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绿色信托10万亿级市场下的商机和痛点
原创 作者:闫佳佳 石丹 /
发布时间:2023-07-13/
浏览次数:0次
近期,《绿色信托案例集》由中国信托业协会正式发布。从电力能源、城市交通、生活污水处理到大熊猫等生物保护的慈善项目,无不充斥着绿色信托的影子。
可以说,绿色信托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信托产品类型,信托公司在低碳环保领域的绿色投融资活动越来越活跃。相比其他金融机构,信托公司可以借助信托财产的风险隔离功能,为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技术源源不断输送具有更强稳定性和安全性的资金。
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所需投资额约为14.2万亿元,在数十万亿级市场下,绿色信托面临着怎样的商业机遇?在绿色信托转型过程中需要打通哪些痛点?未来绿色信托产品发展的方向是什么?针对上述问题,上海信托、建信信托、兴业信托向《商学院》记者讲述了它们的绿色信托转型故事。
信托企业在绿色领域积极试水
作为绿色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业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需求,参考复制银行业、保险业等其他金融行业绿色发展路径,结合信托业自身发展特点,内外同时发力,搭建绿色信托体系。
2022年11月23日,中国信托业协会正式发布的《中国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2021-2022)》显示,截至2021年末,信托业存续绿色信托项目665个,规模3318亿元。
对于绿色信托的发展机遇,上海信托告诉《商学院》记者,信托公司可以运用信托灵活多变、横跨各市场进行资产配置的特性,在有效控制投资风险的前提下,突破传统金融机构对绿色企业的融资束缚,发挥投贷联动效应,综合利用信托贷款、债券发行、产业基金等多种手段,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比如,信托公司既可以通过发放绿色贷款、购买绿色债券的方式,支持传统行业技术升级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也可以通过与券商、私募股权基金的合作,设立绿色产业基金,投资有成长性的绿色企业;既可以将污染处理、垃圾回收、清洁发电行业的未来现金流作为基础资产,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也可以运用信托公司长期与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机构合作的经验,开展信托型PPP绿色产业基金业务;既可以创设能源未来收益权信托、碳回购信托等创新工具,参与多层次碳交易市场建设,也可以充分利用信托制度优势,聚合各方资源,设立ESG慈善信托,为社会各界提供参与“双碳”进程的安全、高效、透明的金融平台。
建信信托表示,当前ESG可持续投资实践在中国方兴未艾,但信托业究竟如何切入,如何找到ESG投资与信托定位、信托优势的良好结合点,还是一个讨论多、结论少的话题。
在绿色信托领域,建信信托以金融创新推动绿色发展来稳步推进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例如:与一汽汽车金融有限公司合作,发行“建信信托-屹腾2022年第一期个人汽车贷款绿色资产证券化信托”,规模5.4亿元,预计该项目基础资产每年可实现协同二氧化碳减排约8434.02吨,替代化石能源量约4094.62吨标准煤。
股权投资也是建信信托重要的转型业务,将节能环保、新能源等领域作为重要投资方向,累计投资了260余家科技创新型企业。结合“双碳”战略,建信信托专门设立了新能源行业组,遴选新能源发电(光伏发电、风力发电、核能发电产业链以及特高压等配套基础设施)、储能产业链、新能源汽车等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为绿色金融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和多元投后赋能。
上海信托则以资产证券化、慈善信托为抓手,稳步推进绿色信托业务发展。截至2022年底,上海信托存续绿色信托合计规模超200亿元。
上海信托方面告诉记者,目前,上海信托绿色信托业务主要分为绿色资产证券化和绿色债券投资两种类型,深度支持绿色交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近期,由上海信托作为受托机构的“盛世融迪2022年第二期个人汽车抵押贷款绿色证券化信托”完成设立,基础资产来源及募集资金投向全部为新能源汽车贷款,是资产端与和用途端的“双绿”产品,发行规模共55亿元。根据专业第三方评估认证机构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的报告显示,本期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资产预计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55万吨,可节约标准煤4.51万吨。
在提及资金投向了哪些绿色领域时,兴业信托表示,其绿色信托业务投向覆盖清洁能源领域、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节能环保领域等。截至2023年4月末,公司已在绿色金融领域累计投放金额超千亿元,服务绿色领域企业客户近200家,形成涵盖绿色股权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债券投资等多元化产品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
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兴业信托运用投承一体业务模式,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了京能国际能源发展(北京)有限公司2022年度1号绿色定向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该项目是北京市属国资系统的首单绿色ABCP(资产支持票据)产品,为企业盘活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贴补助资产,并把握有利发行窗口,有效控制综合融资成本。
当前监管层面对信托公司业务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分类,公益慈善信托作为三种分类中重要的一类,与绿色信托天然具有契合点。未来兴业信托将依托集团“绿色银行”发展战略,将绿色公益信托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将绿色公益信托与家族信托等服务信托相结合,可成为满足超高净值客户慈善需求的特色化渠道。
把握14万亿市场下的发展机遇
上海信托认为,目前,信托行业正面临近十几年来最严峻的转型发展压力,新发展阶段和监管政策,对信托行业加快回归本源、转变发展模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绝大多数信托公司都感受到了刚性转型的压力,也都意识到只有将各自公司转型发展的路径,与国家地区重大战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大方向、共同富裕的美好前景相结合,才能使得行业尽快走出转型调整期,重新获得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
而“双碳”目标的提出,为中国经济注入巨大的转型动能,也需要海量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支撑,绿色信托将成为信托行业转型的重要方向和巨大机遇。
据中财绿金院基于宏观经济学内生增长模型初步测算,我国实现“碳达峰”目标所需投资额约为14.2万亿元人民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实现“双碳”目标,绿色信托业务转型的过程中,信托行业可以把握三方面的发展机遇。
一是直接融资市场拓展更需要绿色股权投资信托发力。随着融资类信托规模的持续压降,信托公司普遍加大向股权投资业务转型的力度。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符合国家战略及产业升级方向的实体产业高速发展,为绿色股权投资业务带来机遇。
二是绿色产业的融资需求需要信托通过多渠道支持。绿色项目贷款周期长、初始投入大的特性使其获取信贷等传统绿色金融支持受限,以能源、电力为典型的绿色产业亦呈现出未来收款现金流较为稳定、可预测期限较长的优点,能源电力收费作为优质的基础资产,符合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债券投资等信托产品的设计理念,拓宽了信托多渠道产品创新在绿色产业领域的市场应用空间。
三是碳市场发展将孵化绿色信托新市场。我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经建立,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正在推进建设中。目前碳金融创新主要集中于碳质押贷款领域,随着我国碳市场的不断完善,未来碳资产融资信托、碳资产投资信托以及碳资产服务信托均有进一步发展空间。
曾任亚投行战略和投资主任、英联邦投资公司副投资主任、世界银行以及瑞银投行部分析员的林兴义告诉《商学院》记者,谈及气候变化事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金融未来的体量可能到达千亿级甚至万亿级规模,投资周期也会长达数十年时间,绿色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体量大、投资周期长的特点。市场发展起初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是想要生态能够有机运转,则需要运用信托、基金、公募等各种金融工具发挥作用。
绿色信托是信托公司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通过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慈善信托等方式提供的信托产品及受托服务。
在林兴义看来,从信托企业的战略方向而言,在目前的政策风口上,上述绿色信托业务都是信托企业发展的方向,但也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强项来发展相关绿色业务。比如,位于苏州、浙江一带地区更适合做绿色产业基金,位于上海、深圳、香港等地区则更适合做绿色债券投资和绿色资产证券化项目,如前几年深圳楼顶太阳能光伏资产证券化业务。
就绿色业务的体量、合规性和结构而言,林兴义认为,绿色信托贷款、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三种类型业务存在着较大的发展机遇。
他解释道,真正支撑国家所有产业发展的金融工具是以债券为主,而且债券、信贷和资产证券化的体量比较大,大多是有形资产且业务比较成熟,投机成分较低,可以通过更有效、更规模化的方式进行投资。而且,债券、信贷和资产证券化业务与股权、基金不同的是有借贷Covenants(条款),其中很多详细的条款可以起到约束和监督作用。而绿色股权投资,更多的是一个投资概念和方法论,投资一些绿色相关的股权,比如:建设一条只允许氢气卡车通行的公路,但是卡车运输的却是煤炭资源,这又该如何判定是否是绿色项目?那么,绿色股权投资和绿色产业基金就可能面临洗绿的风险,在绿色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中的洗绿则比较困难,因为此类项目的资产是否是电动车、光伏等绿色产业是黑白分明的。
直击绿色信托转型痛点
林兴义认为,信托行业在绿色信托转型过程中面临最大的痛点是中国现在的金融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过去几十年,中国处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时候,好的项目投资回报也比较高。但是中国经济变得更成熟,当进入绿色行业中,好的项目投资回报会变低,这一方面因为项目本身的风险下降了;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竞争者都在抢占绿色项目,假设项目退出的价格一样,竞争者多,进场的价格就会变高,因此回报率会降低。这并非绿色项目本身的收益降低了,而是竞争导致的市场化结果。
林兴义将包含绿色信托的绿色金融比作金融领域的“高材生”,信托企业在绿色信托转型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把自身的金融业务和技术做到成熟,金融从业人员需要足够的经验积累,没有捷径可走,不能借着绿色的名义去盲目投资。
王遥表示,绿色信托转型主要面临着资金需求错配和激励配套不完善的痛点。
在资金需求方面,一是资金成本不匹配。目前信托资金成本普遍较高,但多数绿色项目政策性较强,一般由大型国企、央企集团与银行合作实施,并使用相对较低成本的资金,信托公司在开展此类业务时也面临严峻的市场竞争。
二是资金期限不匹配。信托产品期限通常不超过3年,较难完全覆盖能源类项目全周期的资金需求,虽然绿色股权投资模式期限灵活,但也可能存在投资者短期内无法顺利退出的问题,长期限资金的缺乏制约信托绿色转型。在激励配套方面,信托企业由于缺乏明确的奖励举措和透明的业务机制,导致信托绿色转型短、中、长期目标模糊,信托企业绿色业务规模较小,增速较缓,发展动力不足。
为缓解绿色信托转型的痛点,信托企业既应提高资金与需求的匹配能力,也应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在提升资金匹配能力方面,一是吸引长期限资金投资,如保险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的投资一般比较稳健,久期(持续期)相对较长,与绿色信托业务需求匹配。
二是培育和孵化投资者的长期化投资理念,与具有长期绿色投资需求的客户建立深度合作,具体目标客户可能包括具有绿色低碳投资目标的国企、ESG策略机构,以及认同ESG投资理念的高净值、超高净值自然人客户等。在完善考核激励方面,信托企业应在资源分配、年度评优、专项奖励等方面进行一定的“绿色”倾斜。短期以每年新发行规模为考核基数,按一定年化比例进行业绩提成。
三是中长期以规模结合利润作为激励机制的核心指标,优化绿色信托业务机制,通过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识别、计量、报告、评估绿色业务的发展绩效与增量水平。
建信信托表示,为了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在考核和资源配置方面,对业务部门KPI考核中设置了“社会责任-绿色金融”指标作为加减分项,以鼓励业务部门大力发展绿色金融业务。
与传统信托业务相比,许多绿色产业类项目经济效益方面存在诸如公益性较强、建设周期长、运营成本高、投资回报偏低等缺陷。在缺乏相应激励机制前提下,制约了绿色信托的发展。
对此,兴业信托认为,绿色产业的特征决定了绿色信托业务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市场,还需要监管层面给予绿色信托业务一定的政策支持,例如:降低绿色信托业务风险资本占用和信保基金缴纳比例;对于绿色信托项目免缴增值税或者适度降低增值税率等。
值得注意的是,信托行业在支持传统能源企业脱碳和绿色化改造过程中可能会面临金融风险与“洗绿”风险,信托企业如何形成对目标客户的精准信用画像,降低绿色项目的信用风险,提升风险应对能力?
建信信托认为,绿色金融业务同样是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建立“同心圆风险监控体系”,对重点区域、行业、项目实施风险监控和跟踪管理;建立预警诊断机制,对预警信息进行集中诊断,提升风险预警应对能力等。
上海信托把交易对手在ESG责任践行和信息披露上的风险也纳入风险衡量,充分考虑交易对手不符合ESG标准的业务模式和管理方式,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固废处理、能源限额、职业健康和安全等问题,都会使得金融机构面临收入损失、社会声誉受损甚至陷入诉讼等风险,所以要建立起与ESG风险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点赞 30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