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中国奥园:以创新驱动“练内功” 深耕大湾区

作者:文/陈淑文 / 发布时间:2019-08-01/ 浏览次数:0
  

2019年7月28日,中国奥园集团宣布其位于番禺万博商务区的奥园国际中心奥园集团大厦正式投入运营。近年来,中国奥园业绩喜人,数据显示,2018年营收310.73亿元,同比大增62.26%,净利润24.09亿元,同比增长46.89%,“这一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奥园紧跟国家政策,聚焦湾区核心城市,积极发力城市更新。”中国奥园集团副总裁郭士国说。

 

总部乔迁,也意味着中国奥园将更加深耕大湾区。7月29日,在中国奥园新总部大楼,召开了以《奋进新时代 筑梦新奥园》为主题的大湾区创新发展论坛,中国奥园众多高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商学院》杂志总编辑金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首席教授高旭东、巴黎商学院亚洲学术校长赵克锋一同就大湾区的区位优势、未来的机遇及中国奥园如何以大湾区发展为契机继续深耕展开了讨论。

 

 

7月29日,在中国奥园新总部大楼,召开了以《奋进新时代 筑梦新奥园》为主题的大湾区创新发展论坛。

 

金碚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地理空间地处中国华南地区中,理性上讲应该是互联互通的,但历史原因使之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区域空间。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三地期待经济、社会期待新的飞跃与发展。三地间理性沟通、制度衔接和文化的彼此理解成为协同发展的关键所在。

 

“大湾区的建设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抓住了就是机会,抓不住将面临很多挑战。”高旭东表示。这其中最大的挑战在于,过去经济高速发展,而现在增速放缓,曾经的比较优势成了短板,比如过去40年,中国企业擅长做生产,而在应用研究、基础研究等领域并不擅长,出现了“卡脖子”的问题,这正是转型的核心。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特别是腹地广东,发挥区位优势,将有更大的增长空间。赵克锋曾经在世界四大湾区工作生活过,他认为“湾区经济”的共性在于,湾区附近都有深水港,远洋航运发达,但航运会出现时间错配、货物交割等问题,种种错配就会趋生出金融市场 ,随之形成金融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腹地几大城市,香港强金融,创新在深圳,娱乐有澳门,枢纽在广州,制造在东莞,形成了产业集群,“因此我非常看好粤港大湾区,现在发明专利总量过去七八年已经超过了硅谷,甚至两倍于硅谷。”赵克锋说,大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建设大湾区时慎防仰视国外经验,需要平视。

 

粤、港、澳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在众位专家、学者及中国奥园的管理者看来,是谋发展创新最大的机会。“香港、澳门空间比较小,产业的发展、人流互动等,大量的产业发展机会肯定在腹地广东。”金碚说,人均收入广东目前低于港澳,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潜力也更大。一般来讲,当人均收入比较低的时候,经济成长是比较快的。

 

尽管区域间存在不平衡,为广东带来了更大的机会,但高旭东特别强调,如果只利用湾区的条件、湾区的人力资源、金融来发展湾区,一定不会达到想要的结果,必须以开放的理念,吸引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及各种生产要素。

 

中国奥园集团高级副总裁、地产集团及商业地产集团副总裁胡浩认为,大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让中国奥园尝到了“甜头“,一口气就吸引了三位清华硕士来奥园,带领全家在广州安居乐业。

 

 

“广州在传统经贸、金融、汽车、造船、生物医药等领域领先,这是个相对传统的行业,而深圳有非常多的高科技行业,传统与创新两种产业集合,更多元的产业融合将会帮助大湾区完善产业结构。“胡浩说,交通上也很便利,助力了产业的融合和人才的流动。

 

“人才、产业和交通都相对完善,对我们立足于大湾区的企业来说,就是做好内功。”胡浩说。胡冉补充认为,中国奥园感受到了广东的“虹吸效应”,带来的优势。自2019年1月至今,中国奥园在资本市场受到青睐,涨幅超过100%,关键原因就在于中国奥园土地储备、营业收入、销售、利润等,一半来自于粤港澳大湾区,资本市场同样看好大湾区。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