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抗“疫” | 叮咚买菜“疫期”业务爆增 欢喜背后如何应对供应链挑战

作者:梁伟 石丹 / 发布时间:2020-02-21/ 浏览次数:0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居家隔离成为大众的选择。在此情况下,传统门店客流量相对减少,随之而来的是每日优鲜、盒马鲜生、叮咚买菜等生鲜电商的订单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据全天候科技报道,叮咚买菜大年三十订单量较上月增长超300%;近期整体订单量约增长80%,客单价增加约70%。

 

被称为行业中“最难啃的骨头”的生鲜电商在疫情期间炙手可热,每天早晨定点“线上抢菜”成为春节以来的热门话题。

 

疫情过后,叮咚买菜如何保持用户黏性,获得持续增长?

 

订单暴增 应对大考

 

在叮咚买菜此前举行的媒体见面会,创始人梁昌霖表示,上个月(2019年12月),叮咚买菜的月营收达到7亿元,2019整年营收超过50亿元。目前,叮咚买菜日均订单量超过50万单。

 

在市场布局方面,叮咚买菜目前进入了上海、杭州、宁波、苏州、无锡、深圳6个城市,总计开设550个前置仓,如果按日均50万单算,单仓平均日单909单。

 

叮咚买菜在疫情期间暴增的订单,对其来说是一次大考。

 

梁昌霖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卖菜本质上是供应链的生意,这次疫情是个分水岭,强者经此一战供应链会更强,供应链能力弱的公司会被淘汰掉。

 

对于叮咚买菜来说,供应链问题就体现在采购困难上。“1月23日,叮咚买菜紧急派出100多采购人员奔赴各产地,但是产地都已经放假过年了,我们马上动员产地在春节期间复工,但是过了春节,马上遇到各地封路。开始是有菜没人采,等有人采了,又运不出来。”梁昌霖说。

 

面对运力不足,叮咚买菜APP首页上直接放上了招聘人员的海报及链接,主要招聘岗位为是配送员、打包员、分拣员、冷库处理员等基础岗位。

 

疫情期间,一些用户投诉也出现在黑猫投诉、21CN聚投诉等投诉平台上。《商学院》记者在新浪黑猫投诉上看到,用户近期对叮咚买菜的投诉包括,提供发霉大米且不予退款、配送超时、货源不足、逾期未发货等。聚投诉显示,叮咚买菜近期被用户投诉的原因主要包括配送超时、服务差等。

 

(新浪黑猫相关投诉部分截屏)

 

(聚投诉平台相关投诉部分截屏)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向《商学院》记者表示:“订单暴增的同时,其实除了收益和体量增长外,更是对平台运营维护和物流链条能力的大考。尤其是买菜平台原本还只是小众垂直产品,整体运维能力都还偏小众,突然被风口吹胀,势必导致其在运维链条上的紧绷,甚至断裂,如货物采买、种类、储备乃至物流速度,都会在这种‘浮肿’状态下出现各种体验不佳的表现,并引发投诉。”

 

疫情过后 如何锁客?

 

生鲜电商是“最后的蓝海”也是“最难啃的骨头”。近几年,随着电商行业遭遇天花板,生鲜电商这块电商市场“最难啃的骨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研究报告》,中国生鲜电商市场发展早期以地域性垂直类生鲜平台为主,随后,生鲜电商受到资本方的关注,同时电商巨头纷纷入局,行业快速发展,但由于生鲜电商面临高昂的物流成本及运营成本,部分中小型生鲜电商企业倒闭或被并购。现阶段,生鲜电商仍处于模式探索和高速发展期,尚未出现成熟的盈利模式,随着前置仓模式的持续火热,以及线上线下结合的新零售模式、社区拼团等新模式入局,生鲜市场的新一轮混战已然开始。

 

叮咚买菜的模式是“手机APP下单 + 前置仓配货 + 最快29分钟送菜到家”。张书乐表示:“这一模式其实是生鲜电商的日常模式,尤其是前置仓配货,需要有大量的用户数据和常态购买来进行品类预判。而这个预判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性,毕竟生鲜除了无标准化产品模块外,还有存储时间短、要求杂、配送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这都不同于日常电商的仓储可以利用‘保质期’来降低预判失误的风险。”

 

“而最好的解决风险的手段,就是平台稳步拓展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大数据,形成针对用户群体的最精准分析,而不受样本量小、单个爆款冲击等干扰项影响,逐步形成模式的成熟。但目前由于疫情而催熟的状态,反而会给这个数据样本带来太多非常量的干扰项,需要在疫情结束之后,有选择性的进行数据重筛。”张书乐说。

 

“叮咚买菜做的就是低毛利率的‘食’。”叮咚买菜创始人梁昌霖表示:“低毛利率就是护城河,它更为刚需、持久、抗周期性,更需要比拼硬功夫。只要你把产业链条里重的、深的、难的事情做好,它就成为护城河。并且巨头未必能把低毛利率的生意做得比你更好。”

 

不过,如今各家都在借鉴平价蔬菜引流,若叮咚买菜核心业务无法带动其他高毛利产品销售,客单价低的缺陷得不到解决,盈利空间会比较有限。

 

《商学院》记者就模式创新、低毛利率等问题向叮咚买菜发送了采访函,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为业内熟知的是,与传统电商相比,生鲜电商的获客成本和流量成本更高,需要大量资本补贴烧钱。

 

生鲜电商的获客很难,真正买菜的人往往会选择线下买菜,而已经养成互联网服务付费习惯的用户,平时很少或者不买菜。

 

张书乐表示“在疫情过后,大量被迫上网买菜的用户势必回归线下。生鲜电商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场景不鲜活,大量集中在一些特价或较为特殊的生鲜品类上形成爆款,而在日常生鲜上则无力和线下菜场的种类繁多、直观可感乃至价格上形成比拼。更多的状态下,生鲜电商要留下的客户,大体是在商超卖菜的那一部分人群,而非菜市场的常客。”

 

“其要留住上述人群,价格上目前没有太多问题,还有进一步降价空间,在品类和搭配上则可能形成更多可能,如一些营养膳食的特色搭配形成生鲜组合,来形成自身的特色,并黏住不同需求的各色人群。”张书乐如是说。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