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刘文奎:赋能合作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原创 作者:哀佳 / 发布时间:2024-06-20/ 浏览次数:0

在中国广袤的乡村大地上,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已经吹响。然而,面对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的双重挑战,如何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6月12日-13日, 在《商学院》创办20周年之际,《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和中经传媒智库主办了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系列论坛之“中国商业20年跃迁与创变   引领新商业文明”论坛。在6月13日晚的“乡村夜话”环节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善品公社创始人刘文奎发表了题为《赋能合作社,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的演讲。在演讲中,刘文奎回顾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背景,并深入分析了当前乡村面临的主要挑战和问题,提出了“发展合作社”这一乡村振兴解决方案。
 
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挑战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以及传统农耕文化的保护都无从谈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在刘文奎看来,乡村振兴面临的主要背景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乡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许多村子人口锐减,只剩下老人。如果乡村失去了人口,将不再是乡村,而是变成了荒野。其二,农民老龄化问题也日益严重,60岁以上的劳动力占主导地位,这对未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构成了威胁。
 
刘文奎认为,脱贫攻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来应对乡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问题。如今,脱贫攻坚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但农民的可持续增收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在脱贫攻坚战略之后,为了解决乡村面临的挑战而提出的又一国家战略。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中的20字方针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在刘文奎看来,产业兴旺是实现其他目标的基础,没有产业的兴旺,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最终目标都是解决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只有农民的收入持续增长,乡村才能吸引更多人口留下,甚至吸引部分年轻人回归乡村。”刘文奎说。
 
刘文奎分享了自己20年来乡村工作的探索经验。他认为,农民增收面临的最大瓶颈是小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难题:
 
其一是产业规模瓶颈:虽然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改革开放之初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决了增产问题,让农民吃上了饱饭,但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小规模的农业生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难以解决农民增收的难题。
 
其二是生产经营能力局限:大多数农民缺乏将农产品从生产到经营再到销售的全面能力。只有少数人能够利用外部机会和资源,如互联网销售,而大多数人则难以参与到这样的业态中。
 
其三是经营主体的竞争劣势:小农户作为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他们面对的是拥有专业团队和分工明确的公司等竞争对手,自身缺乏加工能力和供应链管理能力,难以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合格且性价比高的农产品。
 
刘文奎认为,由于这三大劣势,小农户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竞争,这是导致农民增收难的根本原因。他强调,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赋能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的力量来提升农民的生产经营能力,从而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动能。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应对市场挑战,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合作社是乡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刘文奎指出,通过发展“合作社”的形式,可以将农民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并由有能力的人带动普通农户走向市场。
 
自2000年起,刘文奎及其团队在贫困乡村进行了多次“合作社”发展的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特别是2001年至2007年在大凉山的五个村庄项目中,由于没有将重点放在产业发展上,导致大量资金投入后未能取得预期效果,最后项目失败。
 
2008年至2011年汶川地震后,他们在民乐村进行了第二次尝试,建立了合作社并尝试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但因村里的能人未能站出来引领发展,外聘人员未能获得村民信任,最终项目也未能成功。
 
一直到2011年玉树地震后,他们进行了第三次尝试,这次产业合作社成功了。
 
刘文奎将此归功于找到了乡村发展的“金钥匙”,即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合作社,选出能人带领全村人共同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并结合政府、社会力量或企业的外部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于2015年启动了善品公社助农项目,以“搭建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的桥梁”为使命,以“让食者得健康,让耕者有尊严”为愿景,在全国培养孵化合作社,帮助农民通过提高农产品品质来增加收入。
 
至今,善品公社已在19个省、150个县建立了209家合作社,拥有40多万亩优质生产基地,去年产值超过10亿元。其中,有多家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善品公社通过能力培训、资金捐赠、品质提升、流量支持等方式,帮助合作社实现了与市场的链接,使农产品能够快速发货,带动了70000多户农户的发展。
 
除了善品公社,刘文奎还提到了百美村庄项目。该项目通过合作社模式,将农民闲置的房屋流转起来,导入资金和资源,引入运营方合作运营,创造的收入则归全体村民所有。目前全国已经有36个村庄实施了该项目。此外,刘文奎还提到了与雅安市政府和四川农业农村厅合作建立的四川蒙顶山合作社发展培训学院,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合作社理事长培训学院。该学院提供四位一体的培训支持,包括理论教学、现场教学、创业种子基金支持和市场体系链接。
 
刘文奎呼吁,社会力量在参与乡村振兴时,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利益,为合作社赋能,充分发挥合作社联农带农的作用,促进农民实现可持续增收。在他看来,只有真正迎合社会需求和国家政策,带着农户共同发展的企业或项目,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