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精锐教育一季报亏损 快速扩张导致规模不经济?

作者:文/赵正 / 发布时间:2019-02-20/ 浏览次数:0


  近期,精锐教育发布了2019年财年第一季度财务业绩,财报显示:第一季度精锐教育营收为6.47亿元,同比增长46.6%;归属股东的净亏损为1630.7万元,同比下降159.1%;而月均在读学生数为142387人,同比增长70.5%。截止2018年11月30日,精锐教育学习中心数量增加到367个,其中个性化学习中心242个,智慧学堂学习中心78个,小小地球少儿英语学习中心33个。

  上市对于精锐教育是一个分水岭,上市前精锐教育定位高端一对一,有着不错的收益;上市之后,精锐教育开启了收购战略,开始快速扩张,随后季报显示开始亏损,业绩大幅度下滑。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商学院》记者致电精锐教育公关部,对方回复称,“依据战略规划而新开的52家校区必然会影响最终利润,但我们欣喜的看到老校区依然在强劲增长。”

  很显然,精锐教育方面将一季度的亏损归结于学习中心的快速扩张,过高的投入带来的战略性的亏损。上市一年来,精锐教育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高端一对一到快速扩张

  2008年1月,精锐教育在上海创建,是一个主要针对富裕家庭的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在线教育品牌,涉及的领域包括课后培训、语言培训和幼儿教育。精锐教育开设的的 One Smart VIP 项目以“一对一”与“一对三”的形式为主要来自三到十二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课程覆盖了中国小学和初中的所有标准课程,囊括所有核心科目包括数学、英语、语文、物理、化学、地理和历史。

  不同于新东方和好未来课后辅导小班授课的模式,精锐教育采用 “一对一” 辅导的模式,而且主要集中在上海等一线城市和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由于定位高端的教育,单节的课时费很高,据悉,精锐教育在北京的一对一课程,小学的定价每课时250元左右,而初中在280元左右。

  在精锐教育成立十年之际,决定进军美股市场。其招股书显示:在2015、2016、2017财年,营收分别为10.89亿元、15.29亿元、20.5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608.4万元、1.87亿元和2.43亿元。2017财年课外辅导业务营收占总营收比例为87.5%,是精锐教育营业收入的最大来源。

  2018年3月28日,精锐教育在纽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这次精锐教育总融资额大约为1.8亿美元,每股定价11美元,发行1630万股。上市之后,精锐教育就开启了持续性的并购,继年初收购“小小地球”,8月收购天津的华英教育之后,10月,精锐教育对巨人教育的收购算是其上市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项目,据传这笔收购的标的高达7亿元。

  收购完成后,精锐教育董事长张熙兼任巨人教育董事长,收购之后两个品牌仍然独立发展。精锐教育定位高端一对一,而巨人教育则定位大众化的K12教育,收购巨人教育显然是为了弥补精锐教育在中端市场的空白和不足。

  很显然,精锐教育并不满足于只在高端一对一取得的领先优势。与新东方、好未来这样的教育大鳄相比,精锐教育现在规模、业务的丰富度、学校覆盖等指标上全面处于下风,如果想快速扩张,收购就是捷径。通过对“小小地球”、天津华英教育、北京巨人教育的收购,精锐教育把自己的业务扩张到了北方市场,也从高端一对一延伸到大众教育。

  一对一的规模不经济

  对课外教育培训而言, 首先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以新东方为代表的一批英语培训机构,瞄准了大学及成人英语培训的需求,以大班形式授课;进入新世纪之后,以学而思为代表的学科类教培机构,瞄准了K12市场升学需求,以小班形式授课;而在2010年之后,以精锐教育为代表的个性化教育机构,瞄准从各类细分市场,以一对一的形式进行授课。

  但是一对一模式随着规模的扩张,其利润优势反而消失了。对于小班授课的一对多而言,一对一授课模式,目前面临最大的瓶颈就是师资资源。一对一授课对老师的专业性和教学能力要求极高,培养一名优秀的一对一授课老师的周期也很长,短期很难速成。这就极大限制了一对一模式的扩张速度。

  尽管精锐教育上市之后开启了收购模式,但是精锐教育表示目前发展战略还是以内生增长为主,并购为辅。因此,在上市之后,新开了52家新的学习中心,上市之后,教育学习中心数量增加到367个。月均在读学生数为142387人,同比增长70.5%。

  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看来,精锐教育自身主营一对一中心的扩张,扩张过程中企业本身要面临的挑战的确非常多,但企业最初业务模型就是连锁经营的线下培训机构,企业一直也都通过不断复制自己的中心来扩展业务,总部相应有完备的统一平台和支持系统,覆盖教研、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人员管理、客户管理等等,这些对于连锁扩张非常重要,此外对于人员、架构等等精锐也有自身的经验积累。

  收购的双刃剑

  从收购角度看,收购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收购的资产是否优质,如果是一个亏损的烂摊子,收购回来如何扭亏为盈本身就是一个难题,如果不持续的投入也很难盈利;另外一方面,即便收购的项目资质不错,收购结束后如何整合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例如,对巨人教育的收购,就是一个持续多年亏损的标的。

  对于2019年第一季度的亏损,并非精锐教育所说的仅仅是因为新的学习中心开业造成的亏损。上述业内人士认为,亏损原因很多,新开学习中心的前期投入较大,部分项目的收购在亏损期,当时国内政策对中小学校外培训专项整治对企业运营的影响等等都是造成精锐教育一季度亏损的原因。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