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出海新机遇 | 锁定十大优先行业 “可持续发展”构筑中荷合作新契机

原创 作者:钱丽娜 / 发布时间:2024-07-05/ 浏览次数:0

 
6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号”帆船停靠在了上海港,这是一艘仿照19世纪晚期远洋快速帆船设计建造的现代帆船。
 
五个多世纪以来,荷兰一直是一个航海国家,像“阿姆斯特丹号”这样的传统荷兰船,代表了荷兰作为一个商业和全球贸易国家的形象。
 
在一些社交媒体上,这艘帆船备受瞩目,是因为它结合了历史与现代两个独特的元素———帆船外观古老,但内在创新使用多种现代航海科技,配备了当今最先进的清洁船舶系统。这完全符合当今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主题。
 
借帆船环球航行的美好寓意,荷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Marjo Crompvoets女士以及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经济贸易参赞Huub Buise接受了《商学院》杂志的专访,畅聊了在中荷经贸合作中,两国企业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
 
中荷合作机遇,涵盖几乎所有部门和不同层次
 
荷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Marjo Crompvoets在接受《商学院》访谈时表示,荷兰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与长三角的合作涵盖了几乎所有部门和不同层次的合作,公司规模各异,从活跃在高科技、能源或金融领域的大型跨国公司到最小的中小企业。
 
荷兰政府明确了10个优先行业,包括水、能源、高科技、数字经济、农业、生命科学与健康和创意产业等。Marjo说:“荷兰在这些领域表现出色,政府旨在促进这些领域的进一步创新,在这些领域,我期待荷中合作蓬勃发展。”
 
最近,荷兰来中国的贸易代表团有所增加。例如,园艺和电池技术方面贸易代表团刚成功地结束了访问。目前,荷兰正在准备派出以可持续航运和海上风电为主题的访问团。
 
荷兰的创意产业以其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思维而闻名,创造性产出比其他国家都多,在全球贸易、创造就业和品牌上排名前十。其中,有30多家荷兰教育机构提供创意艺术和设计课程。
 
荷兰和上海由于都非常重视设计和创新,因而成为创造性合作的天然伙伴。荷兰设计公司和创意机构经常与中国同行合作,开展从建筑和城市规划到产品设计和数字设计等项目。特别是在建筑设计方面,多年来,许多荷兰公司在中国市场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这些公司包括MVRDV、INBO、AIM、KCAP、UNStudio等,一直积极参与众多项目,为中国建筑发展贡献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理念。
 
可持续发展,为中荷两国合作提供了契机。Marjo说:“荷兰计划到2050年实现循环经济,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因为全球对产品和资源的需求正在增加,而供应有限。因此,我们必须以可持续和循环的方式使用这些产品和资源。”
 
荷兰计划到2050年通过四大措施实现这一目标:
 
1.使用更少资源;
2.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现有资源;
3.通过延长产品和零部件的使用时间、重复使用和维修,延长产品和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4.强化更高质量的回收利用。
“这一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步骤是,我们的目标是到2030年减少50%的矿物、金属和化石资源的使用。在这一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国际合作至关重要。”Marjo说。
 
图:荷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Marjo Crompvoets
 
可持续能源发展前景广阔
 
Huub Buise在接受《商学院》访谈时表示,荷兰正在加速向可持续能源的过渡,为智能能源解决方案的全球创新者提供机会。
 
荷兰政府的目标是,到2050年,可持续能源占比基本达到100%。荷兰是绿氢、电池和智能电网能源技术的全球领军者。为了刺激行业发展,荷兰政府斥资5亿欧元推动市值12.5亿欧元的氢产业集群发展。到2030年,荷兰将拥有4GW容量电解装置、21GW的海上风力发电以及改造用于输送氢气的13.6万公里天然气管道。例如:荷兰已经是欧洲第二大氢能生产国,产量为900万立方米/年。由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 (TNO) 运营的法拉第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的氢能研究机构。荷兰是全球太阳能电池板分布密度最高的国家/地区之一,其相关技术已经成为全球行业的标准。
 
广阔的海岸线和先进的监管体系,使荷兰在海上风电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以北海强大的发电量为支撑,荷兰的目标是到2030年发电量达到21.5 GW,占全国计划能源组合的16%。除了实现2030年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1GW的目标外,还有2050年将海上风电装机容量提高到70GW的目标。
 
三角洲莱茵河走廊是在鹿特丹和德国边境之间建造几条地下管道和直流电缆的倡议。目前,该项目包括3条输送氢气、二氧化碳和氨的管道,以及3条将海上风电场的能源输送到岸上的直流电连接。该管道全长270公里,计划于2029年投入运营。
 
在开发可靠且可持续的能源基地的过程中,荷兰也在寻求国际合作。可持续能源的先锋机构在与荷兰能源部门合作后,发现荷兰积极开发可扩展的解决方案,为建立可靠净零能源系统作出贡献。
 
图: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经济贸易参赞Huub Buise
 
海事产业为开创性的海事产品和服务提供动力
 
荷兰是欧洲的海事中心,多元化的海事产业能够为未来开创性的海事产品和服务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尤其是鹿特丹地区,它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全方位海事集群之一。荷兰海事网络的数据显示,海事产业约占荷兰国内生产总值的3.2%,海事产业从业人数约占荷兰就业人口的3%。
 
Huub Buise表示,荷兰大力开发智能航运,积极采用创新型数字化和高科技解决方案,不仅提升了效率,也减少了海事产业的碳足迹。此举对船东乃至整个供应链(包括生命科学与健康、高科技与物流等关键产业)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推动零排放、数字化和自主航运,到促进安全保障和“蓝色增长”,荷兰成为了企业大规模开发和整合创新海事技术的首选地点。
 
荷兰海事部门根据海事产业总体规划,绘制出蓝绿经济融合发展的美好蓝图。在这种经济模式下,清洁健康的海洋将为生产能源、种植粮食和运输货物开辟新领域。
 
海事产业的未来发展依靠以下四大支柱:以高效且可持续的方式使用海洋和内河航道的资源,发展智能化、零排放航运,建设绿色、充满活力且互联互通的港口城市,保护清洁而富饶的海洋。
 
与海洋相关的产业机遇还有邮轮经济。Huub Buise认为,荷兰和中国在邮轮经济和造船领域的合作潜力巨大。荷兰的许多城镇都在河边,乘坐游船在莱茵河上欣赏美景在荷兰是很常见的。
 
荷兰在建造大型邮轮、超级游艇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一些企业与中国造船企业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Huub说:“今年1月初,我们高兴地获悉,中国建造的第一艘大型邮轮在上海首航。它使用了来自荷兰知名企业AkozNobel的涂料产品。此外,还有一些荷兰企业也为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的交付提供了支持。”
 
除了海上邮轮领域,荷兰和中国都有丰富的内河航道。绿色航运和智能航运是两国内河邮轮发展的共同目标和挑战。荷兰海事部门在航运污染监测、自主航运和智能避碰以及绿色和清洁能源方面拥有更广泛的专业知识和经验。Huub说:“我期待看到双方未来在航运业的更多合作。”
 
荷兰是通往欧洲的数字门户
 
Huub指出,在解决社会和经济挑战方面,数字创新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例如,在加快能源转型、维护安全和保持负担得起的医疗保健方面。数字世界是可持续城市和社区之间的变革性纽带,以及在全球范围内为所有行业带来积极变革的推动者。在荷兰,数字技术使我们能够更快地带来供应和需求,以便在短周期内实施成功的创新。到2030年,荷兰的安全组织将收集新的、更好的数据,以在制定措施方面保持领先一步。
 
“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我们在数据创新方面的努力极大地影响了我们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政策的所有长期目标。荷兰旨在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更快地实现政策目标。我们关注四个社会主题:能源转型和可持续性,农业、水和食品,健康和保健以及安全。” Huub表示。
 
荷兰是通往欧洲的数字门户,拥有一个设备齐全的大型互联网交换中心(阿姆斯特丹互联网交换中心:AMS-IX)。荷兰拥有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网络和量子生态系统。
 
今天,荷兰公司Hudson Cybertec负责运营技术的安全,是国际公认的工业安全国际规范专家,并与德国认证机构Tüv合作。作为Rijnland水板的主要安全供应商,协助各水板制作和维护过程自动化环境的数字化弹性。这对于确保防洪和安全饮用水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至关重要。
 
Roseman labs是一家荷兰公司,致力于使用安全多方计算(MPC)进行电网过渡。它与Stedin和Technolution一起,将MPC技术应用于汇总电表读数,遵守严格的隐私和安全措施。它的软件允许将聚合数据传输到在云环境中运行的仪表板,但不会泄露单个仪表的数据。这使网格操作员能够使用加密数据进行计算。这一过程允许使用能源消耗和发电数据,以创建容量计算和拥堵预测的负荷概况。
 
农业和水利地理数据(G4AW)倡议为小农户提供了提高生产力和气候适应性的空间解决方案。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小农户、农民和牧民生活在偏远地区,他们往往无法及时获得关于有效使用投入材料、更好的农业实践和财务建议的信息。
 
Huub说:“荷兰人对跨学科协作持开放态度,培养了一种前瞻性思维,帮助创新者一次又一次地打破常规。荷兰不仅在规划未来,而且也在投资未来。”在2021年至2025年期间,荷兰政府已拨款200亿欧元用于未来创新。荷兰被全球创新指数评为全球创新领袖,该指数指出荷兰的创新在欧洲大陆处于领先地位,排名前五。
 
荷兰政府促进私营部门和研究部门之间的合作,为创新的萌芽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除政策外,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商业环境也是荷兰政府的首要任务之一。资金可用于公私伙伴关系,在这种伙伴关系中,政府组织通常会参与进来,帮助解决潜在的监管瓶颈。此外,越来越多的移动实验室网络被作为现实测试场地为创新而服务,并辅以各种商业服务,如孵化器、加速器和国际化项目补贴等。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