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云从科技,“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成色几何?

原创 作者:沈思涵 石丹 / 发布时间:2022-07-04/ 浏览次数:0

 
经过漫长的等待,围绕“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多年的争夺终见分晓。
 
5月27日,云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688327.SH,下称“云从科技”)正式登陆科创板上市,根据公告显示,云从科技此次发行价格为15.37元/股。而在上市首日,其股价大涨39.24%,报收21.4元/股,总市值达158.5亿元。
 
作为“AI四小龙”(旷视科技、商汤科技、云从科技、依图科技)中成立时间最晚的企业,云从科技后来居上,最终抢先实现在科创板上市的目标,这一结果出乎外界的预料。从2020年12月递交IPO申请,到2021年7月成功过会,再到2022年5月正式登陆科创板,云从科技长达16个月的上市历程,可谓是吊足了市场的胃口。
 
不过,IPO上市只是一个开始,在科创板硬科技企业云集的大环境下,云从科技接下来能否带给外界更多的创新和惊喜值得关注。


 
深受认可


 
云从科技身上最引人关注的标签除了外界熟知的“AI四小龙”之外,还有一个便是其创始团队的背景。
 
时间回到2011年,长期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80后博士周曦主动放弃留美工作的机会,打算回国研究AI技术。回国之后,周曦选择进入中国科学院工作,并创立了中科院首支AI团队。
 
随着人工智能创业热潮涌起,2015年,周曦决定带领团队投身创业大潮并成立云从科技。而这家初创公司的团队成员均来自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因此,云从科技自成立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被外界赞誉。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云从科技旗下的重庆中科云从科技有限公司曾被授牌为重庆市“隐形冠军”企业,由此受到相关部门的认可。据招股书介绍,公司受邀参与了人工智能国家标准及公安部行业标准等30项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工作,同时承担国家发改委“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高准确度人脸识别系统产业化及应用项目”等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任务。
 
此外,在云从科技的融资历程中,其投资方全部都是内资机构,并且频频出现地方政府基金与国有资本的身影。比如,云从科技在2020年5月的C轮融资当中,除了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上海国企改革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广州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基金外,还包括工商银行、海尔资本等产业战略投资者。雄厚的资方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云从科技的业务拓展速度。招股书显示,目前,云从科技已经在广州、重庆等地拿下多个政府级项目,其主要客户包括中、农、建、交等大型国有银行,东方航空、白云机场等重要机场及民航企业,并且与公安部合作建设5个部级平台,业务系统累计在30个省级行政区公安政法部门部署上线。
 
根据招股书显示,云从科技的主营业务是向企业和政府出售“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和“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其中,“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是云从科技的核心收入来源,2021年该板块营收为9.34亿元,占总营收比重的87.3%。
 
从云从科技的业务方向看,其AI技术主要是面向To B和To G领域进行应用。相比To C的应用领域,金融、安防等领域对于数据安全的要求更加严密、深入。从某种程度上说,云从科技能在这些领域获得金融机构和政府机构的认可,也体现出其在技术上有着过硬的实力。
 
在TMT产业时评人张书乐看来,云从科技是“AI四小龙”当中成立时间最晚,能够最早通过科创板上市,也与其背景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更多的是其技术过硬、商业前景较好等因素决定的。另外,云从科技主打To B和To G的技术应用,而AI技术的真正应用恰好是在这两方面实现大规模商用,因此其未来的商业落地能力也将得到更多的看好。


 
聚焦核心


 
如果横向比较“AI四小龙”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研究方向不难发现,这四家AI企业对于自身的具体定位并不相同。
 
其中,旷视科技主要切入的是AIoT领域,并且在智能安防上有自身技术优势;依图科技转型“AI+算力”厂商,尤其在医学影像方面有独特造诣;商汤科技将重点放在搭建完整的AI基础设施,做底层技术的算法研发;云从科技则是将发展方向聚焦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CWOS),特别是在金融、安防领域展示自身实力。
 
2020年11月,云从科技首次推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这是一套可以运行在通用操作系统或云操作系统上的底层软件系统。据悉,该系统除了可以提供算力、算法和数据管理能力,还能够像桌面操作系统一样提供应用接口,拓展其使用场景。
 
之所以把重点放在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上,是因为在云从科技看来,未来能把人类知识与机器能力完美融合的该系统,很有可能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实现人机交互、人机融合与人机共创的重要基石。
 
值得一提的是,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曾提出过一套“AI三浪理论”,也就是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在“一浪”中,以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为代表的AI单点技术实现突破,催生了人工智能在特定场景的初步应用;而在“二浪”中,AI经历了对单点技术的聚焦关注,客户转向寻求获取人工智能综合解决方案以实现对全业务链条的AI赋能,形成行业价值闭环;进入“三浪”后,AI将尝试以人类与机器智能交互嵌入所有业务流程,联通线上线下数据,进行智能流量的再分配,大幅优化人类与智能的协同体验。
 
周曦认为,现阶段AI行业已进入第一浪末期并开启技术第二浪的时代。在这个阶段,能提供全链技术并对行业有深入了解的公司,其价值将会得到进一步凸显。
 
为此,云从科技通过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兼容传统操作系统与AI操作系统,分别与硬件、软件解耦,试图占据第二浪发展的技术先机。通过这一部署,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在产业发展初期,就已经呈现出市场需求大幅增长的势头。
 
根据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20年,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完成的项目数量从145个增加至422个;单个合同收入金额超过100万元的项目也由3个增加至46个。随着需求的增长,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营收也在逐年提升,分别为0.18亿元、0.31亿元、1.83亿元和2.37亿元。
 
此外,由于该细分领域技术和生态壁垒较高,行业议价能力较强,2017年至2020年期间,人机协同操作系统业务毛利率分别为81.35%、75.55%、89.30%和75.86%,始终高于主营业务毛利率。
 
在2021年,该业务实现营收1.36亿元,对应的毛利率达73.99%。随着业绩稳定,如今,云从科技的人机协同操作系统已经从金融领域的最初应用,顺利开拓到交通出行、城市治理、智慧医疗等更多应用场景。
 
对此,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认为,“云从科技推出人机协同操作系统旨在建立自己的智能化生态,其逻辑和云从科技当年用IBIS(集成生物识别系统)占据银行智能化入口,强势建立金融行业‘护城河’一样。前期通过可扩展、可复制的大平台、小功能进入行业,再通过不断地迭代升级深入行业智能化场景,让所有想要进入高门槛市场的厂商成为自己的生态伙伴,完成智能化的生态闭环。”


 
重视研发


 
如果仅有名声在外,却没有过硬的研发实力,那么这样的企业也很难长久立足。云从科技能够成为“AI四小龙”之一,很大程度上在于其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实力的领先。
 
招股书提到,云从科技拥有自主可控且不断创新的人机协同核心技术,曾先后 9 次获得国内外智能感知领域桂冠,并于2018年获得了“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从智能感知到认知决策的核心技术闭环。
 
云从科技获得这些殊荣,也是其多年来对于研发不断投入的结果。2019~2021年,云从科技投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4.54亿元、5.78亿元和5.34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25%、76.59%和49.67%。
 
从数据上看,2021年云从科技的研发投入同比略有下降,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目前,人工智能赛道上依然处于激烈竞争的时期,研发的投入、人才的笼络、技术的创新对于AI企业维持核心竞争力依旧至关重要。
 
但是,由于云从科技在研发等成本费用上投入较高,也让其至今尚未实现盈利。根据招股书显示,2019~2021年,云从科技的总营收分别为8.07亿元、7.55亿元和10.76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40亿元、-8.13亿元和-6.32亿元,三年累计亏损20.85亿元。
 
不过,云从科技已经在招股书中对盈利做出了前瞻性分析,预计将在2025年实现盈亏平衡。
 
“到目前为止,AI企业很难找出一个非常有效的商业化落地成功范例,大家仍然是在摸索阶段。但是作为技术前景备受看好的行业,AI企业最主要的优势就在于它的产业战略受到重视,这也是AI企业普遍有高估值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无论是云从科技还是其他AI企业,暂时未能实现盈利不是首要考虑的,但技术的领先性、商业的落地效果需要在未来得到验证。”互联网分析师葛甲指出。
 
在商业化尚未完全落地的情况下,云从科技的研发费用或将继续水涨船高。而在“造血”能力不足,且需要大肆“烧钱”研发和扩张的情况下,融资就成为了云从科技发展的关键。
 
自2015年成立以来,云从科技共完成11轮融资,融资金额累计超过40亿元。其中,最后一轮融资定格在2020年5月份,其投资方包含中网投、上海国盛集团、南沙金控、长三角产业创新基金、工商银行、高捷资本等知名机构。
 
在张孝荣看来,“从技术发展来看,AI行业毕竟处于发展早期,大多企业都需要不断进行融资‘续血’,而行业技术和应用场景有限,商业化落地较难。同时若要在有限的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云从科技需要不断投入研发,尽可能地拓宽自身的商业‘护城河’。


 
如何跑赢


 
提起国内的人工智能行业竞争,“AI四小龙”是绕不开的主角。目前,“四小龙”中云从科技、商汤科技两家企业完成IPO,旷视科技进入等待注册结果的最后阶段,依图科技则已终止进程。此外,云天励飞、格灵深瞳、创新奇智等一批计算机视觉玩家也已上市。
 
但是,对于科技企业而言,上市只是开始。企业如何获得持续“造血”能力,并且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跑赢这场“马拉松”的关键,目前而言,路还很长。
 
不仅如此,刚刚上市的云从科技除了要抵御传统AI企业的冲击,还要警惕IT巨头这些“外来物种”的入局。目前,以微软、谷歌、阿里以及华为等为代表的头部IT巨头纷纷进军AI赛道,并且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
 
有市场声音指出,相比传统的AI企业,IT互联网巨头现金流充足,可以在AI领域大举投入,再结合强劲的数字化能力,IT巨头在AI领域所展示的优势将对专注于垂直赛道的“AI四小龙”形成降维打击。
 
一方面要与巨头抢占市场,另一方面又要加大技术投入,这对于云从科技来说挑战不小。眼下的云从科技仍是AI赛道上第一梯队的选手,但随着行业资本的降温和市场格局的变化,云从科技又将如何保持自身的技术优势不被对手超越?针对相关话题,《商学院》记者联系采访云从科技,截至发稿对方暂未回复。
 
“不仅是对云从科技,对于所有计算机视觉类人工智能公司来说,如何通过产品自身的价值势能,撬动足够多的系统集成商作为渠道,从而打穿客户的终极应用场景是关键所在。从整体来看,这些企业最终的市场表现如何,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价值确定性,更取决于其下游系统集成商制定全方位解决方案的落地能力。”九轩资本创始合伙人刘亿舟总结道。
 
从正式成立到完成上市,云从科技仅仅走过七年的时间,是众多AI头部企业当中积累时间较短的一家。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云从科技在上市资金和科研投入的加持作用下,未来有望增强自身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话语权。


 
云从科技的“小巨人”特质


 
1.进入人机协同操作系统这一细分领域,有较高的技术和生态壁垒,行业议价能力较强;
2.建立自己的智能化生态,通过不断地迭代升级深入行业智能化场景,让所有想要进入高门槛市场的厂商成为自己的生态伙伴,完成智能化的生态闭环;
3.拥有自主可控且不断创新的人机协同核心技术;
4.雄厚的资方背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云从科技的业务拓展速度。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