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安盛投连,恶之花?

作者:文/吕笑颜、石丹 / 发布时间:2019-06-23/ 浏览次数:0

 

近日,一篇名为《四亿安盛保险一夜亏空》的公开信迅速被广泛传播。这使得“百年保险老店”陷入信任危机,更导致不明所以者很是恐慌,以为香港保险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么事实到底如何?安盛保险对于此事到底有没有责任?赴港买保险还“靠谱”吗?

 

 

根据公开信,AXA安盛香港此前曾推出一款105非保证连系式产品(内地称“投连险”产品)叫Evolution,该平台上有上千支基金作为被保险公司筛选后的投资标的,以供专业投资者(Professional investor)进行选择。其中的一支基金“Hong Kong Investment Fund SP”(香港投资基金,下称“HKIF”基金)出现了严重“违约”,致使投资了这支基金客户的账户价值一夜暴跌95%。据称,这次事件导致200多名投资者的总损失高达4亿港币。

 

2018年年中,总价值高达4亿的保单,怎么在一夜之间资产清零,并且投资人还欠了安盛公司巨额管理费?这个事件究竟是如何被引爆的?这支基金背后到底有没有黑幕?其他参与方都该承担些什么责任?我们作为投资者又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呢?

 

目前此事正在监管部门的调查之中。

 

该事件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与涉及安盛这一国际保险巨头有关,也与事出香港保单有关,近年来关于香港保单优劣的话题乃至争议从未停歇。

 

不过,据多位受访人士表示,此次关于投连险的一个“爆雷”事件,既不应让整个香港保险业“背锅”,也需要让内地消费者打破对香港保险的“迷信”。消费者需要明确的是,无论是香港保险业还是内地保险,投连险都是一个无保底收益且风险自担的险种,与传统寿险、分红险和万能险存在明显差异。

 

同时,香港的投连险与内地投连险也有所不同。比如,内地投连险账户都是保险公司自己管理,香港投连险除了保险公司自己管理的账户,还可以选第三方的产品,范围更广。

 

从安盛的公开声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安盛在极力撇清自己的关系。针对HKIF基金、独立保险经纪公司Asia One的尽调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风险管理体系、对专业投资者资质尽调、底层资产变动信息披露等问题,《商学院》记者向AXA安盛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获得回复。

 

“安盛4亿亏空”,遭投资者维权

 

安盛香港的这款名为Evolution的105投连险产品,有上千支基金可供投资者选择,此次出现严重亏损的是其中一支叫做HKIF的基金。

 

2018年年中,投资者发现该保险产品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而在扣除费用后保单净值为负,200多名投资了该基金的客户总损失高达4亿港币。由此,这些投资者走上了漫漫维权之路,他们联合撰写的投资者情况说明书也成了此次事件引爆的导火线。

 

什么是投连险?投连险与传统险、分红险、万能险同属于人身险。不过,与传统险的风险完全由保险公司承担不同的是,投连险的风险完全由保单持有人承担。

 

那么,根据投连险的特性,投连险本身就是不保本的,甚至在最极端的情况下的确会出现账户价值清零的情况。

 

 

投资有风险。从这个层面来看,此事件实际上和一些爆雷的P2P、私募、信托理财产品一样,即便有销售误导存在,投资者还是要为自己在投资时的不谨慎与贪图高收益负责的。

 

不过,这个事件又与上述P2P、私募、信托理财产品等“爆雷”事件有本质区别——此次涉及“爆雷”的公司主体是一家保险公司,而且还是一家世界顶级保险公司安盛(在香港的子公司),这似乎与人们心中保险公司“十分稳健”的形象大相径庭。

 

事实上,有资深保险人士表示,安盛这款非保证连系式产品和内地投连险有重要不同,内地投连险账户都是保险公司自己管理,香港投连险除了保险公司自己管理的账户,还可以选第三方的产品,业务范围更广。

 

目前,这200多名内地投资人都在向安盛维权。其中,最主要的四项指控依次为:

 

1)在持有该保险产品期间,安盛从未主动寄送过该保险产品运行情况的相关资料。

 

2)该保险产品每到申购日,净值就大幅上升,每到赎回日,净值就大幅下跌。为此,数年间曾有众多投保人多次与安盛沟通,安盛都未给予正面回复,也未给出合理的解释。

 

3)该产品在没有通知投保人的情况下,变更了投资方向,投资于金融衍生工具,导致巨亏;此前投保人从不同中介公司得知,这款产品收益稳定、资金安全,主要用于投资香港物业的租售和二手房屋买卖过程中的增值服务。

 

4)此投连险产品仅为专业投资人提供,而安盛并未对投资人做专业资格审核,且有投资人所投金额远未达到专业投资人必须的投资底线,足以说明安盛在推广售卖此产品时没有尽到相关义务,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

 

所以,从售后服务不到位、产品表现不正常、运作情况有猫腻、产品推广有漏洞四个大的方面,吃了亏的投资者都看起来很占优势。

 

安盛“甩锅”:我也是受害者

 

针对投资人疑问,安盛此前曾先后于5月16日、6月10日两次回应,也看得出来安盛在有意撇清自己的关系,而且还表达出了“我也是受害者”的意味,第二次回应相对实际些,从这份声明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关键信息:

 

1)Evolution是一个投连险产品,主要由独立保险经纪分销,并不在保险代理渠道销售,销售时安盛也没有向投资者提供任何参考意见(即没有建议投资者挑选其中的某一支基金);

 

2)Evolution可选择挂钩的HKIF基金是由东航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管理,绝大部分选择此基金的客户都是经由一家名为Asia One(宏亚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保险经纪公司购买的;

 

3)这个基金很有可能涉及欺诈活动,安盛已经请求香港警方介入;

 

4)安盛已经与受害者进行过多次沟通(安盛认为责任的主要追究方在于基金的管理公司和涉嫌误导销售的保险经纪公司,而且在警方得出结论之前安盛也无法给予明确答复),而受害者仍选择继续针对安盛进行示威。

 

通过这份声明,安盛最想表达的是:安盛香港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台,选什么基金,怎么选,都是Asia One经纪在“操盘”。



 

精算师Alex(化名)认为,从事件的本质来看,安盛作为挑选这支基金并将其纳入Evolution投资列表的主事方,必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这支基金的“爆雷”是否与安盛有关目前尚未有定论(因为有证据显示该基金可能涉嫌诈骗),所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完全将责任归咎于保险公司而只字未提基金背后的管理者以及销售中介是欠妥的(虽然安盛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之一,更容易引发群众关注)。

 

在Alex看来,安盛(香港)作为一家大型保险公司、投连险产品的提供方,无论是否无辜,将一只可能存在问题的基金纳入到可供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列表中,本身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显示了公司在对基金背景做尽职调查时存在一定的疏漏。

 

而精算师陈君(化名)对于投资风险由投保人承担、安盛(香港)仅作为承保平台不需要承担风险的这种说法是难以接受的,他认为安盛(香港)在基金准入和投后管理这两件事上是有责任的:

 

1)在投资人面前,安盛香港就是最大的招揽招牌,多数投资人都是看中香港保险这个牌子;

 

2)绝大部分投资人都是经由一家名为Asia One的保险经纪公司的推荐而选择投资这支基金,安盛(香港)知道吗?如果知道,它是否调查过Asia One为何只推荐这个基金,这其中是否存在猫腻?

 

3)HKIF基金的底层资产如果发生了变化,跟销售当时宣传的不同,安盛(香港)是否有做投后管理,或者要求经纪公司给投资人提醒到位?

 

同时,据安盛(香港)在声明中提到“此款产品是面向专业投资者的”,据了解,非保证连系式产品的专业投资者需要持有金融资产800万元以上,不过,据了解,在此次的200位保单持有人中,符合以上标准的少之又少。

 

那么,客户投资的过程中,安盛(香港)是否又对投资者的专业资质做明确要求,是否对客户资质做充分的尽调、核实?

 

此外,2018年年中该HKIF基金的资产净值一夜之间就亏空95%以上,那么,安盛(香港)的风险管理能力也有待重新评估。

 

针对上述对HKIF基金和Asia One的背景调查、HKIF基金的底层资产变动的信息披露、对投资者资质的尽调、风险管理体系等的问题,记者向安盛方面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回复。

 

不过,如果单从投连险产品的特性来看,此次“爆雷”事件与投资者在银行购买了一个高风险的理财产品而发生了“爆雷”具有同样的性质。在购买包含有不确定收益理财产品的时候,无论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都会在“风险声明”中将锅清清楚楚地“甩出去”,告知投资者风险一切自担,投资者也会在这份声明之下签字。投资者在面临投资失利的时候,心中难以接受,选择到银行或保险公司维权,这一点也在情理之中,更何况是遇到了“账户一夜清零”这种极其不寻常的事件。

 

然而,为何账户一夜清零、投资人还欠了安盛公司巨额管理费?HKIF基金背后到底有没有黑幕?Asia One到底是怎么“操盘”的?

 

一夜清零,4亿港币去哪了?

 

产品市值为什么被一夜清零?

 

据安盛(香港)的官方声明表示,HKIF的管理人是东航国际金融。按照这个思路,作为HKIF基金管理公司的东航国际金融,就是这整个安盛事件的源头。正是由于它的管理不力,才导致该基金经历显著跌幅并清盘,致使客户投资本金受损。

 

事实上,HKIF基金早在2013年就已开发发行,当时由Asia One保险经纪公司的母公司“第一亚洲控股集团”(FAHL),联合新加坡基金管理人Megatr8一起发行,新加坡Megatr8每年可以通过FAHL分红,并且最终的计划是通过FAHL在港交所上市而获利。

 

然而,2016年,随着第一亚洲控股集团的劣迹逐渐暴露,新加坡Megatr8意识到上市无望。

 

据媒体报道,第一亚洲控股集团曾涉嫌金融咋骗、“忽悠”投资者等等。

 

随后,新加坡Megatr8在2016年5月将所持的HKIF基金股份转手卖给一个香港基金管理人,就目前可得的信息来看,接手的基金管理人应该就是东航国际金融。

 

在东航国际金融接收后,第一亚洲控股旗下的保险经纪公司宏亚Asia One就开始推广该基金,借着港险的热度,选择保险公司安盛的投连险作为该基金的代销平台,在宣传中重点宣传代销平台安盛的相关情况,从而让缺乏金融知识的投资者误把代销机构的信用当做理财产品本身的信用,并误导投资者HKIF基金也是有保底的。

 

就目前网络上能找到的资料来看,Asia One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误导销售的行为。在其向内地客户推荐HKIF基金的文件资料中,存在着大量虚假宣传的内容。如标题、“官方背书”,又专门提出Evolution下名为HKIF的基金。

 

更加严重的时,HKIF基金的底层资产,可能已经不是2016年销售宣传的各种低风险的“银行按揭贷款和旧房改造租金”,而是被换成了高风险的“次贷和个人借贷债权”。只是被打上香港保险和香港地产两类保值资产的大旗,重新包装后进行销售。

 

事实上,对于传统的物业租金来说,收益率在4%可以理解,然而,银行贷款如何做到18%-24%的高收益?

 

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按揭业务延伸不就是金融衍生品吗?能达到如此高收益也就只能说MB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了。MBS即是金融机构把信用较差的购房人的抵押贷款打包出售给投资人,从而把这批购房人违约的风险转嫁出去,其特点就是高风险、高收益。

 

由此,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到了2018年年中,投保人发现该保险产品净值一夜之间暴跌95%以上,而且在后续继续扣除账户建档费、管理费等费用后,保单的净值居然成了负数了。

 

正是HKIF背后如此错综复杂的关系,安盛(香港)的官方声明中提及该基金可能涉嫌欺诈,安盛已经请求香港警方介入,并积极配合协助调查。

 

事实上,对于此次产品市值被一夜清零事件,Alex认为,东航国际金融(开曼群岛)有限公司管理作为HKIF基金的管理者,自然最清楚这只基金的运作情况、是否真的属于诈骗,需要对这只基金的“一夜清零”做出合理解释,应该也会成为香港警方着重调查的对象;Asia One作为这只基金的主要推手,一定在背后与东航国际金融有很深的利益往来,否则无法解释Asia One为何会在上千只基金中唯独推荐这支HKIF基金。

 

而据就职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清算师周文(化名)表示:“安盛的失职在于没有严格筛选可以进入其平台的基金,缺乏审查机制。但它确实只是个代销渠道,只追究安盛确实可能收效甚微,想要继续维权,更应该追究第一亚洲控股和东航国际金融,安盛当然也须一起配合。这个有点像之前在4S店买的奔驰车有问题,该找谁维权?都要找。”

 

投连险非保本,赴港投保需提高专业知识

 

此次“爆雷”事件应当给广大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在评估一款理财产品是否值得购买时,不能只关注保险公司或银行这样的代销平台,代销平台的信用和理财产品本身的信用并无关系。

 

周文提醒到,我们应该从此次事件中得到的经验就是,购买任何理财产品要关注底层资产是什么,管理人的资质和历史业绩等信息,而不只关注保险公司或银行这样的代销平台。当你了解了底层资产,底层公司创始人的劣迹斑斑和底层业务的高风险,那么这个基金会清盘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的了。但究竟是真的违约清盘还是第一亚洲控股创始人恶意欺诈,也只能等待警方调查给出答案了。

 

Alex认为,投连险的投保人作为受害者,虽然可能遭遇了诈骗而本金全损,但是对于自己在投资时受到高收益诱惑而做出的欠妥投资决定,毋庸置疑也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实际上,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投资说明书是可以取得的,那么在大笔资金投入前应该了解清楚,对于不懂的金融产品,在大笔投入前一定要做好功课,不要只看销售宣传,要仔细了解产品、条款甚至争议解决,监管及司法环境。

 

我们常说“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以一般投连险的投保人也会选择投资多支基金,以分散风险。

 

然而,在Asia One的宣传和推荐下,受害的投保人们面对高回报的诱惑而忽视了潜在风险,误把安盛(香港)的信用当做HKIF本身的信用。他们不仅选择了HKIF这支实质上劣迹斑斑的基金,而且还将自己的“鸡蛋”全部放进了这个“篮子”里,做出了错误的投资决定。

 

安盛香港作为Evolution这款产品的代销平台,尽管不参与投保人的投资决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对基金背景做尽职调查时存在着一定疏漏。否则也不会将HKIF这样一支存在问题的基金纳入到投保人可选的投连产品基金清单之中,安盛香港没有尽到审慎责任。

 

事实上,此次安盛的投连险产品“爆雷”事件一出,“香港保险不靠谱”的说法再次甚嚣尘上。不过,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关于投连险的一个“爆雷”事件,既不应让整个香港保险业“背锅”,也需要让内地消费者打破对香港保险的“迷信”。

 

Alex就表示:“虽然这件事情能够暴露出安盛香港在管理投连基金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并不能将这个问题放大为香港保险本身,更不能得出香港其他非投连保险产品也有亏损可能的结论。”

 

事实上,香港出售“105投连险”的保险公司不在少数。但总体来看,投连险并非是香港保险的“主力军”,香港保监局的一季度数据显示,一季度长期有效业务保费收入总额为1322亿港元,其中个人人寿及年金(投资相连)业务的保费则仅为66亿港元,占比不到5%。

 

实际上,投连险就是保险公司提供的一种理财工具,而且在香港和大陆管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据精算师陈君表示,在国内,保险公司通常会给投连险中设置多种投资账户,账户背后分别对应不同的投资标的、不同的投资策略、不同的投资管理人、不同的风险和回报;而在香港,保险公司会将多款基金纳入到投连险的底层资产中。

 

上述资深保险人士认为,结合安盛的公告,本次关键问题就是出在“独立保险经纪Asia One”身上,应该是其建议客户选择了那只问题基金,投保人觉得保险营销员是保险公司的人,是保险公司让他们这么做的,其实营销员只是拉生意收佣金的,代表不了保险公司,但客户是不了解的。

 

近年来,内地居民出现赴港购买保险的热潮。据香港保监局数据显示,2006年,内地访客对香港保险贡献的保费还只有28亿港元,仅占香港个人保险业务的5.3%;而到了十年之后的2016年,内地访客贡献的保费已达到726亿港元,贡献了当年40.6%的香港个人保险新增保费。最近的2017年、2018年,内地访客对香港业务的保费贡献稍降,不过占比仍有三成,规模和占比都高于2015年及以前。而在今年一季度,内地居民赴港购买新增保费为127.71亿港元,同比增长7.9%,但其香港保险市场占比为26.39%,占比较2017年、2018年后继续下滑。

 

“香港保险一度以保费便宜、保障全面、防止资产贬值三方面受内地市场欢迎。”据保险专家表示,“但其中潜藏的法律、汇率波动风险以及来自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和保险代理人的良莠不齐,也同样需要引起注意。投资人不可盲目迷信香港保险的优势而忽视其隐含风险。”

 

多数市场人士表示,买保险应该遵循“风险在哪里,就在哪里买”的原则,内地居民在去香港市场购买保险时需要谨慎。

 

早前,上海银保监局曾发布过一则行政处罚。据该处罚书显示,上海奋威保险代理有限公司因宣传推介境外保险产品,被处警告并罚款一万元。有报道指出,上述机构此前曾在业务端开展香港保险的销售培训,并邀约客户出席保险类专题沙龙活动,议程中包含海外资产配置(涉及代销的香港保险产品有香港友邦和富通等)。这则处罚透露的信号是,监管部门对保险代理公司“宣传推介境外保险产品”是持谨慎态度的。

 

事实上,在内地居民赴港购买热的2016年,原中国保监会曾提示过相关风险。这为内地人了解香港保险需要做的功课提供了一些参考。提示的风险包括: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存在汇率风险和外汇政策风险、保单收益存在不确定性、保单前期现金价值低,退保损失大等风险,并建议投保人需认真阅读保险产品条款。

 

对于本次事件的发展,《商学院》也将继续关注。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