户数量。
 
 
 
值得注意的是,国药控股近年举办的工作会议上经常出现“防风险”话题,比如李智明在国药控股2019年度工作会议暨二届八次职代会上做题为《控风险、强内核,对公司增长模式的思考和对董事会工作的回顾与展望》工作报告;又比如国药控股2019年半年度工作会议上多次出现“聚焦份额,严控风险”的话语。
 
 
 
“国药控股这几年的主体任务是防风险,即防止医疗商业贿赂。另外,各地集采指定配送时,地方医药公司有当地政府给予的资源倾斜,使得这些地方医药公司占有一定优势,可能会抢占国字头企业直销的份额。” 史立臣表示。国药控股人事变动之后,业务将何去何从,《商学院》将持续关注。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