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携程的“焦虑”:业绩亏损、增速下滑,又陷“大数据杀熟”漩涡

作者:文/ 范文茜 / 发布时间:2019-04-01/ 浏览次数:0

  携程OTA“王者”的地位岌岌可危。

  根据携程(Nasdaq:CTRP) 发布的最新财报显示,2018年第四季度归属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2亿元人民币(约合1.76亿美元),公司解释主要是由于权益性证券投资中公允价值变动造成的损失。实际上,这已经是连续第二个季度公司净利润亏损。2018年第三季度,携程净亏损11亿元人民币,为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季度亏损。

  行业分析师认为,自2018年年初机票附加产品被重点监管后,携程在机票上面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机票业务最终拖累携程增速。在国内业务上,也面临着美团等劲敌的强势追赶甚至反超;国际化业务方面,尽管已收购或投资多家海外公司,但其规模与海外巨头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年3月,携程又因“大数据杀熟”事件陷入舆论漩涡,尽管作出了及时解释和澄清,携程的品牌形象和用户信任度再度受到打击。

  两个季度亏损21亿元,核心业务增速下滑

  2018年第四季度,携程归属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2亿元人民币,加上前一季度净亏损11亿元,两个季度携程净亏损已达到21亿元人民币。对于出现亏损的原因,携程表示主要因权益性证券投资中公允价值变动造成损失。

  “携程在2018年最后一个季度取得了出色的业绩。”携程旅行网CEO孙洁表示,“这一年尽管面临了各种挑战,我们仍专注于开发创新性的产品并加强对供应商的支持。”

  与第三季度相比,携程的核心业务机票、酒店预订等营收环比增速明显下滑。2018年Q4酒店预订业务营收为人民币27亿元,同比增长22%,比上一季度下滑27%;交通票务营收为人民币34亿元,同比增长17%,比上一季度下滑6%;旅游度假业务营收为人民币7.21亿元,同比增长31%,比上一季度下滑48%。

  这使得携程总体营收增速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2018年全年上市公司净营业收入为31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其中,2018年Q4净营业收入为76亿元,同比增长22%。而在2018年Q1之前,携程已连续11个季度保持了40%以上的营收增速。

  券商研究员刘乐文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中表示,自年初机票附加产品被重点监管后,携程在机票上面的盈利能力迅速下降,而机票业务恰恰是携程核心业务中毛利率比较高的部分。叠加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压力,导致机票业务最终拖累携程增速。

  在国内酒旅业务上,携程也正遭受竞争对手的强劲冲击。“国内酒店间夜数”被视为衡量酒店业务实力的重要指标。美团在2018年财报中宣布,其2018年国内酒店间夜数为2.8亿,同比增长38.5%。按预定间夜量衡量,2017年美团的市场占有率已接近携程;2018年3月,美团酒店以2270万的单月间夜量首次超过携程、去哪儿、同程艺龙的总和。而在携程2018年财报中,“国内酒店间夜数”未作透露,对于《商学院》的询问也未作回复。

  近年来,美团、阿里飞猪等平台依靠综合流量平台和生活服务平台的优势迅速切入到OTA领域。易观国际分析师刑晓亮对《商学院》表示,美团的MAU(月活跃用户人数)接近携程的三倍,美团流量成本和获客成本要比携程要低很多,其次,美团主打中低端酒店,这是携程的一大弱势,后者若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就必然要降低毛利率,投入更多的运营成本。

  刑晓亮认为:“随着机票酒店等主要业务的增长疲软,对携程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找到一个新的高速增长点。”

  携程的“第二增长曲线”在哪里?它把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并在近年大举收购了Skyscanner、Trip等公司,进一步扩大海外业务。但与Booking、Airbnb、Expedia等国际巨头相比,携程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8年Booking市值超过700亿美元,Airbnb估值310亿美元,而携程市值仅为200多亿美元。

  再陷“大数据杀熟”风波

  除了业绩增长上陷入瓶颈,携程近日涉嫌“大数据杀熟”问题陷入舆论风波当中。3月10日,有网友在新浪微博发帖称,自己在携程上本打算购买一张价格为17548元的机票,二次支付时显示“无票”状态。但退出再次搜索时,竟发现价格猛涨到18987元,贵了近1500元,而同样的航班在航空公司官网只需16890元,疑似“大数据杀熟”的事件使得携程再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对此,携程在3月11日的声明中称,绝不存在任何“大数据杀熟”行为。携程方面表示,二次支付显示无票是系统bug所致,已于3月10日23点紧急修复了此漏洞。此次系统漏洞还使其他1300名左右的用户受到影响,携程承诺赔偿所有受损用户,并表示后续将从技术层面加入更多的报警监控机制。

  携程解释:全球订票系统中,每一次点击“支付”,即便没有付款,都会暂时占上预订的位子。如不付款,这个“占位”将于40分钟后释放回系统。所以陈先生的第一张订单虽没有支付,但是“占位”完成,这导致了陈先生再次搜索出现无票的情况,在无票情况下,系统自动推荐了更高舱位的机票。

  携程、滴滴、京东等平台曾多次被爆出“大数据杀熟”,被质疑利用用户的行为、喜好等数据,在同一产品上对不同用户区别定价。2018年5月,携程官方发布头条文章《携程“大数据杀熟”了吗?并没有》的文章,对外界质疑作出解答和回应。携程认为,之所以会引发用户的质疑,说明自家的产品设计过于复杂,将会优化产品页面,提升用户体验。

  但近一年过去了,类似事件又再次发生,携程“优化用户体验”的承诺做到了吗?至少从结果上并没有看到。

  电商行业研究员曹磊指出,所谓大数据“杀熟”,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同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出了不同的价格。由于我国大部分商品和服务都是实行的市场调节价,对于不同平台设定不同的价格,其不涉及法律,因此消费者维权的意义不大。第二种情况是同一平台针对不同的消费者制定了不同的价格。这种方式的大数据“杀熟”属于违法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规定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有可能还涉嫌一个价格欺诈。

  曹磊认为,大数据“杀熟”暴露出大数据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非对称以及不透明。平台根据大数据来杀熟,背后的技术来源是电商销售“千人千面”的技术,其源头在于平台根据搜集用户的个人资料、流量轨迹、购买习惯等行为信息通过平台大数据模型建立用户画像,然后根据这个画像来给用户推荐相应的产品、服务和相应定价。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