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2019,因不确定而精彩

作者:文/汪冰 / 发布时间:2019-01-05/ 浏览次数:0

  坐在办公桌前还来不及回味令人目不暇接的2018年,手边的行事历就已经翻到了2019年。在我小时候,2019年应该是属于星际移民、宇宙穿梭的科幻时代,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虽未变成现实,但是现实总能超出人们的想象。变革与颠覆丛生的2018年让人真正体会到了乌卡时代(VUCA)的多变、不确定、复杂和模糊,而展望年2019,唯一能够确定的就是我们将迎来更多的“不确定”。

  因不确定而精彩

  然而,“不确定”这三个字听上去就让人精神紧张,因为出于生存本能,人们总是贪恋安全和秩序,无论求神拜佛,还是向各种专业人士咨询,我们都是希望尽可能掌握未来,甚至很多人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寻找确定性,比如名牌大学、高薪工作、权力宝座、成家育儿……似乎我们每一次努力都是为了让生活更加稳固,面对不确定时手里筹码更多。但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现,生活的列车刚到一站,尚未容我们喘息片刻,它又匆匆驶向新的未知,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明白,原来每一次选择,每一种拥有无非是打开了新的不确定之门。不过凡事都有两面,不确定也不一定是坏事儿。格尔德·吉仁泽在《风险与好的决策》中写道,“若是我们对未来的所有事情都一清二楚,生活将毫无乐趣可言……第一次接吻,第一次求婚,甚至包括孩子健康出生,都会变得和去年的天气预报一样淡然无味。如果一切都变得确定无比,生活将会无聊至极。”

  最近和一位人到中年的朋友聊起经济形势,他虽然事业有成但是不怎么存钱,属于及时行乐、肆意挥霍的王老五,我很好奇他是否担忧过未来的种种不确定。他笑着说,“过去两三年,我周围有几位钱多到几辈子花不完的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想太多未来又有何用。”我虽然对他的生活方式不敢苟同,却也一时不知如何回应。在他看来,我们是骰子,而掷骰子的是命运,所谓不确定乃是生而为人的宿命。但是这样的悲观反而让他变得达观。这让我想起在网上看到的另一位悲观主义者,这位国外的博主在生活中处处都能看到各种“不确定”的阴影,比如坐飞机的时候他经常会想到飞机失事。因此,在每次飞机平安降落的时候,他都感觉自己获得了重生。人生的每一刻都同时蕴藏着上万种可能,但是偏偏只有这一种成为了现实,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惊叹与敬畏就会油然而生。

  组织和个人的 “趋光性”

  安妮·杜克在《对赌》一书中写道,“优秀的扑克玩家和英明的决策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就是他们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世界是无常的和不可预知的。他们清楚,自己几乎不可能确切地知道某件事情将会如何发生。他们接受这种不确定性,并试图弄清这种不确定的程度,而不是专注于如何才能确定。”其实,各行各业中真正的顶尖高手往往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从不“把话说满”,哪怕心中有99%的胜算,他们也深知剩下的1%也许才是决定因素,“我不确定”恰恰代表了一种对世界更准确的描述。虽然未来无法尽在掌握,但是这同样为想象力提供了空间,希望正是从对未来的想象中诞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代表已知,而想象力代表可能性。换句话说,有多少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想象就有多少种希望。

  拒绝不确定的人会因为恐惧而失去对未来的想象,而拥抱不确定的人因为可能性而兴奋不已。荷兰未来学的奠基人,社会学家弗莱德·波拉克(Fred Polak)提出,“关于未来的图景总是先于或伴随文化与文明的兴旺与衰败。如果社会对于未来的意象是积极的,那么文化与文明往往会兴盛,而一旦这一意象变为衰落或者缺乏生命力那么文明也可能消亡。” 简而言之,对未来积极的想象会带来乐观主义,想象力、好奇心和创造力的解放,从社会到个人,从股市到职场莫不如此。一项对酒店员工的研究发现,希望感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投入度,提升其服务表现。还有研究发现,希望感与心理韧性和创伤后成长密切相关。说到底,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有“趋光性”,有时候世界暗了下来,我们依然可以给自己点上一盏灯,很多时候正是这盏灯最终带我们走向光明。

  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某医院的癌症病房里有一位女士每天早晨都会精心地给自己涂上口红,而且还会根据心情选择每天的颜色,病房里来看护的患者亲属经常赞美她的乐观,她却说,“你们都错了,不是我乐观才涂口红,而是涂了口红我心情才好一些,只有这件事儿才让我相信生活还有可能恢复如常。”这故事最发人深思的地方在于,你不用变得乐观才能拥有希望,你完全可以先活出自己希望中的样子,哪怕你正深陷绝境,这反而能帮你变得乐观。我特别喜欢问一种叫“奇迹问句”的问题:“请想象一夜之间,就在你睡觉的过程中奇迹发生了,一直困扰你的所有事情不再成为问题。可是因为奇迹在你的睡梦中发生的,所以你根本就不知道一夜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想一想你第二天早晨起床之后,你会首先发现哪些蛛丝马迹,无论你的生活还是你的所思、所感、所为的哪些变化让你相信奇迹发生了。除了你以外,周围的人是如何观察到奇迹发生了?”当你想象得越细致、越具体、越丰富就越有可能从中感受到希望,并找到现在可以迈出的一小步。

  寻找不会绝望的希望

  就在我打算给这篇专栏收尾的时候,一位朋友提醒我,“比起绝望,虚假的希望更害人!”。这确实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我们常说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在鼓励大家心怀希望的时候,如果结果真的不如预期岂不会迎来更深的绝望吗?的确,执着于结果的希望一定伴随着恐惧,恐惧失败、恐惧失望。有人说过,“希望未必是笃定某件事情一定会有理想的结果,而是坚信无论结果如何,这件事都有意义。”有些人之所以拥有“不会绝望的希望”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去做那些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一定会“成功”的事情。真正的自由、勇气与希望源自专注于一件事情所传达的价值观、意义感和使命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对结果的执迷中解放出来。这就好像一对爱人携手面对人生时,他们的希望感不是因为坚信未来的生活将风和日丽,而是因为他们相信无论前途是光明还是黑暗,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都将是爱的证明。其实,从最终结果来看,生命本身就是无望的,不过哪怕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在铺就通往死亡的道路,也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一路上载歌载舞。希望从来不是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就是我们载歌载舞时手中挥动的火把。

  作者汪冰,精神卫生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积极心理学推广者,多年来致力于个人成长与幸福感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译有《幸福的方法 》,著有《世界再亏欠你 ,也要敢于拥抱幸 福》、《辣问爱情》。他也是中央电视 台《夜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今夜私语时》《青 春晚自习》的特约嘉宾, 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市之声《Soho新势力》主持人。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