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陈春花:改革开放40年,演进中的商学院教育

作者:陈茜 / 发布时间:2018-10-10/ 浏览次数:0
改革开放40年,商学院教育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推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落地中国的作用明显。商学院教育的学生诉求的变化,也反映了经济发展宏观环境和企业管理微观环境的变化。在中国企业的管理实践创新中能否上升到理论,甚至影响世界,需要中国企业和学者的共同努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推进,对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的商学院教育做为舶来品,在中国一步步落地生花,对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著名的组织战略管理学者、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讲述了她对中国商学院教育、企业家群体以及社会环境变化的认知。陈春花从事商学院教学、企业经营研究和管理实践已经二十多年,这个过程也是中国民营企业迅猛发展的时期。

  商学院教育完成了三大功能

  商学院教育在中国的落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引进逐步形成学科体系,再到拥有中国企业的案例,最后形成中国的企业管理理论。最早商学院的办学方法是把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和知识都引进来。比如,华东理工大学在1983年设立管理科学工程专业,到1992年开始有工商管理学科,2002年才设立高级工商管理硕士学位(EMBA)。这个过程也说明中国改革开放后,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化程度不断地深入。管理这一知识学科在中国从无到有,到培养了众多管理人才,这个过程也说明商学院教育的变化。

  陈春花认为,商学院教育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企业管理实践中,主要完成了三大功能:

  第一个普及系统的管理知识。很多凭经验管理的管理者开始拥有知识和科学管理的理念。近40年来,中国企业发展速度之快,与社会发展的力量、企业家群体的出现有关,其中,商学院教育起到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第二个创造优秀企业实践的对话和交流平台。比如同学之间、老师和同学之间,课程本身的企业实践学习,课程中优秀企业案例学习等。

  第三个培养了大量管理人才。美国在20世界中叶之后经济发展迅速,与拥有一个庞大的职业经理人团队有关。近二三十年,中国通过商学院教育也涌现出大量管理人才。虽然,他们之前可能是别的专业或行业,但是因为有了MBA、EMBA教育,很多人有机会重新回到学校学习,人才大量被培养起来。这对推动企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可见,商学院教育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推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落地中国,这一作用是很明显的。中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从1999年只有5家入选到2017年,已经超过115家。“虽然,这里有很多原因,肯定也有商学院教育的基础贡献。”陈春花指出,“中国企业发展的速度是很直观的体现,只不过今天对企业的要求更高。”

  陈春花指出,随着实践动态变化,管理学理论也一直在进步。比如曾经很重要的竞争战略,现在则需要更新到平台、生态、共生战略。以前要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现在要讲合伙人制度等。

  从知识到认知,学生诉求在变化

  二十年间主动接受商学院教育的企业家的诉求也在发生变化。首先,学生越来越年轻。早期大量的商学院学生是从企业重新回到学校学习,现在全日制的工商管理学科和非全日制的课程基本上非常普及。

  早期商学院的学生对人脉、资源、提升管理能力和促进企业发展等方面的诉求很多,今天虽然这些诉求依然存在,但是,陈春花发现,在面对更加纷繁复杂的环境,现在他们对认知方式提升的需求更强烈。“以前商学院只要提供知识就可以,现在知识不稀缺,学习方式很多。对当下商学院教育来说,能否让学生更好理解现实问题的本质,提升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甚至让他们看到未来发展的规律,变得更加重要。”陈春花说,“因为他们认为,商学院老师的思维和角度不一样,能拨云见日,去伪存真。他们希望能够学习到关于未来的思考,找到新的解决方案,让他们更理性、更笃定面对变化。”

  这也对商学院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都要不断地学习。老师从来都要比学生快,只不过现在学生跑得比之前要快。”

  商学院学生诉求的变化也与今天企业发展所处的环境有关。陈春花指出,第一个数字革命和互联网技术对很多行业的游戏规则改变,甚至重构或重新定义。这确实让很多传统企业的管理者有点看不懂,会产生焦虑。第二个就是信息大爆炸带来的认知冲击。第三个过度的交流和冗余的信息也在助长焦虑。第四个年轻人成为社会主流,无论是以消费者身份还是员工身份。他们的价值观、沟通方式,以及认知方式都与前辈的差异很大,这会导致企业焦虑产生。

  同时,陈春花指出,企业家的成长中,商学院教育只是其中一部分,他们更需要在市场环境、产业环境里去锻炼,甚至在企业内部会被年轻员工的新思想逼迫着去学习。

  教育在于启发,重在知行合一

  改革开放40年,在理论层面上,中国企业应该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应该重视创新,保持开放。但是,当这些理念和共识应用到企业实践时,有时却会出现偏差。比如,依然有企业不主动投入研发而选择抄袭,甚至不相信走正道能赚钱。

  “并不是应该做的事情就应该做得到,不是这么简单。”一直研究大企业的陈春花解释,某一个时代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形,但今天大部分企业家群体不会这么去想问题。以创新为例,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者们在理论认知上能达成共识,行动上却做不到,这有很多因素影响。一个是能力问题,还有资源、时间点或者竞争对手等原因。但是,这个认知达成共识之后,始终会埋在他心里。当他有一天能力足够,时间点合适,他会义无反顾地投入去做。

  所以,在教学中,陈春花并不会因学生一时没有按照自己所教授的知识去实践而纠结。“我不认为我能教你什么”,因为在她眼中,商学院教育不是教的过程,是启发的过程。老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启发学生,把理论的本质告诉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交流、反思、互动,完成自我学习。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商学院教育对理论在实践中落地不重视,相反,陈春花非常看重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我人生信条之一,也是管理学本身的信条。德鲁克曾说过,管理首先一定是知行合一,但是本质在于行。”

  BiMBA商学院隶属于北大国发院,由于国发院属于国家智库,所以非常重视中国本土实践问题,其次,国发院前身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由很多教授从海外回来创立,所以国发院又非常重视全球化问题。在这个组织氛围里所建的商学院,必须既能够面对全球化,同时又必须要解决中国问题,即坚持“中西合璧“的办学理念,这是一脉相承的。2016年,陈春花到BiMBA商学院任职后,与核心团队一起商量,在已有的“中西合璧”办学理念后加上了“知行合一”。

  关于商学院教育如何做到“知行合一”,陈春花认为,首先商学院教授要非常重视对今天新兴企业形态的研究,在教学中大量引入对新领域和方向的实践。同时还要设立不同的教学基地,在学习方法进行调整,搭建很多学生、企业家和企业实践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平台。我相信,其他商学院都在朝这个方向调整,更加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国发院的角度,非常关注宏观中国经济问题;从BiMBA商学院角度,则更加关注微观的中国企业实践。

  陈春花是商学院中为数不多直接“空降”企业管理一线任职一把手的学者。从2013年5月到2016年5月,陈春花出任新希望六和联席董事长兼总裁,三年间帮助新希望六合在战略转型同时,实现规模和利润双增长。但是,她的理想仍在校园。从企业一线重新回到商学院教育,她并不建议商学院老师都应该去企业的管理层实践。“做高管也好或者亲身实践也好,需要条件和机会。在学校里面不是不能够了解企业。”陈春花谦虚地讲道,“只是我遇到了这个特殊的机会,也很有运气,能把这个机会变成现实。因为,我自己的研究方向一开始就确定要做面向实践的研究,只是不断地沿着这条路继续走。”

  在商学院老师做企业研究时,知行合一的内涵很多。陈春花认为,第一,必须能够真正观察到企业真实的情况,研究的很多问题和收获是从观察中来。第二,研究的问题必须是现实当中的问题,不是从文献中找问题,也不是臆想出来的问题。第三,做研究者的好处在于可以做更多比较,如果去企业任职,只能理解一个企业。所以,在她看来,不是一定要去当一个管理者或者实践者,但是,必须要真的了解世界。这种方式有很多。

  输出中国管理模式,互联网背景下的组织研究是机遇

  陈春花做管理学研究的初始动力是,她一直相信,中国本土企业的实践能够总结出一些新的管理理论。直到现在还在寻找,比如目前正在研究的协同理论。她所坚持的研究方法一直是坚持面向中国实践的本土企业,研究内涵则要随着企业的变化去做调整。

  “我所形成的框架逻辑,也是源于企业自己在不断进步,很多鲜活的案例促使我在理论上不断创新。”比如互联网时代会让个体价值释放,她写了《激活个体》,个体被激活之后,对组织整个系统的要求更高,所以她又写了《激活组织》。“这些思考都是应运而生。但是坚持从中国的管理实践中提升出理论的研究梦想和目标没有变化。”

  除了诸如陈春花一样的商学院教授在努力研究中国企业的管理模式规律,现在一些优秀的中国企业也希望把自己的企业管理实践变成一种管理模式,甚至做输出,比如海尔希望输出人单合一的管理范式。

  谈及企业自发形成的管理模式与商学院教授所研究的理论成果之间的关系,陈春花指出,因为管理学的研究要从案例中来,只要企业创新的东西,能够在实践中产生影响,自然就会有很多人关注并研究,这在国内外都一样。但是,陈春花深知理论研究的框架逻辑是去找规律,并不是指哪一个企业的管理模式。

  关于目前一些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是否可以反哺世界的问题,陈春花认为,目前单一的中国企业还没有输出管理方式的能力。虽然,中国现在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很多,但是,标准主要是规模,是否真正有竞争力,管理方式是否被世界范围内接受仍然存在问题。不过她也指出,从国际范围看,目前只有海尔的“人单模式”或可以称为“中国管理模式”,目前正在做输出,还在验证过程中。

  从全球范围看,对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来说,互联网背景下的组织管理是当下最具挑战同时也存在机遇的研究领域,因为以前没有发生过。

  “应该所有人都在研究,我们的优势在于,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在世界范围内都跑得比较快,在各个领域内都比较突出,比如支付、电子商务、社交、游戏等。我们就有机会去讨论去研究。”陈春花说,“所以大家都在这个点上发力,看谁先跑出来。”不过,她并不认为做好研究就是在输出中国管理模式。“只是我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企业,可能别人的研究对象是美国的企业,但是,我们得出来的规律一定是不受这个影响,应该是全世界都应该可以用。这是我们的理想。”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