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周丽莎:着力打造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的现代新国企

原创 作者:周丽莎 / 发布时间:2023-05-15/ 浏览次数:0
 
 

 

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需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化国有企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使命担当,必然要求国有企业以自身高质量发展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需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国有企业在其中担当重要角色,尤其是基础性角色。这意味着国有经济布局的优化,其至少应具备如下关键特征:一是规模上,保持国有经济规模的合理增长,维持当前布局的总体特征,确保制度优势基础不发生动摇;二是结构上,国有经济布局要向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领域集中,向产业链重点环节集中,向优势企业集中;三是在监管上,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不断完善。落实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的要求,加快转变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和履职方式,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

 

中国式现代化意味着国有企业的“现代化”,对应的企业形态目标是世界一流企业,总体特征是“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成为国内产业链龙头,具有全球竞争力。

 

构建加强党的领导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的现代新国企

 

明确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在公司重大问题决策前置研究的重大事项,可归纳为三类权利:决定权,主要是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重要人事任免等重大事项,党委(党组)研究决定,董事会经理层履行法定程序;建议权,企业生产经营重大事项,党委(党组)研究讨论后提出建议,有关治理主体按规定程序依法决策;监督权,企业重大决策违反党和国家法律法规,侵犯公众和职工权益,党委(党组)及时提出明确意见。企业应结合实际细化完善党委(党组)前置研究讨论重大经营管理事项清单,明确党委(党组)履职行权的规则程序,确保党的领导组织化、制度化和具体化。

 

落实董事会职权。主要包括公司中长期发展决策权、经理层成员选聘权、经理层成员业绩考核权、经理层成员薪酬管理权、职工工资分配管理权、重大财务事项管理权等六项职权。有效发挥董事会决策作用。要按照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职责定位,准确把握董事会与股东会的关系,按程序进行表决决策,提前听取股东意见后再由董事会进行表决。探索落实董事会用人权、分配权、财务权、投资权、经营权、规划权等,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的底线,促进董事会高质量运行。

有效发挥经理层执行作用。要按照经理层“谋经营、抓落实、强管理”的职责任务,准确理解执行落实董事会授权工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年度经营计划和投资方案等工作,提请聘任或者解聘副经理和财务负责人,健全经理层执行落实工作机制和管理机制等,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构建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现代新国企

 

国有企业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加快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积极开拓新领域新赛道,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发挥“领头羊”作用。

 

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70%,国有经济主导作用有效巩固。打造现代产业链“链长”步伐加快,先后分两批遴选16家“链长”企业,主动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进行布局,有效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年来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5%以上。2021年,中央企业围绕产业链卡点堵点明确近460个强链补链投资项目,合计完成投资约9300亿元。

 

构建服务共同富裕和城乡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的现代新国企。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服务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立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

 

构建对标世界一流引领全球科技和行业产业发展的现代新国企

 

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真正按照市场化机制运营,充分调动关键岗位、核心人员和特殊人才以及更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激活内在活力和动力。

 

世界一流企业通常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能够成为其他企业的标准或标杆的企业,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实力、品牌价值的影响能力、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产品卓越支撑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企业大多主营业务突出,所从事业务或经营方式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不断创造不俗的业绩,实现可观的现实或可预期利润。世界一流企业通常拥有一些特有的看家技术或产品,能够掌控核心资源,不易被其他企业取代或超越。这种“拳头技术”或“拳头产品”能够为客户、股东等带来巨大的价值贡献,使企业在特定行业或业务领域内拥有具有明显优势的市场份额,甚至能够促进企业对产品价格产生较大影响,主导或执掌行业秩序和规则,在全球行业或产业发展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以品牌卓著锻造世界一流。企业品牌影响力是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持续优势,体现了企业的客户管理能力。世界一流企业大多具有全球化经营理念,以全球性战略思维制定发展战略,谋划企业发展,能够实现资本、人力资源、物资等核心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在全球范围进行经营和布局,形成全球价值链。塑造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积累放大品牌效应,在市场开拓、业务范围、资源占有、收入比重等方面国际化程度较高,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和社会影响力。

 

以创新发展引领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企业通常将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拥有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能力,并持续在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突破,是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引领者以及传统技术和模式的颠覆者。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也是世界一流企业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重要标志。

 

以现代治理夯实世界一流。世界一流企业多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企业不断转型升级寻找新的价值创造模式,引导企业优势向价值创造环节倾斜,通过精益化管理,进行成本控制、组织流程优化以及风险管控机制完善,提升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始终保持着优势地位。在战略决策、组织管控、精益运营、价值创造、科技创新、风险防控、人力资源、信息化水平等方面找差距补短板,持续推动各个业务模块、单元的有机战略协同,提升企业对优质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全方位塑造企业竞争优势。

 

构建服务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现代新国企

 

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型国有企业,以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升级需要为导向开展技术攻关,以提升创新体系效能为目标深化开放协同,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保障,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着力锻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强化煤炭与火电、冶金与机械、商贸与航运等上下游行业协同,推动通信、航空运输、建筑等企业加强行业内部协同,提升行业价值。

 

中央企业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44家中央企业共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106项。从北斗组网、“天问”探火等大国重器,到疫苗研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等民生福祉,都取得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和新的历史性成就。

 

中央企业坚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集成电路、5G通信、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缓解。中央企业集中优势资源重点攻关,在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高速铁路、高端装备、能源化工、移动通信、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核电、航空发动机等领域涌现出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标志性重大创新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升战略性资源供应保障能力,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服务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