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临阵“换帅”,中芯国际管理现隐忧

原创 作者:沈思涵 石丹 / 发布时间:2021-10-06/ 浏览次数:0

 
临阵“换帅”的中芯国际,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
 
2021年9月3日晚,中芯国际(688981.SH)发布公告称,因个人身体原因,周子学辞去中芯国际董事长及董事会提名委员会主席职务,但仍继续担任中芯国际执行董事。与此同时,中芯国际也公布了最新任命人选: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兼公司秘书高永岗获委任为代理董事长,并履行董事长职责。
 
作为国内芯片代工领域的领头羊,中芯国际近年来话题不断,已有包括蒋尚义、梁孟松及吴金刚在内的多名高管或核心技术人员传出离职,而每一次人事变动都引起市场的关注。
 
伴随着周子学的卸任,中芯国际将面临怎样的变化和挑战?在新任董事长高永岗的带领下,中芯国际又能否踏上新的台阶?


 
掌门更迭,变数丛生


 
公开资料显示,周子学于2015年3月6日获委任,成为中芯国际的董事长、执行董事,时年58岁,至今已经履职6年半。在其任内,中芯国际发生了不少大事,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带领中芯国际于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仅用时46天火速完成上市,成为科创板半导体第一股。
 
而在周子学的任期内,中芯国际的业绩也实现了稳步发展。2015年至2020年期间,中芯国际的营收从147亿元增长至275亿元,净利润则从16亿元增长至43亿元。2021年上半年,受益于半导体行业高度景气,中芯国际实现净利52.41亿元,同比增长了278%,净利规模超过2020年全年。
 
不过,在周子学任职的后半程,由于国际环境及产业形势出现变化,这也对中芯国际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020年10月,中芯国际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虽然美方没有明确对中芯国际进口半导体设备做了哪些限制,但对中芯国际的先进制程研发和量产进程造成不少阻碍。在此背景下,中芯国际2021年研发费用也有一定幅度下降。其中在今年二季度,中芯国际的研发开支为1.43亿美元,环比下降8.5%,同比下降9.5%。
 
对于周子学的卸任,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认为,“从年纪来看,周子学也已经到了临近退休的阶段。在其任内,中芯国际已经完成了在科创板上市这样阶段性的任务,但在之后要想把中芯国际继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考虑到周子学的年龄情况和身体状况,恐怕也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去完成。因此,周子学在这个时候卸下重任也是一个能够理解的选择。”
 
如今随着周子学的卸任,中芯国际也宣布由公司执行董事、首席财务官兼公司秘书高永岗获委任为代理董事长,并履行董事长职责。针对周子学卸任和高永岗接棒董事长等话题,《商学院》记者向中芯国际方面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履历显示,高永岗于2009年出任中芯国际非执行董事,2013年6月获委任为公司战略规划执行副总裁,并调任为执行董事,8个月后出任首席财务官,2020年11月获委任为公司秘书。此外,高永岗还兼任长电科技董事、奕瑞科技独立董事。
 
高永岗无疑也是中芯国际内部的一员“老将”。而接下来外界也在观望,现年56岁的高永岗将如何掌舵好中芯国际这艘芯片代工“巨轮”。


 
人才流失,高层变动


 
就在周子学卸任的两个月前,2021年7月,中芯国际的核心技术人员吴金刚也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相关职务并办理完离职手续。离职后,吴金刚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虽然中芯国际表示吴金刚的离职未对公司整体研发实力产生重大不利影响,但中芯国际面临人才流失是一个现实的挑战。
 
根据2021年半年报,截至2021年6月底,中芯国际共有1785名研发人员,相比2020年同期减少634人,技术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1.2%。而中芯国际也在财报中坦言,公司研发人员的数量近年确实呈现下滑趋势,2019年底,公司尚有2530名技术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总数的16.0%。
 
记者梳理数据发现,2018-2020年中芯国际员工流失率分别为22%、17.5%、17%,而作为竞争对手的台积电这一数字常年在5%以下。换句话说,中芯国际人员流失率大约是台积电的3倍到5倍。
 
有市场声音猜测认为,中芯国际研发人才的流失,可能与其薪资待遇普遍较低有着直接关系。
 
 以中芯国际公布的财报数据为例,在薪资方面,截至2021年6月30日,中芯国际研发人员数量达1785人,去年同期达2419人;研发人员薪酬合计2.3亿元,去年同期为3.26亿元;研发人员平均薪酬12.9万元,不及去年同期的13.5万元。
 
对于人才流失的原因,中芯国际并未回复《商学院》记者的采访。但在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看来,“薪酬偏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的因素,此外也有竞争对手挖人的原因,但中芯国际历来在公司内部管控问题频出,从高层到基层均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其缺乏统一的团队文化长期建设,无法有效地稳定团队,才是中芯国际人才流失严重的关键。”
 
除了人才流失,中芯国际的高层变动也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2020年12月15日,中芯国际宣称老将蒋尚义再度回归,出任公司副董事长,此后技术大牛、联席CEO梁孟松在董事会上直接提出了辞职。
 
对于辞职的原因,梁孟松本人在辞职报告中提到,是由于周子学邀请蒋尚义重回中芯国际担任副董事长一事没有提前与其沟通,使其认为不被尊重,认为公司已不再需要他,故而提出辞职。
 
事实上,梁孟松对蒋尚义并不陌生,两人曾在台积电有过一段共事经历,当时蒋尚义多年担任台积电研发副总裁,而梁孟松则在其手下担任资深研发处长。
 
尽管中芯国际最终通过赠房、提薪等方式成功挽留住梁孟松,但在消息公开的前后两天,公司A股股价下跌约10%,也引起了较大的舆论风波。
 
 事实上,翻开中芯国际的高层“变动史”。早在2011年,原CEO王宁国与原CTO杨士宁二人之间的矛盾就曾公开化,最终结果却是王杨一同“出局”。
 
在沈萌看来,不论是人才流失还是高层变动,均说明中芯国际内部的利益问题错综复杂。“中芯国际自创办以来,其就存在国资、台资以及民资至少三个不同的利益阵营,从创始人张汝京开始,就需要将不少精力花费在平衡内部股东力量上面,这也就导致中芯国际时常会暴露出人才结构不稳的状况。”


 
扩产28nm,迫于无奈


 
跟周子学卸任董事长一职同时发布的另一则重磅公告,是中芯国际的新一轮巨额扩产计划。
 
中芯国际表示,公司有意规划建设一座月产能为10万片的12英寸芯片代工生产线,耗资约88.7亿美元(约合572.43亿元),聚焦于提供28nm及以上技术节点。
 
这已经是中芯国际最近一年多时间内第三次宣布投资28nm生产线,前面两次分别在2020年7月和2021年3月。而在公告发出后,中芯国际的此番举措也再次引起业内的讨论,中芯国际执着于扩产28nm制程,是否也会面临产能过剩的风险?
 
毕竟不只是中芯国际,目前在28nm这一节点上,众多芯片代工厂也在纷纷扩产扩建。例如,台积电在南京工厂的28nm已经加码扩建到月产10万片,而台湾联电在厦门的28nm产线也要马上扩充到月产3万到4万片。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台积电宣布在南京扩产28nm之前,台积电现任董事长刘德音还曾表态称,“全球28nm芯片已经接近于饱和,之所以出现短缺的情况是因为部分企业重复下单,代工厂根本没有必要扩产28nm芯片。”然而刘德音话音刚落,台积电转头就继续加码28nm工艺生产线。
 
但是话说回来,台积电与中芯国际扩产28nm的背后意图并不相同。作为全球芯片代工的龙头,台积电光是7nm和5nm芯片的生产制造就创造出了49%的营收,其选择在南京扩产28nm,便可以利用国内的政策优势,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创造更大收益,同时也对中芯国际等其他对手形成“降维打击”。
 
有消息称,台积电内部对于南京厂的规划,未来扩产计划不单是28nm项目,后续还会有二期12寸厂项目再持续扩产,这部分会是以16/12nm制程产能为主。
 
反观中芯国际,其自从2020年底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之后,使得公司几乎无法从美国公司采购最新设备。这不仅减缓了中芯国际使用其基于FinFET的14nm制造工艺及其后续工艺的生产速度,而且还阻碍了其开发10nm及以下技术的能力,这也是中芯国际一再扩产28nm背后的无奈。
 
张孝荣指出,“从好的方面看,中芯国际扩产28nm也有利于加速市场产能供给。但是由于美国有意的技术封锁,中芯国际与台积电之间的技术差距已经越来越大,这种封锁一天得不到解除,其引入先进光刻机的问题就不能解决,差距也就很难缩小。中芯国际要想突破这层瓶颈,只能通过国产替代的方式,但这个过程无疑十分艰难而漫长。”


 
业绩新高,仍需努力


 
在实现芯片制造国产化的道路上,中芯国际已经足够努力,可惜还远远不够。
 
8月27日,中芯国际发布2021年上半年财务报告。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营收达160.9亿元,同比增长22.3%;净利润为52.41亿元,同比增长278.1%。单纯从数据看,中芯国际的业绩已经超出预期,但细看之下,中芯国际猛增的利润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水分。 
 
在今年第二季度,中芯国际的净利润为42亿元人民币(约6.87亿美元),但这其中有2.31亿美元是出售中芯长电的盈利、1亿美元是投资收益,还有8130万美元是来自政府的补贴。
 
而论及技术实力,中芯国际的制程工艺水准,平均落后于头部企业两代到三代的水平,在全球芯片制造领域只能算作是第三梯队。
 
对于已经实现量产的14nm芯片,中芯国际并没有对外公布其具体收入占比状况。从之前公布的数据看,中芯国际的主要收入都集中在55/65nm(占收入的32.8%)、0.15/0.35微米(占收入的30.3%)两个方面,至于先进工艺14/28nm方面,仅占中芯国际收入的6.9%。
 
作为对比,台积电在2021财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5nm制程占其当季营收的14%,7nm制程占35%,先进制程(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的营收已经高达49%。很显然,中芯国际与头部对手的代际差异尤为明显。
 
沈萌对此谈道,“如果只是看经营管理和生产体制,中芯国际并没落后台积电很多,但问题在于制程技术方面,台积电利用先进的工艺积累和设备采购形成了中芯国际的代差优势,所以短时间内中芯国际很难赶上台积电这种头部玩家。”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芯国际的营收、技术实力以及市占率均与台积电相差甚远,但中芯国际却是全球十大晶圆代工企业当中增速最快的一家。
 
集邦咨询最新公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全球晶圆代工市场排名显示,中芯国际营收以13.4亿美元排名第五,环比大涨21.8%。如能继续保持这个增速,中芯国际也有望逐渐缩小差距。 
 
“中芯国际不是一家单纯的企业,其不仅肩负着国人的期待,更是我们整个国家芯片产业的希望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芯国际是国家级战略企业,当前正是发展国产芯片的重要战略期,芯片市场需求旺盛,即便有内部矛盾和外部冲击,但中芯国际的前景仍被长期看好。”张孝荣总结说道。
 
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芯国际仍需面对诸多对手的冲击和阻碍。在极度“烧钱”的芯片行业,年轻的中芯国际也需要更多的时间走向成熟,留给中芯国际多一点时间和耐心,同样也是留给芯片国产化多一分希望。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