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标准化的工作,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83届IEC大会的贺信中指出,这次大会是在中国的上海召开的,这是一个规模空前,达到将近4000人的一个大会。总书记在贺信中指出,要积极推广应用国际标准,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为我国标准化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新时代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标准已成为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讲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标准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
    
标准应工业革命而生,伴随着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而壮大,是连接科技、产业和市场的“桥梁”,不仅与创新有着天然的联系,还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国际标准作为世界“通用语言”,覆盖着全球经济总量95%以上的经济体,影响着全球80%以上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在推动世界科技创新、促进国际交流、打破贸易壁垒、便利经济往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推动和引领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蒸汽机的出现人类进入机械化时代。零部件互换标准促进了产品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随着电的发明与使用,人类进入了电气化的时代,电工标准助推了电力驱动的流水线自动化生产和电气设备的广泛使用。在第三次工业革命,随着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通信接口兼容标准,为信息融合、数据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标准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准不仅成熟技术与经验的总结,更成为科技创新的战略引领。2022年2月,欧盟委员会也发布了欧洲标准化的战略,在这个战略当中提出要加强标准对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清洁能源、关键原材料和工业数据等战略新兴领域的引领作用。
    
国际标准化组织积极推进标准创新发展。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成立于1906年,是ISO、ITU三大国际标准组织之一。早在20世纪初期,IEC就统一了电流、电压、电阻等的术语、符号和单位的量值标准,为国际单位制的建立作出了贡献。经过100多年的不断发展,IEC服务范围已扩展到能源、交通、医疗、家居、建筑和城市等诸多领域,覆盖联合国全部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IEC是制定和发布国际电工电子标准和相关合格评定程序的类政府性国际机构,也是联合国的专业性咨询机构,是世界贸易组织、贸易技术壁垒协议委员会的观察员,与2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保持着密切联系。目前,IEC共有173个成员,覆盖全国90%以上的人工和发电量,被誉为电工领域的“联合国”。全球2万多名专家参与IEC工作,已累计发布国际标准1万余项,颁布合格评定认定证书超过100万件,致力于实现一个标准、一次认证全球通用。
   
二、国际标准在全球科技创新中扮演重要角色
    
国际标准是促进全球科技创新的催化剂。标准始终与全球科技创新紧密互动,互为支撑。标准的制定过程就是汇集全球专家智慧、凝练科技成果的过程。标准以其普适性、规范性、统一性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传播技术创新成果。以特高压输电标准为例,我国在2005年启动特高压技术研发,同步推动技术标准化、标准国际化。在IEC发起成立了TC1 55和TC1 22两项委员会。国际标准是增强全球产业链的稳定器,作为广泛认同的国际规则,国际标准可以有效消除技术贸易壁垒,促进全球的产业发展。当今世界,产品不再是在一个国家制造,而在整个世界制造。以风机为例,今年全球风电装机增长迅速,风机涉及海量元件,仅主体就包括叶片、主轴、铸件、轴承、发电机等,且材料来源广、供应厂商众多,就需要统一标准来设计和统一运行。IEC标准涵盖了风电的系统安全、互操作性、质量性能、发电效率、电磁兼容等,极大地促进了风电全球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是国际标准化的重要参与者与贡献者
    
中国自1957年正式加入了IEC,一直参与IEC国际标准化的活动,致力于为IEC国际标准化治理和标准体系的完善作出中国贡献。2011年,中国成为IEC常任理事会。2018年当选IEC主席。我国认真履行成员国职责,承担了IEC技术机构的20个主席、副主席和13个秘书处的工作。在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新能源、智能制造、家用电器、信息技术等领域,向IEC提交并最终发布国际标准384项,为IEC国际标准体系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IEC国际标准化注册专家数量达到2700余人,根据IEC理事局2022年评估结果,中国对IEC国际标准化总体贡献位居第二位。
    
我国积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73届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实现“双碳”目标,预计到2060年,我国能源转型将实现“70/80/90”的目标,这是我们工程院做的一个课题。也就是说,电能的消费比重要达到7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超过80%,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超过90%,根本的路径就是要实现清洁化、电气化、数字化和标准化。实现能源生产侧为清洁化和能源消费侧的电气化,加快建设高度电气化的社会。通过积极参与IEC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战略规划工作,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能源转型、零碳电力系统、标准数字化等主题列入了IEC的战略规划。牵头编制零碳电力系统、多能智慧耦合系统、多元固废发电、未来电网智能传感技术、机器可读标准等白皮书。在与“双碳”密切相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加快推进国际标准制修订,积极参与国际能效、低碳等标准制修订,补齐零碳排放监测、计量、核算、认证等关键环节的短板,推动建立产品碳标识制度,成立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碳排放标准认证、检测服务机构。在标准数字化转型领域,中国积极开展试点研究,成立机器可读标准工程组。这些工作与成果为构建标准体系下的共商共建开放共赢的国际合作打开了新的局面。
    
中国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重要标志之一,将是中国标准的国际化。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总量的30%,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双碳”目标指引下,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风电、光伏产业占全球主导地位,新能源汽车连续8年产销量全球第一。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与制造业的体量和发展速度相比,中国标准化的发展水平还不大适应。主要体现在:企业国际标准化意识不强,产业技术发展与国际标准接轨不够,国际标准与检测认证的协调联动机制还有待改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检测认证机构还很少。中国企业要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增强标准化意识,加强国际标准人才培养,以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国际标准为纽带,以国际标准组织为平台,推动标准、技术、产业协同创新。
    
各位嘉宾,2023年中关村论坛以“开放合作 共享未来”为主题,连接全球智慧、聚合科技力量,为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培育全球经济发展动能打开了机遇之门。国际标准也将在其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IEC也愿以此为契机及进一步为中外企业和国际组织假设沟通桥梁,以国际标准连接世界,为推动全球科技合作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创造美好未来。
    
再提三点建议:
    
一是以国际标准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通过国际标准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新能源、新材料等的深度融合,突破全球技术创新瓶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等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二是以国际标准促进科技开放合作。通过国际标准搭建科技开放交流平台,共商标准技术合作,共建国际标准体系,加强技术标准互认对接,消除技术贸易壁垒,共享创新实践成果,实现国内国际科技创新的联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的发展格局。2021年12月,经第85届IEC大会批准,IEC国际标准促进中心已经成功落户南京,致力于打造国际标准化高端专业对话与标准认证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为我国企业提供更高效的标准化服务。
    
三是以国际标准助力科技全球化发展。通过国际标准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国际标准为纽带,以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平台,推动间接推理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全球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全球科技创新协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电工委员会第36届主席,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舒印彪在标准化与创新发展论坛演讲整理,未经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