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行动!全球最大碳市场“开锣”

原创 作者:钱丽娜 张浩然 朱耘 / 发布时间:2021-08-03/ 浏览次数:0

 
2021年7月16日,万众期待的全国碳市场鸣锣开市,长达7年的全国碳市场建设开花结果。上午9点30分,首笔全国碳交易撮合成功,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14日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介绍,2021年是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000家,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根据生态环境部的相关规定,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账户开立和运营维护等具体工作,湖北碳排放交易中心负责注册登记与结算系统的建设。
 
2020年,中国对世界承诺“碳达峰”与“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后,全国碳交易市场在中国未来减碳行动中将发挥怎样的作用,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价格信号引导碳减排


 
2021年7月14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目前全国碳市场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未来碳市场将通过价格信号来引导碳减排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全社会减排成本,推动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引导资金流动。这是碳市场追求的一个重要效果,因此碳价非常重要。
 
全国碳交易市场形成后,碳价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企业排放的成本和减碳的动力。碳定价作为公司战略的一部分,可以帮助企业将温室气体(GHG)排放成本内化,并实现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中国当前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全国碳定价机制的形成问题,还面临全球碳定价机制的挑战。中国、美国和欧盟是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和排放区域,2021年11月在英国格拉斯哥举办的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各国将就推动关于全球范围采纳碳定价进行讨论。
 
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支持的碳价格高级别委员会曾试图探索怎样的碳定价水平才能导致减碳行为的变化。据委员会估计,若要达成《巴黎协定》的目标,碳价在2020 年前至少需达到40美元~80 美元/吨,2030年前达到50美元~100 美元/吨。然而其2017年发布的《碳价格高级别委员会报告》显示,当前的碳定价机制中,全球排放量的85%没有定价,有定价的碳排放中,大约四分之三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价格低于10美元/吨。
 
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实则是一个碳排放总量控制下的交易市场,政府通过引入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以设定、分配碳排放配额的方式,对企业碳排放进行约束。当企业碳排放量超出政府为其设定的配额时,需通过碳交易市场购买相应配额,也可通过建立或支持低碳项目获得核证减排量,以抵消部分配额。
 
目前中国碳排放配额分配包括免费分配和有偿分配两种方式,初期以免费分配为主,根据国家要求适时引入有偿分配,并逐步扩大有偿分配比例。免费分配的额度将会对碳定价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简言之,目前碳排放配额的供给来源渠道有两种,即“政府免费发放的配额+CCER项目减排量”。
 
根据《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重点排放单位足额清缴碳排放配额后,配额仍有剩余的,可以结转使用;不能足额清缴的,可以通过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配额等方式完成清缴。重点排放单位可以出售其依法取得的碳排放配额。
 
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为有偿分配机制提供了指引。CCER是指在中国境内实施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吸附或者减少。项目实施单位,可以向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组织申请对其项目产生的温室气体削减排放量进行核证。经核证属实的温室气体削减排放量,由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予以登记。重点排放单位可以购买经过核证并登记的温室气体削减排放量,用于抵消其一定比例的碳排放配额清缴。
 

 
配额免费分配得与失


 
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赵英民表示,在配额分配的合理性上,目前采取的是以强度控制为基本思路的行业基准法,实行免费分配。这个方法基于实际产出量,对标行业先进碳排放水平,配额免费分配而且与实际产出量挂钩,既体现了奖励先进、惩戒落后的原则,也兼顾了当前中国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列为约束性指标要求的制度安排。在配额分配制度设计中,考虑到一些企业的承受能力和对碳市场的适应性,对企业的配额缺口量作出了适当控制,需要通过购买配额来履约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抵消机制购买价格更低的自愿减排量,进一步降低履约成本。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商学院》记者表示,目前给企业免费分配的原因在于怕对企业造成太大的压力。配额由政府主导,价格由供需决定但与政府政策相关。但难点在于给企业分配多少免费额度,这可能是一个中央地方博弈的过程。“因为每个企业都有特殊情况,从量上来讲制定公式很容易,但是现实会涉及各地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需要先有一个基本计算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特殊情况再进行谈论沟通和调整,但是不能偏差太远。”
 
至于有偿分配的计价问题,林伯强的观点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碳市场时间长,规则相对比较完整,中国的问题不在于此,而在于怎样将之前交易的情况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反映在今后的有偿配额分配中。要观察交易情况、市场活跃度、结算的合理性,对高耗能企业是否有压制作用,对不排放、少排放的企业是否有鼓励作用,此外,今后的碳市场交易情况还将取决于接下来中国“碳中和”的进程如何。
 
从欧盟的经验来看,政府免费发放的配额不断收窄。欧盟碳市场从2013年开始就彻底取消了电力行业的免费配额,此后发电行业碳排放逐年降低,减排取得明显成效。欧盟非电力行业的免费配额发放比例,从2013年的80%缩减至2020年的30%,2019年欧盟控排行业整体免费配额比例约43%。拍卖配额在总碳排放量中的比重不断提升,从2014年的26%提高到 2020年的44%。中国CCER的渠道目前允许抵扣的比例为5%,欧盟2012年后则基本暂停了CER(核证减排量)的抵扣。
 
再看欧盟的碳价,2005年8月高开不久后便进入低迷期,特别是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影响,2011年11月至2018年1月每月交易均价低于10欧元/吨,2012年4月初曾跌破6欧元/吨。而进入2021年,EUA(欧盟碳排放配额)价格一路上涨,欧盟碳排放权期货价格突破50欧元/吨。
 
中国碳基金首席代表李一玉对《商学院》记者表示,欧盟市场存在一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配额发放初期采用的是“祖父法”,也称历史法,有“鞭打快牛”的负面作用,对一些之前实行过很多节能措施、能耗低的企业存在一定不公平因素;二是在配额发放过程中碳配额超发,造成供过于求,尤其是在2011年下半年,由于欧债危机和配额超发的双重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导致欧盟碳配额价格疲软。
 
李一玉说,“虽然欧盟市场存在一定缺陷,但是欧盟碳市场也具有很多的优势,比如碳金融产品具有多样性;控排企业行业范围不断扩大,增大配额需求;引进拍卖机制,增加企业超排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企业节能降碳,这些也是可以为中国碳市场所借鉴的。”
 
林伯强说,“中国碳市场是全球最大的碳市场,但是如果外国不来交易,这个定价权就是相对的,除非全球是一个市场,但目前还不是。所以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够吸收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前期试点好处和坏处都知道了,现在就是要动起来,光讨论没有用。”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