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信贷资金违规入市,平安银行和邮政银行“领罚单”

作者:文/吕笑颜 / 发布时间:2019-04-11/ 浏览次数:0

  随着年初以来A股持续走强,频繁有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资本市场和楼市而被银保监会开出罚单,就连“零售新贵”平安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银行”)和已经升级为“第六大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邮政银行”)也领了罚单。

  4月4日青岛银保监局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显示,平安银行青岛分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信贷资金被挪用、贷前调查不尽职,被罚90万元,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青岛分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被罚30万元,作出处罚的时间为分别为2019年3月8日、3月7日。

  那么信贷资金是如何入市的呢?

  违反信贷政策历来是监管重点,那么为何在监管明令禁止信贷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市之下,仍有银行频频“顶风作案”?信贷资金频频入市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商学院》记者梳理发现,除了此前建设银行金华分行、中国银行深圳分行被开罚单之外,因违规入市被开罚单的多是中小银行及城商行,同时也包括股份制银行(如平安银行)以及业务模式比较特殊的大型银行邮政储蓄银行。

  针对违规处罚具体事件、违规入市缘由、风控措施等相关问题,《商学院》记者向平安银行、邮政银行发去采访函,平安银行相关负责人仅表示:“我们正在核实这个情况”,截至发稿并未得到回复,而邮政银行方面在记者发稿前并未回复。

  信贷资金为何频频违规入市?

  自年初以来,A股迎来一波猛涨,其早已进入传统意义上的技术性牛市(涨幅超过20%),资本市场热度持续上升。上证指数从2460点一路上扬,目前已突破3240点,甚至长城证券还喊出了“上证综指有突破4000点的可能性”。

  在此背景下,银保监会也加强了对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的监管力度。据统计,2019年一季度,各地银保监局针对信贷资金违规频频出手。

  事实上,今年已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无锡农商行等多家银行旗下分行因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受罚。行政处罚信息显示,1月18日,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被深圳银保监局罚款210万元,其中一项违规直指“个人消费贷款被挪用于股市”。同日,无锡银保监分局对无锡农商行罚款50万元,原因为信贷管理不到位,个人贷款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房市。1月24日,建设银行金华分行被金华银保监分局罚款70万元,违法违规案由中也包括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

  其中,浙江台州银保监分局在3月初披露的多张涉及信贷违规的罚单还一度引起市场的猜想。台州银保监局披露的多张罚单显示,因贷款用途管控不严、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辖区内两家银行分别被罚30万元、25万元。不过,当时随即有银行辟谣称处罚无关乎本轮牛市。

  据了解,监管部门现场检查到最终开罚单,一般要耗时三四个月,那么台州银保监局这个罚单应该针对去年下半年检查时发现的问题而做出的处罚。

  从各级银行业监管部门开出的罚单和表态来看,违反信贷政策历来是监管重点。其中,监管明令禁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2018年初,监管部门明确“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严肃查处各类资本市场违规融资行为;违规发放贷款、信贷资金贷后监督不力、客户未按合同用途使用授信等信贷业务相关领域一直监管重点。

  2018年1月,在原银监会召开的2018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上,监管强调了要努力抑制居民杠杆率,重点是控制居民杠杆率的过快增长,严控个人贷款违规流入股市和房市。

  2018年1月,原银监会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通知》,表示要把违规将表内外资金直接或间接、借道或绕道投向股票市场、“两高一剩”等限制或禁止领域,作为整治银行业市场乱象的工作要点。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第一条规定,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贷后检查,坚决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

  《关于进一步防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证券公司业务往来相关风险的通知》(银监发〔2006〕97号)第三条明确规定,严格禁止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炒股:严格禁止任何企业和个人挪用银行信贷资金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贷款给企业和个人买卖股票。

  同时,由于信贷资金进入股市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违规银行业金融机构将被责令改正,并处2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

  那么,为何在监管明令禁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情况下,仍有信贷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贝塔金融研究院院长徐阳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主要问题在于宽货币到宽信用的梗阻问题,虽然目前有所减缓,但是依旧存在,这意味着银行并不愿意贷款给小微企业,因为风险较高,而为了完成考核目标以及为了盈利,可能会促使一部分银行的信贷流入房地产以及资本市场。”

  信贷资金入市有“套路”

  从处罚依据来看,银行因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被罚,不少问题是出在了贷后管理上。“贷款用途管理不严,这就说明是贷后资金流向的管理上出了问题。”有熟悉银行业的第三方风控人士分析。

  同时,一些“聪明”的借款人会想方设法地获得贷款,再将资金挪进股市。比如,这些借款人与一些不规范的装修公司、珠宝公司、红木家具商等企业合作,准备好虚假合同材料或收据发票,可以顺利地在银行审批通过。等银行贷款到账后,贷款人可以与这些商户协商,套出贷款,再把钱用于炒股。

  据熟悉银行业务的人士向《商学院》记者透露:“就消费贷款来说,个人拿到贷款后,资金的用途是很难查到的。比如把钱从一个银行账户的钱转到另一个银行的账户中,新的账户的资金流向与原来的银行已经完全没有联系了。”

  说起近日新出的个人信用征信,上述熟悉银行业务的人士补充到:“你只要能把贷的款还上,个人信用征信系统也查不到你跨行资金用途。”

  事实上,这几年来有不少通过消费贷(装修、教育等用途的消费贷款)、信用卡套现等方式获得小额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或者房市。按监管要求,消费贷额度在50万元以下,不需要受托支付,在此种情况下,银行是无法查到对方提款后的去处。

  一般来说,银行对消费贷的消费用途、消费范围有明确的限制。如工行、浦发银行、邮储银行、渣打银行均要求贷款不得进入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及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房地产市场,不得用于民间借贷,不得用于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得经营的事项。

  据了解,《商业银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对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偿还能力、还款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商业银行贷款,应当实行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制度。

  某国有大行员工表示,个人消费贷款上演“乾坤大挪移”,违规进入楼市、股市的现象频繁出现,也从侧面反映了部分银行贷前、贷中和贷后审查不严的问题。

  事实上,从银行本身来看,迫于业绩压力,有些业务人员明知贷款可能会流向楼市、股市,也仍然会放松监管。

  同时,银行资金违规流向股市,也有部分中介公司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上述熟悉银行业务的人士表示:“对于这些中介,只要你有抵押就行,如住房抵押,他们收些费用,不会管你的用途,就是知道也无所谓。”

  而这在某种程度上带来监管难题,某大行信用卡业务人士也有类似的看法,消费者向银行借消费贷,银行只能监控指定账号,或对于单笔大额交易凭借发票等材料验证,但这对银行来说,如果一一核实的话,需要耗费很高的时间和人力成本。

  屡禁不止:究竟谁的责任?

  对于平安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出现的问题,有第三方风控人士表示:“这俩都是违规,属于没有严格遵照风控政策审批,所以被罚。”

  事实上,其实银行很难做到完备的风控。上述第三方风控人士将银行的贷款风控分为“一管一控”,他表示:“贷前的话,对于资金用途的探查很难做到完备,但是如果尽调做的到位,对于企业经营状况和生产规划就可以了解更透彻,一定程度可以预防。再就是放款后要跟踪企业的贷款用途,看看是否投到了实际的生产运营中。”

  那么银行有没有责任呢?

  有法律界人士认为,监控贷款资金去向是银行的重要责任。不过,一些银行基于成本考虑,对贷款资金去向只做形式审查,主要是对资信、银行流水、发票等进行审查,没有对贷款资金是否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用途做实质审查,即跟踪查明贷款资金的真实去向;银行应当担负起对信贷资金去向实质审查的责任。

  对此,徐阳认为:“银行对于放贷量是有考核目标,为了完成目标,业务人员会采取一些方法。”

  据记者粗略统计,从被罚机构类型来看,在涉及信贷的罚单中,各地村镇银行、信用社、农商行、城商行等中小银行是“重灾区”。对此,资深银行业研究人士表示,这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是中小银行在制度建设方面与大银行有差距;二是由于现在竞争激烈,有些中小银行铤而走险,道德风险比较大。

  信贷业务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在各类业务中占比最大,因此信贷业务出现违规行为的可能性较大,也更容易吃罚单。徐阳也表示:“商行也是企业,这意味着其也是逐利的,而发放贷款是银行的盈利的主要业务。”

  那么,按照贷款客户数量及比例来看,零售业务最容易出现问题,相应的零售业务占比较大的银行最容易出现在重灾区。

  以平安银行为例,实际上,本次被开罚单的平安银行青岛分行已经不是第一次受罚。

  从去年开始,平安银行青岛分行已多次被监管部门予以处罚。去年1月19日,青岛银监局在2018年的第一个处罚通知就给了该行,处罚依据是办理银行承兑汇票未严格审查贸易背景真实性,被处以罚款人民币二十万元。8月份,又因未按规定建立反洗钱内控制度,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中国人民银行青岛市中心支行对上述违规行为作出50万元的处罚。

  青岛分行不是平安银行分行中被罚的唯一一家,2018年10月,平安银行济南分行因两宗行为违反反洗钱法遭央行罚款50万元,并对2名相关责任人员共罚款3万元。

  事实上,自平安银行在2016年底确立零售业务转型以来,其零售业务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从其披露的2018年年报上看,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618.83亿元,同比增长32.5%,在平安银行营业收入中占比为53.0%,零售业务净利润171.29亿元,同比增长9.2%,在平安净利润中占比为69.0%。与招商银行相比,平安银行营收的增长速度要快于招商银行,但相应的利润增长率却低于招商银行,而且无论是营收还是利润,招商银行都要两倍于平安银行。

数据来源:《商学院》根据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年报整理

  截至2018年底,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为839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20.0%,管理零售客户资产1.4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0.4%,个人存款余额4615.91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4%,个人贷款余额1.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5.9%。平安银行在零售客户数、零售客户资产总额、零售客户存款与零售客户贷款等四个方面的的增速都超过了招商银行。

  不过在资产质量方面,招商银行的资产质量明显更优。2018年,招商银行与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6%和1.75%,关注贷款率分别为1.51%和2.73%,全部逾期贷款率分别为1.58%和2.48%,拨备覆盖率分别为358.18%和155.24%,贷款拨备比分别为4.88%和2.71%。

  很显然,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不降反升,其拨备覆盖程度也较招商银行有明显不足,因此招商银行的资产质量更优。

  具体来看,2018年,平安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1.07%,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信用卡不良率1.32%,较上年末上升0.14个百分点;“新一贷”不良率1.00%,较上年末上升0.35个百分点。同期,招商银行零售不良贷款余额为157.19亿元,不良贷款率0.79%,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其中,消费贷款不良率1.13%,较上年末下降0.03个百分点。由此看来,招商银行零售资产的质量要好于平安银行,信用卡与“新一贷”是平安银行零售金融的主要产品,增速快的同时,不良率都出现了上升。

数据来源:《商学院》根据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年报整理

  另一方面,虽然两家银行零售条线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占比均比较高,但很明显的特征是平安银行零售条线的发展主要依靠资产端来推动,其零售条线资产占比已由2014年13%附近大幅提升至目前的32%左右,而与此同时其零售条线的负债占比尚不到15%。从这个角度来看,平安银行零售条线发展的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数据来源:《商学院》根据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年报整理

  综合来看,对比零售业务取得巨大成功的招商银行,平安银行风险控制水平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负债端低成本零售存款少,快速发展的零售贷款风险可能暴露,较低的拨备覆盖率,APP活跃用户差距也较大。

  又如,已升级为“六大行”的邮储银行,号称是“中国领先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不过,其信贷管理问题却是频频出现。

  邮储银行可谓是近年来的罚单“大户”,2017年底,邮储银行因卷入广发银行“侨兴债”案被原银监会重罚5.2亿元,2018年,邮储银行又因一起涉案票据票面金额高达79亿元的违规票据案,被罚逾9000万元。

  而进入2019年后,邮储银行虽然升级为“六大行”,但是在合规方面,依旧不太平。就在2月11日银保监会将其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法人名单(截至2018年12月底)》中首次列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次日就收到了13张罚单。当日,邮储银行两大分支机构和田分行、洛浦县支行收到新疆银监局开出的13张罚单,累计罚款272万元,11名相关责任人被问责。

  事实上,金融机构违规经营多与员工行为不当、管理层失察、失职直接相关。从此次罚单来看,机构处罚和个人处罚并重,坚持责任落实到人,并追责至失职高管。

  邮储银行成立于1986年3月,成立之初,是专门办理邮政储蓄业务,根据规定,邮政储蓄只能吸收存款,不能办理贷款,且吸收的存款要全部缴存中国人民银行。直到2006年,银监会批复同意邮政储蓄办理贷款业务,邮政储蓄才告别“只存不贷”的历史。

  2007年3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注册成立,2012年,邮储银行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不过,“只存不贷”似乎落下了病根,即使邮储银行成立后,似乎也不热衷于贷款。根据2017年年报数据,交通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的存贷比超过90%,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的存贷比也超过70%,而邮储银行的存贷比只有45%。

  事实上,无论从营业网点还是总资产规模,邮储银行均接近国有大行水平。邮储银行建立了中国银行业唯一的“自营+代理”运营模式,还是中国拥有网点最多的银行。

  不过,邮储银行的网点与其他银行不同的是,邮储银行4万个网点中有近3.2万个网点委托中国邮政代理,主要分布在县乡区域,自营网点仅为8000个左右。邮储银行每年要付给中国邮政一大笔代理费,主要包括储蓄利差收入、各项结算与中间业务收入、业务营销收入、零售信贷业务收入四个方面。如在2017年,邮储银行付给中国邮政代理费687亿元,占2017年1470亿元营业支出的47%。长期以来,代理费支出占营业支出的比重都在45%左右。

  据业内人士表示,邮储银行近年来因为违规频频被罚与其开展的“自营+代理”业务模式相关,代理网点占比过重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职责不明及监管空白的现象。邮储银行的优点包括客户的整体定位清晰,因为邮储银行原是依托邮政系统建立的网点,曾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了网点优势,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行的客户定位。

  加上高额代理费的支出以及其他问题,邮储银行的“自营+代理”模式近年来不断引发质疑。

  对于已经已跃居国有大行之列的邮储银行来说,未来应加强对代理网点的监管,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逐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在保存前期渠道优势的基础上,适当对网点进行优化甚至简化,减少不盈利的网点,或者在网点中的增加更多的功能服务用户,不断提高自身竞争力。

  对此,《商学院》记者也将持续关注。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