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新起点,新征程 ——2021年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原创 作者:陈茜 钱丽娜 赵建琳 / 发布时间:2021-04-16/ 浏览次数:0
 
近日,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召开的第56期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两会之后的政策与经济”中,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十四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席林毅夫就中国未来经济的挑战与应对发表了主题演讲,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作出了积极预判。
 
林毅夫指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当前中国处于两个大局之中,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时,当下中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碳达峰、碳中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提高、科技革命以及中美关系摩擦等一系列挑战。
 
林毅夫指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要看国家未来发展潜力。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潜力能达到8%

 
林毅夫指出,目前国内国外学术界和舆论界,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潜力普遍“不看好”。
 
主要原因一方面认为,中国改革开放42年以来,经济发展太快,平均每年经济增长率达到9.2%,如此高速且持续性增长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国家、任何地区实现。
 
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中国人均GDP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19年中国已经达到14129美元,对比德国和日本在达到这一水平后,后续16年的经济平均增速只有2.3%和4.4%,由此研究者认为,中国增长潜力应该在5%以上。
 
另一方面认为,中国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未来增速会很慢。
 
但是,林毅夫并不赞同这种判断。
 
他指出,中国过去20年经济快速增长,其决定因素是充分利用了中国与发达国家产业技术差距所给予的后来者优势。发展中国家通过引进成熟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降低了成本和风险,从而经济发展速度比发达国家快。
 
从这个角度看,未来中国的发展潜力不是看现在的水平,而是要看我们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差距。
 
林毅夫举例,从德国和日本的历史经验看,1971年德国人均GDP达到11200美元左右,占到美国的72.4%;1975年,日本人均GDP达到14120美元,占到美国的69.7%。此时,他们与美国的差距都很小,已经属于发达国家。所以,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速度减慢。而中国在2019年人均GDP达到14129美元,只占美国的22.6%,差距还较大。
 
反过来看,当德国、日本、韩国与美国还处在这一差距时,分别是在1946年、1956年和1985年。此后连续16年,德国的经济增速达到9.4%,日本是9.2%,韩国是9%。
 
林毅夫认为,由此可以预计,中国未来16年的经济增速应该大于9%。
 
在他看来,虽然有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影响,但是,与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对于中国来说,并不会很明显。
 
因为中国依然可以利用后来者优势,把劳动力从低附加值的产业往高附加值产业配置。即使人口不增长,也可以比发达国家增长快。同时,通过延长退休年龄,增长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也会减缓老龄化。
 
他分析到,2019年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0.3%,将来也许会降到0%。对比德国、日本、韩国,在追赶美国的16年中的平均每年人口增速,分别是0.2%、1%、0.9%。
 
这意味着即使排除其他因素,中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同时期日本、德国、韩国的差距最多是1%。
 
基于以上分析,林毅夫判断,到2035年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每年可以达到8%。
 
同时,他也指出,这只是增长潜力,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增长,还必须环境问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解决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问题,以及中美关系摩擦下的“卡脖子”问题。在这些挑战面前,中国经济依然有可能实现5%~6%的增长。
 
要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提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以及到2035年GDP规模和人均收入在202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这就要求从2021年~2035年,中国要达到平均每年4.7%的增长。
 
林毅夫认为,到2025年,中国人均GDP将超过12353美元,完全有可能跨过高收入国家门槛。如果中国变成高收入国家,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全世界生活在高收入国家的人口可以翻一番。目前高收入国家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6%,
 
到2035年,中国的人均GDP应该是在23000美元以上,按照2019年的美元购买力来看,中国会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林毅夫分析,用同样的方式研究,从增长潜力看,2036年~2049年,我们每年还有6%的增长潜力。
 
加上走高质量增长因素,要解决环境污染、碳中和,应对“卡脖子”等问题,也能实现4%左右的增长。按照这一速度,到2049年,人均GDP可以达到美国的一半,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标之一。

 
解读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外事工作会议时提出,当下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林毅夫从经济角度做了解读。
 
他分析到,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国、日本、奥匈帝国八国,GDP总额占全世界的50.4%。2000年,八国集团即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国、加拿大,GDP总额占全世界的47%。
 
可以说,整个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是由这八个工业化发达国家来主导。
 
但是,到2018年,这八个国家的GDP降为全世界的34.7%,已经失掉主导世界的力量。
 
2008年,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八国集团变成20国集团,这种变化影响最大的是美国和中国。2000年,美国GDP占全世界是21.9%,到2014年,中国超过美国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影响在下降,中国的影响在上升。
林毅夫指出,老大与老二位置的互换,给世界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所以,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到2049年,如果挖掘中国的发展潜力,人均GDP将达到美国的二分之一。中国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经济规模是美国的两倍。
 
其中北京、天津、上海,加上东部沿海五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人口总计达到4亿多,这些地区的人均GDP可以达到美国同等水平,人均GDP代表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也代表平均科技产业水平。
所以,林毅夫认为,那时美国就无法“卡中国脖子”。
 
到2049年,中国中西部的10亿人口,人均GDP是美国的三分之一,经济规模跟美国相当,依然在追赶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可以很快。
 
在他看来,这种状况下,中美之间的关系可能就会从紧张趋向缓和。第一,美国已经无法“卡中国脖子”了;第二,中国经济是美国的两倍,在这一显示面前,美国经济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全世界最大的市场在中国,必须要和中国搞好关系,这是有历史经验的。
 
以中日关系为例,整个20世纪,日本是亚洲的领头羊,但是在2010年,中国经济规模超过了日本,中国的影响力上升,日本失落感很大。所以,中日关系一度紧张,但是目前中国经济规模是日本的2.8倍,日本经济要发展必须有中国市场,所以中日关系缓和。
 
最后,林毅夫强调,正如“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的,中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仍然具有多方面优势。在保证质量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之下,要充分发挥增长潜力。
 
如果按照中央的建议,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政策导向,到2049年中国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时可以驾驭百年未有之变局,为世界重新构建一个稳定、共享繁荣的新格局。(根据现场发言整理)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