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奈雪的茶抢跑上市 能否破亏损迷局?

原创 作者:梁伟 石丹 / 发布时间:2021-03-05/ 浏览次数:0

大年三十夜晚,新式茶饮品牌“奈雪的茶”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正式启动 IPO 进程。摩根大通、招银国际、华泰国际为其联席保荐人。 
 
至此,奈雪的茶 IPO 终于尘埃落定。“新式茶饮第一股”或将诞生。 
 
天眼查显示,2021 年 1 月 4 日,奈 雪的茶完成超 1 亿美元的 C 轮融资,投资方为PAG太盟投资集团。此轮融资之后,奈雪的茶估值约为 20 亿美元。 
 
近几年,奈雪的茶一直在扩张门店, 扩大营业规模,但尚未实现盈利。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对于奈雪的茶来说,上市或是喜忧参半的。目前,奈雪的茶仍在亏损,IPO 上市有利于补充资本。从另一方面看,奈雪的茶的业绩、利润、单店管理,以及整个公司的内控体系,均存在一定的问题。 IPO 前,天图资本的退出,对于奈雪来说 并不是件好的事情。” 
 
尚未实现盈利 
 
奈雪的茶创立于 2015 年,总部位于广东深圳。公司的客群定位在 20~35 岁的年轻女性,创新打造了“茶饮 + 软 欧包”的形式。奈雪的茶由彭心、赵林夫妇共同创建,隶属于深圳市品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 
 
2017 年 12 月,奈雪的茶从广东地区向全国扩张,正式开启“全国城市拓展计划”。招股书显示,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 奈雪的茶茶饮店数量为 422 间。奈雪的茶 所有门店均为直营,不做任何形式的加盟。 
 
奈雪的茶 2018 年营收为 10.87 亿元, 2019 年为 25.02 亿元,2020 年前三季度营收为 21.15 亿元。 
 
随着营业规模的扩大,营业成本也大幅上涨。招股书显示,原材料成本、员工成本及租金开支三项主要成本分别在 2018 年、2019 年、2019 年前三季度、2020 年前三季度合计占比总收益均在 80% 以上。 
 
尽管奈雪的茶一直在扩张门店,扩大营业规模,但近几年尚未实现盈利。2018 年、2019 年及 2020 年前三季度,公司净亏损分别为 6970 万元、3970 万元、2750 万元,三年累计亏损超 1 亿元。 
 
奈雪的茶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奈雪的茶公关部向《商学院》记者表示: “根据招股书,奈雪的茶门店所产生的收益由 2018 年的 9.09 亿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22.92 亿元,并由 2019 年前三季度的 15.92 亿元增加至2020 年同期的 19.86 亿元。奈雪同店利润率于 2018 年及 2019 年 维持稳定,分?为 24.9%、25.3%。” 
 
“疫情的负面影响正逐渐消退,奈雪的业绩已实现强劲复苏,在线下服务的大行业中都属表现突出的品牌。奈雪的茶门店所产生的收益由截至 2019 年 9 月 30 日止三个月的 6.33 亿元增加至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止三个月的 9.05 亿元,同期增幅达 43.0%。”奈雪的茶公关部表示。 
 
朱丹蓬认为,奈雪的茶长期亏损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而在营收快速增长、净利润率较低的背后,反映的是奈雪的茶高速 扩张带来的隐患。 
 
2018 年、2019 年及 2020 年前三季度单店日均销售额分别为 3.07 万元、2.77 万元和 2.01 万元。每间茶饮店的日均订单量也由 2018 年的 716 单,2019 年的 642 单下降至 2020 年前三季度的 465 单。 
 
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为确保持续、健康地发展,奈雪的茶将如何提升单店营业额?奈雪的茶公关部表示:“根据招股书,奈雪的茶在 2018 年、2019 年开业的门店,平均投资回收期分别约为 10.6 个 月及 14.7 个月。截至 2019 年底开设的共 计 327 间奈雪门店,每间日均销售额达到 27657 元。即使在相对成熟的市场,像 2019 年在一线城市运营的 138 间奈雪门店,也实现了店日均销售额 25915 元。此 外,同样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止三个月,奈雪的同店销售额实现 5.12 亿元,达到 2019 年同期销售额的约 90.9%。” 
 
国内知名营销策略专家沈博元向《商学院》记者表示:“资本是逐利的,追求回报率。对于一个品牌,如果门店扩张太快,支出越来越大,而管理跟不上,单店营业额达不到约定目标,在此情况下,门店的扩张就会带来反效果。”在快速扩张的同时,提升单店营业额,才是确保持续 发展的不二选择。如何在竞争激烈的新式 茶饮中胜出,对于奈雪的茶等新式茶饮品牌来说,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加快扩张脚步 
 
此次上市募资,奈雪的茶仍计划加快扩张脚步。据招股书介绍,奈雪的茶本次募资主要用于三年规划:一是在未来三年用于扩张公司的茶饮店网络并提高市场渗透率;二是用于进一步开展整体运营的数字化,以通过增强技术能力提升运营效率;三是用于提升公司的供应链及渠道建设能力,以支持规模扩张;四是用作营运资金及作一般企业用途。 
 
然而,加速扩张也并非毫无风险。奈 雪的茶在招股说明书中称:“扩大我们的茶饮店网络、建立知名品牌并积累庞大且 不断增长的客户群既费钱又费时。我们的 绝大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开设新茶饮店所产 生的资本支出和相关成本。” 
 
2020 年 11 月,奈雪开出第五类店型 “奈雪的茶 PRO”,新增 7 款精品咖啡, 30 款全新烘焙,带来产品、空间、科技三 大进化。不同于此前定位于商圈的奈雪门店,“奈雪 PRO”升级至咖啡、茶饮、轻 烘焙与零食四大模块,并进驻商务办公区 与高密度社区,主打精品咖啡和便携包装 烘焙产品线。 
 
招股书显示,奈雪的茶计划于 2021 年及 2022 年主要在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 市分别将开设约 300 间及 350 间奈雪的 茶茶饮店,其中约 70% 将规划为“奈雪 PRO”茶饮店。 
 
然而,奈雪的茶的空间优势是星巴克、太平洋、Tims 等连锁咖啡品牌早都已经具备的。 
 
朱丹蓬认为,奈雪的茶尚不具备做高 端咖啡的品牌调性以及综合实力,目前来看, 其布局高端咖啡为时过早,操之过急,并且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导致其投入与产出比更加失衡,加大亏损面,影响其整体发展。 其整个战略的方向与节奏,成效待考。 
 
行业竞争激烈 
 
近年来,奶茶已逐渐成为年轻一族生活中重要的饮品品类,各类茶饮品牌吸引着消费者的同时,也大受资本市场的垂青。 
 
企查查推出的《近十年茶饮品牌投融 资数据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共有 30.63 万家奶茶相关企业,近十年来茶饮品牌投 融资事件共 70 起,披露的投融资总金额 近 30 亿元。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 年茶饮品牌共发生融资事件 11 起,与 2019 年 基本持平,不过披露金额达到 10.4 亿元, 同比大涨 378.6%。 
 
沈博元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在获得融资后,新式茶饮品牌往往进行大规模展店。一方面,进入越来越多城市,拓展发展空间,向资本讲故事,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另一方面,也要回归经营本身, 提升单店盈利能力。展店需要不断投入成本,包括租金、装潢、人事以及营运等支出,这往往要高于提升一家现有门店盈利能力的投入。提高管理能力,提升门店客流, 提高单店营业额,确保发展后劲,否则将 会面临在扩张中迷失的风险。” 
 
“企业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又要提升单店营业额,就需要有足够专业的管理人员加以支撑。对于奈雪的茶而言,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性,从而优化管理, 只有越来越多的门店是赚钱的,企业才能获得持续发展。”沈博元说。 
 
奈雪的茶曾多次陷入“食品安全”风波之中。朱丹蓬表示:“高速扩张对于任何企业来说,都存在着利与弊。对于资本端来说,往往选择推动企业高速扩张。对于奈雪来说,利弊共存。奈雪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说明其整个质量内控体系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如果再去高速扩 张的话,可能会埋下隐形炸弹。应该完善内控体系,将内部的隐患解决,再去做扩张,会更加稳妥一些。” 
 
天眼查显示,2020 年 12 月 22 日, 奈雪的茶经营主体深圳市品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公司注册资本由约 11.41 万元增加至约 134.31 万元。彼时,朱丹蓬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发展至今, 奈雪的茶正在进行多品类的布局。在资本的鞭策之下,其经营范围等方面可能会发 生一些变化,注册资金要与之相匹配。这或是奈雪的茶注册资金增加的一个原因。” 
 
奈雪的茶如何加强对门店的管理,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奈雪的茶公关高级总监王依曾向《商学院》记者表示:“奈雪的茶所有门店均为直营,提升产品质量、 门店服务和空间体验一直是奈雪工作的重中之重。标准化和数字化的管理运营方式 是奈雪保障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核心。” 
 
在新式茶饮赛道,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是围绕什么展开的?企业在红海中胜出的关键是什么?王依表示:“经营任何品牌 一定都是长期主义的,都是以顾客价值、 顾客需求和持续创新为导向。面对竞争壁垒较低、产品同质化较为严重的新式茶饮行业,产品和服务依然是企业间竞争的重点,这要求企业持续优化产品服务和消费体验,保持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随着市场的日臻成熟,新式茶饮市场未来势必会面对愈发激烈的竞争。” 
 
《2020 新式茶饮白皮书》显示,目前新茶饮已经走过“原料迭代”1.0、“品类融合多场景”2.0 的两个阶段,正式迈入“数字化”3.0 时期,多家新式茶饮品牌在 2020 年组建了数字化团队。 
 
朱丹蓬表示,新式茶饮赛道竞争愈发激烈,对于企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事实上,现在不单单只是产品竞争,而是已经转换到整个产业链的完整度、服务体系、 客户黏性、品牌调性以及产品品质等各方面的较量。茶饮行业已然进入了一个多元竞争、多赛道竞争的阶段。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