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见证“3·15”,谁让消费“不安心”

原创 作者:李婷 王倩 胡嘉琦 / 发布时间:2022-04-06/ 浏览次数:0


触目惊心!
 
2022年3月15日,一年一度的央视“3·15”晚会如期而至,先后曝光了直播带货、网络水军、免费WIFI、坑小学生的“抽奖”、“土坑酸菜”、廉价木薯、软件下载“捆绑”、骚扰电话以及超速电动自行车黑产等问题。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两年平均名义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消费是拉动GDP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消费趋势愈发明显,消费市场提质扩容速度显著加快。在日益活跃的消费市场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消费高质量发展潜力。但是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都是发生在消费者身边的事,让消费者消费不安,是影响消费信心最大的“绊脚石”。
  
见证一:谁让“土坑酸菜”上餐桌
 
央视“3·15”晚会曝光了湖南插旗菜业、雅园酱菜、坛坛俏食品、锦瑞食品等企业,从农户的“土坑”里收购大量酸菜,并销售给国内知名食品企业,其中统一、康师傅等行业巨头企业赫然在列。
  
原本号称“老坛工艺,足时发酵”的老坛酸菜因其质量存严重“双标”而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此,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双标”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违法成本太低。“与违法违规获得巨额市场暴利相比,被查处之后所面临的处罚只是九牛一毛,根本无法起到有效震慑作用。此外,老坛酸菜口味在方便面口味中可能要占两成以上,是方便面主要品类之一。问题酸菜的曝光或许会对这一品类方便面的短期销售造成较大的影响。”
  
国内方便食品巨头康师傅和统一被曝出分别和“3·15”晚会点名的酸菜供应商——湖南插旗菜业、锦瑞食品存在合作关系。
  
对此康师傅连发两次公开声明称,在被央视点名的酸菜供应商中,仅湖南插旗菜业有限公司是公司的酸菜供应商之一,目前“已经立即中止其供应商资格,取消一切合作,并启动对相关产品的下架回收,积极配合监管部门的调查和检测。”康师傅方面表示,对此深表歉意,并将持续加强供应商管理。
  
统一也连发两次声明表示,最近五年内湖南插旗公司已不再是公司酸菜包原料的供应商;目前已停止了湖南锦瑞公司的供应商资格。但统一的第二次声明却删除了锦瑞公司的相关事宜。此外,《商学院》记者通过查阅发现,在天猫、淘宝、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上,康师傅下架了所有老坛酸菜的相关产品,但统一的老坛酸菜相关食品依旧可以从电商平台上买到。
  
针对“3·15”晚会曝光的老坛酸菜质量问题,企业在供应商管控、采购标准环节和流程方面、以及食品类企业的未来发展等问题,记者发送采访函致康师傅集团和统一企业官方邮箱及相关联系人。截至发稿前,康师傅方面向记者表示,相关回应即为官方声明;统一企业方面则未收到回复。
  
不可否认,“3·15”晚会曝光了老坛酸菜部分代工厂和加盟商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但若聚焦到与这些供应商合作的具体企业上,背后暴露的无疑是企业对供应商管控和公司采购管理方面的漏洞。
  
在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看来,“对于康师傅、统一等成熟企业,同时也是行业领导者,出现这种问题,表明这些企业在供应商管控方面存在很大的漏洞和疏忽,其本身的管理体制也会因此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此外,面对老坛酸菜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消费者完全会质疑企业的其他产品是否也存在问题。对于企业和消费者,甚至是行业,不利影响都是巨大的。”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曝光的事件属于这些知名品牌的供应商。为了压缩运营成本,也体现了品牌企业放松了对全程品质的监管。结果说明在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收益空间不断压缩的经济周期下,部分企业可能会将自己的利益摆在产业利益之上,导致品牌对品质保障管理能力减弱,而这恰恰是供应链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虽然只涉及一个品类却可能造成企业全品牌的形象受损。同时,这种对消费者心理影响将是长期的。”
  
沈萌认为,品牌企业应吸取教训,食品产业链很长,要做到全程百分之百无问题意味着运营成本的无限提高,所以企业要在成本和品质率等多个因素之间寻求平衡。重要的是,企业要延伸对供应商的管理链条,从源头上保障原材料的品质,同时不断坚持高品质体验,才可能取得消费者的谅解,恢复对品牌的好感和信任。
  
朱丹蓬指出,尽管酸菜行业此次爆雷短期内会遭受较大打击,对这个品类是伤害,但整个供应链应该会被重构,从长治久安的角度来说,随着整改的推进,消费者对于这个品类会更加放心。未来,在政策端、产业端、消费端的共同努力下,预计市场会步入健康有序的良性发展。
 
见证二:直播套路深几许
 
2022年央视“3·15”晚会中,直播乱象成为首个被曝光的行业。女主播背后的男运营通过各种手段,前后台互相合作,将粉丝的钱骗入他们的口袋。
  
这种前台后台合作型的直播有剧本、有运营。在“翡翠直播的越境交易”中,主播和粉丝上演了一场“你我本无缘,卖货全靠我来演”的戏码。在这出戏码中,“出血砍价”“双簧式砍价”“原产地式砍价”,甚至“绑架式砍价”,等等,都存在伪造直播地址、发货商品与消费者所拍商品不一致等情况。
  
无论是给主播刷礼物,还是直播带货,这种剧本式运营的目的都是为了掏空粉丝们的“钱包”。
  
浙江晓德律师事务所主任陈文明告诉记者,女主播与男运营合伙欺骗粉丝的行为,在法律上应当认定为“民事欺诈行为”。
  
“按正常来讲,粉丝作为打赏人,其打赏的动作针对的应该是女主播本人,但是由于男运营的行为,性质发生了转变,因而对消费者来说实际上就是被欺诈,消费者成为被欺诈对象。”
  
在欺诈行为之下发生的打赏,消费者能否维权?“作为消费者来说,打赏实际上是在被他们合力欺诈下做出的。基于欺诈进行的打赏行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属于可撤销的行为。粉丝可以按照法律规定,申请法院对其所打赏金额进行撤销。”陈文明介绍。
  
那么这种行为是否涉及犯罪?陈文明强调,如果这种欺诈行为较为恶劣,有可能认定为刑法意义上的诈骗,涉嫌构成诈骗罪。在陈文明看来,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之间存在一定界限。
  
直播运营乱象成为央视第一个曝光的对象,“我一点都不意外,”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认为,“网络直播在为大众带来乐趣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消费纠纷。在内容类直播方面,涉及的问题可能包括内容不合规,涉嫌诱导打赏、诱导消费等。在直播电商领域,‘所见非所得’的消费欺诈,或者虚假宣传、商品质量和售后问题等乱象频出。”
  
无论是美女主播背后的男运营,还是表演式直播,都属于剧本式运营。一位直播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直播带货分为直接的购物直播与内容式的带货直播。其区别在于,用户去购物直播间有明确的购物意向,所以大部分直播比较‘平’,只注重具体介绍产品。而内容直播则注重娱乐属性,用户在刷视频过程中看到比较有趣的直播间才产生购物冲动,所以多数情况下需要主播去营造氛围刺激消费者,引导本来没有购物需求的用户基于这种氛围而产生消费。所谓的兴趣电商,大概是基于这样的情况发生的。”
  
对于这种乱象,该业内人士称,内容刺激式直播带货以前很盛行,但是现在消费者越来越趋向于信任类似郝邵文直播间这种温和的直播模式,大部分直播品类都是标品。其实价格竞争很激烈,像非标品玉石、茶叶这些还是需要消费者去甄别。
  
崔丽丽认为,“自2019年开始到现在近三年的时间,直播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促进消费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整个行业的‘井喷式’发展,使得行业鱼龙混杂,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虚构内容的直播长期持续会给整个行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产生的消费纠纷使社会公众对直播失去信任,对平台监管产生质疑,继而影响平台信任,对产业的正常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二是消费纠纷数量的上升会增加属地市场监管机构的行政成本,浪费人力物力。
  
“叫停这种直播,从短期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直播活动的活跃度,但是从长期来看,绝对是肃清行业发展的‘老鼠屎’,还给直播行业一个更透明、清朗的发展环境,助力行业真正走上规范化、高质量的发展道路。”崔丽丽如是说。

见证三:起底电动自行车“灰产”链条
 
在城市道路上,总能看到疾驰的电动自行车,有送外卖的小哥,也有送孩子的家长,还有往返家庭和公司的上班族,仿佛岁月静好的一幕幕。
  
但电动自行车品牌小牛、新日、绿源、哈啰、欧派、台铃、小刀、绿能等多家电动自行车经销商与生产厂商企业存在生产、销售不合规等问题。
  
对于电动自行车的超速问题,一名购买小牛电动自行车的消费者向记者证实,“国家规定的电动自行车时速是25公里,但是自己购买的小牛电动车在购买时工作人员就帮忙解锁了,解锁后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30公里至40公里。”
  
对于电动自行车超速的问题,记者分别向小牛、新日、绿源、哈啰、欧派、台铃、小刀、绿能等多家电动自行车企业发出采访提纲。
  
绿源方面向记者表示,“绿源出厂的电动车都是合规的,严禁经销商进行调试,只不过有个别经销商有‘灰色’产业链,我们查到江苏某二级分销商有解锁器,在核实中发现有分销商在淘宝上自行购买解码器的情况。”哈啰、绿能表示不接受采访,其他企业暂无回复。
  
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的监管,通过技术手段强化对电动自行车的监控,从源头深查电动自行车违规企业的制造商、经销商,对电动自行车调速的企业发出警示。汽车行业知名评论员钟师认为,此前针对电动自行车制定的法规更多的是强调伤害到行人应该承受惩罚,建议行业规则要从生产和经销环节全部配套。
  
“这一次曝光出来的是整个行业都存在解码限速的问题。”招银国际研究部经理白毅阳对记者说,“应该通过技术和监管两方面去规范,比如加装OTA数据器、加强执法力度等方式来解决。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比如外卖、同城快递等行业中,企业通过不合理的算法强行压缩配送时间,进而衍生出超速违法的行为,危害相关人员及交通安全。这一部分需要多个监管部门共同来解决。”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