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蓝光发展债务危机真相

原创 作者:胡嘉琦 朱耘 / 发布时间:2021-08-03/ 浏览次数:0

 
债务重组计划下,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600466.SH,以下简称蓝光发展)选择延缓实施2020年度利润分配。与此同时,债务违约、评级下调、股份冻结纷至沓来,导致蓝光发展深陷困境。
 
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截至2021年7月12日,蓝光发展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合计45.44亿元,货币资金余额为110.16亿元,其中可自由动用资金仅为2.07亿元。
 
据此前媒体报道,蓝光发展正在寻找“白衣骑士”相救,目前万科与蓝光发展仍在洽谈入股事宜。
 
除了从外部积极寻求战投,蓝光发展实际控制人杨铿还在股权层面做出切割,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将其持有的全部股份转予蓝光集团,并改选其子杨武正作为蓝光发展的董事长兼总裁。
 
对此,北京炜衡(上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鞠秦仪律师认为,杨铿通过儿子成为董事长保住了决策权或者话语权,实现从股东到债权人的转变,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不会因公司股价变动而受影响。
 
曾经,蓝光发展是“川系地产一哥”,用三年的时间实现了从百亿级到千亿级的跨越,而这背后则是不断加杠杆的结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天风证券认为,蓝光发展的债务结构存在较多问题:一方面是表内存量规模较大,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占比高,期限整体偏短;另一方面,还存在永续债较多、少数股东权益占比高等问题,表外负债规模也不小。
 
蓝光发展后续将如何自救,债务重组的进展是怎样的?对此,《商学院》记者向蓝光发展发去采访函,截至发稿日期,未收到回复。


 
债务重组


 
2021年7月15日,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蓝光发展将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85元(含税),不进行送股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上述拟分配的现金红利总额预计为2.56亿元,加上当年已实施的股份回购金额0.75亿元,合计占本年度合并报表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10%。
 
截至目前,公司未能筹集到2020年度利润分配所需的资金,预计无法在2021年7月20日前完成利润分配事宜。结合公司目前的现金状况,为了保障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和最终实现全体股东的长远利益,经公司董事会审慎考虑,拟延缓实施2020年度利润分配方案。
 
蓝光发展还在公告中透露,目前由于阶段性流动性紧张引发的债务风险,公司将把上述分红事宜纳入公司后续债务重组整体方案中进行考虑。
 
蓝光发展的债务重组可以说是债务危机背景下的无奈之举。
 
7月13日,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截至2021年7月12日,蓝光发展累计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本息合计45.44亿元。与此同时,境内多家评级机构大幅下调蓝光发展的信用等级。
 
其中,标普(评级机构)将四川蓝光发展的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由“CCC-”降至“D”,并将该公司高级无抵押票据的长期发行评级由“CC”降至“D”。
 
从2021年5月起,大公、中诚信国际、标普、东方金诚等评级机构持续下调蓝光发展的评级。
 
面对评级机构的下调,多名专家认为,这将对蓝光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中原地产研究员卢文曦认为,评级机构的评级直接影响了蓝光发展的融资,其杀伤力是非常大的。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评级机构下调评级意味着蓝光发展债权融资会变得极其困难,而资本市场中其他融资工具运用的难度也急剧上升,蓝光发展或许只能靠出售资产、卖项目、引进战投或者重组来寻求未来,被申请清算的可能性也会大大提升。
 
此前,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截至2021年7月8日,蓝光发展及下属子公司到期未能偿还的债务涉及本息金额为24.84亿元,其中21.31亿元已经被债权人申请法院执行。公司表示,上述债务逾期涉及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债务形式,未涉及债券、债务融资工具等产品。目前,公司正在与上述涉及的金融机构积极协调解决方案。
 
蓝光发展公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110.16亿元,其中可自由动用资金仅为2.07亿元,有专有用途的项目预售监管资金64.27亿元(优先用于项目建设及经营支出),合作项目资金34.64亿元(公司无法单方面使用),项目开发履约保证金、按揭保证金、银行冻结资金等其他受限资金9.18亿元,上述资金公司无法自由调用偿付金融机构的负债。
 
柏文喜认为,蓝光发展出现债务违约的根本原因是流动性出了问题,主要是由于之前公司为冲规模而过度使用了财务杠杆导致资金链紧绷,在行业调控加剧和债权融资受限且销售不畅时发生了资金链断裂所致。
 
除了债务违约外,蓝光发展股份还遭遇冻结。近日,蓝光发展披露了关于控股股东股份冻结的公告,冻结申请人为长江证券(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中航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截至目前,蓝光集团所持蓝光发展5.29亿股已被冻结,占公司总股本的17.45%。
 
柏文喜分析称,出现这种情况同样是由之前的控股股东以蓝光发展的股票质押融资到期未能归还所引发,同样会对公司的信用造成不良影响,使得依靠借新还旧维持公司流动性的局面被打破,导致现金流出现问题。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分析了蓝光发展当下的处境,目前蓝光发展融资受限,自身资金紧张,短时间内无法偿还债务,同时,蓝光发展资本结构逐渐弱化,盈利状况不佳。随着股份被冻结,蓝光发展企业内部资金流动性进一步减弱,债务压力增加,蓝光发展的信用或将因为债务违约而被再度降低。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上述负责人认为,随着各大评级机构对蓝光发展降低评级,短期内蓝光发展融资难度进一步升级,偿债压力大,且只能通过自有资金进行偿债,这或将导致蓝光发展降低利润率快速回笼现金,一定程度上也将造成蓝光发展经营难度进一步加大。


 
急速扩张


 
蓝光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光控股集团)成立于1990年,下辖390余家控股、参股企业。产业布局覆盖地产、数字建造、互联网科技、饮品等业务板块。
 
2012年,蓝光发展销售额“破百亿”,其董事长杨铿则公开表示将投出150亿元用于房地产投资。
 
2015年是一个新的节点。蓝光控股集团旗下蓝光发展借壳迪康药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完成重组上市,自此不断加杠杆、扩规模,开启急速扩张,大步伐走向全国。
 
2015年上市后,蓝光发展“攻城略地”,新增土储数量爆发式增加,销售额也从2015年的百亿级发展到2019年的千亿级。根据Wind数据显示,蓝光发展到2019年的土地投资金额达到了654亿元的历史高峰。
 
除了在拿地总额上实现了历史高峰,蓝光发展在急速扩张的路上还多次高溢价拿地,2015年,蓝光发展以近20亿元拿下合肥市高新区230亩的地块,楼面地价5540元/平方米,溢价率124%;2016年,蓝光发展以9.97亿元在青岛拿地,溢价率高达204%;2020年4月,蓝光地产历经196轮激战,以溢价率123%拿下河南南阳一幅地块;随后的5月和6月,又分别以151%、149%的溢价率继续在河南补充土储。
 
此外,2019年9月20日,蓝光发展意图借助上海的金融、信息和人才资源将总部入驻上海,形成“上海+成都”双总部发展格局。
 
对于蓝光发展的急速扩张,财经评论员严跃进认为,蓝光发展被誉为“黑马”类型企业,负债攀升和其战略扩张有关,一方面不断并购项目,进行招拍挂规模扩张,另一方面需要大量资金,销售回款乏力,融资困难。作为一家区域房企,蓝光发展正在逐步开始自己的全国化布局之路,在逆周期进行扩张时期面临不小考验,需要更加谨慎。
 
在高溢价拿地、全国化扩张的背景下,蓝光发展的债务危机持续发酵,表内外债务压力都逐渐显现。
 

 
谁来救助


 
综合蓝光发展的财务表现、公司的资产价值等多方因素,多家机构评估蓝光发展实际债务水平远高于公开数据。
 
自2020年“三条红线”实施后,多家房企均由红转绿。截至2021年3月底,蓝光发展剔除预收款的负债率为0.74、净负债率为1.28、现金短债比为0.63,相较于2020年末,蓝光发展剔除预收款的负债率为0.74、净负债率为1.17、现金短债比为0.70。蓝光发展负债持续加重,现金短债比也出现了下滑。
 
据公开数据显示,蓝光发展每年回购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支付波动较大, 2016至2020年支出的现金流分别为12.95亿元、21亿元、5.1亿元和9.98亿元、45.46亿元。
 
另据蓝光发展公开资料及中金公司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3月,蓝光发展少数股东权益金额分别为113亿元、199亿元、279亿元和290亿元,占净资产比例分别达到42%、51%、60%和62%,与此同时,公司少数股东损益分别仅为2.72亿元、7亿元、3.74亿元和0.21亿元,少数股东损益占比分别为11%、17%、10%和4%,2018年至2020年滞后一期的少数股东回报率分别为6%、6%和2%,公司少数股权占比较高而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回报率相对较低,而且少数股东回报率长期较低而非部分时段较低。
 
此外,据公开资料及中金公司数据统计,2019年至2020年,公司收购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支付的款项分别为10亿元和45亿元,通过对蓝光发展近两年收购子公司少数股权的交易明细进行筛查发现,蓝光发展2019年共10笔收购中,可查询到的被公司收购股权的少数股东方为金融类公司的有7笔,占比70%;2020年亦如此,10笔收购中7笔收购的少数股东为金融类公司。
 
透镜研究机构创始人况玉清认为,上述数据显示,蓝光发展明股实债嫌疑非常高,少数股东的权益和收益的对比不正常,少数股东获取收益的方式应该也不是通过股权投资的方式实现的。另外,蓝光发展少数股东偏金融资本的比较多,而非房地产开发的产业资本。
 
对于蓝光发展的明股实债情况,多家券商机构均表示,对蓝光发展真实负债水平表示担忧。中金公司认为,从资产负债情况来看,蓝光发展自身实际债务负担水平可能高于财务报表表面体现的债务水平,同时公司资产价值本身难以覆盖大量的债务,且资产质量不高,中长期偿债能力偏弱。在陷入债务危机后,公司虽多次出售资产自救,但处置过程受资产质量、处置周期需要、各方利益诉求不一致、核心控股平台公司股权被冻结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仍难以应对集中到期的压力,后续的资产处置和债务偿还过程仍需进一步关注。
 
在纷至沓来的债务面前,蓝光发展“白衣骑士”何时将至?后续的债务重组及资产处置状况又将如何?对此,《商学院》记者将持续关注。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