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聚焦2024全国两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作者:刘青青 王雅迪 赵建琳 哀佳 闫佳佳 吕笑颜 胡嘉琦 / 发布时间:2024-04-24/ 浏览次数:0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写入了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2023年,“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并成为该年度 “热词”,随后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来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进而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结合自身所在企业、行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建言献策,共同擘画中国“高质量发展”新时代的蓝图。
 
新质生产力赋能领域之一:能源与动力电池产业
 
2023年,我国新能源产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作为外贸“新三样”,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近年来,随着电池价格的不断降低,以锂电为主的新型储能技术获得快速发展,新增装机规模大幅提升,已提前两年完成了“十四五”规划设定的新型储能装机目标。同时,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车载动力电池也具备了成为储能终端的巨大潜力。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大政策驱动力度,补齐历史“欠账”,跟上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集中精力大规模开工建设抽水蓄能项目,尤其是距离负荷中心近、建设周期短的中小型离河抽水蓄能项目。用5年到10年时间基本完成这些项目,同步甚至适度超前于电网的改造升级。同时,继续开展抽水蓄能站点的勘测工作,强化优势资源储备力度。
 
二是建议进一步加大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力度,支持新型储能参与调峰调频的投资和建设,引导和鼓励市场主体参与储能业务,用市场化机制解决储能所面临的问题。鼓励并推动部分局域网、微网、自备电网率先实现“发储用”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三是建议加快研究制定电动汽车参与电网储能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快车网互动技术研发,不断提升电动汽车与电网协调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引导车主参与智能化有序充放电,推动电动汽车以市场化方式参与电网储能服务。
 
随着光伏发电行业的快速发展,产能急剧扩张,行业竞争激烈,部分企业采取非正常的低价策略出售产品,在行业招投标过程中,普遍存在“唯价格论”的现象,影响了新能源发电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全国人大代表、隆基绿能董事长钟宝申建议:
 
一、国家出台光伏产品招投标管理办法,使用“合理均价基准差径靶心法”。在全部有效投标报价中,去掉最高价和最低价后取平均值作为基准价,各厂商价格得分按与基准价差值的比例进行加减分。同时,指定行业权威机构定期发布产业链成本指引,对低于成本限价的情况,加大监管力度,调查是否存在倾销行为。二、加大技术创新、质量可靠性以及企业经营能力等非直接价格因素在评标中的评分占比。三、引入生产运营单位对设备与系统的后评估机制,有效遏制不良商家利用规则漏洞,低价中标后在供货阶段弄虚作假、以次充好等问题。 
 
2023年,我国新能源产业保持高速发展势头。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作为出口“新三样”,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9年位居全球第一。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毓群调研认为,当前一般工业固废管理仍较为薄弱的现状,对我国工业固废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建议加强工业固废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立工业固废护照管理政策和标准,明确各相关方的职责,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加强信息化手段输入,实现全过程数据的记录和追溯。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新能源电池技术上实现了全球领先,规模上占据了全球60%以上份额,但未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为此,曾毓群建议,高标准引领高质量发展,保持我国新能源电池产业的竞争优势。首先,要提高国内标准技术水平,通过标准来引领提升技术进步;其次,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有序竞争,防止中国摩托车在东南亚市场“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惨痛教训再次上演;再次,要深度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以提升国际标准影响力;最后,建设国家质量标准实验室,开展质量标准共性技术研究。
 
新质生产力赋能领域之二:新型工业化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时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路径,代表委员进行了热议。
 
当前,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显著加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时提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于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方式和实现路径,代表委员进行了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首席执行官周云杰建议从建设、应用、研发三个方面统筹推进,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推进智能交互引擎高水平赋能新型工业化。
 
第一是建设,就是构建核心能力。建议以国家双跨平台特别是头部平台为依托,集中力量开展智能交互引擎共性技术联合攻关。
 
第二是应用,就是应用到关键领域的典型场景中。发布关键领域典型场景清单,发挥大企业示范引领作用,率先在家电、汽车、建造等行业示范智能交互引擎的创新应用,并建立相关行业标准。
 
第三是研发,实现科技研发的突破。建设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的顶级开源社区,并组建算力联盟,开放国家算力平台,支持各类大模型的训练。
 
新质生产力赋能领域之三:数字金融
 
2023年12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时代号召,将“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
 
随着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日益深度融合,加快发展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数字金融,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未来大国竞争、抢占战略主动权的重大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寿集团董事长白涛在《关于大力支持数字金融发展的提案》中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坚持立法修法先行。建立健全公共数据集中开放共享等法律法规,明确数据合规流转的实施细则,兼顾数据的安全性与流通性。
 
二是加快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构建联通医疗、农业、林业、气象等行业的公共大数据平台。
 
三是加强数字金融监管。完善数字金融监管体系与监督评估机制,加快研发基于数字技术的监管工具和监管平台,对大模型算法、应用场景等加强监控和防范,确保数字金融发展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符合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四是加快建设数字金融人才队伍。紧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完善数字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2023年12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时代号召,将“科技金融”作为五篇大文章之首。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建议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在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防范化解各种安全风险,为中国式现代化做贡献。
 
第一,金融高质量发展,安全既是保障也是底线。建议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夯实网络安全底板,助力金融强国建设。因此首先建议提高科技安全的投入占比,从根本上防范数智时代的金融安全风险。在网络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的比例上,尽快缩小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
 
第二,打造自主高效的金融安全保障体系,同时配备专业的安全人员定期巡检。包括建立健全纵深防御的内生安全体系、全链条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安全运营体系等,并定期邀请专业团队组成行业“体检员”,对设施、功能等进行专项检查,形成详细的体检报告和改进意见。
 
第三,建议制定适应新技术的监管规则,认真开展新产品、新业务、新模式的合规性审查。通过不断完善风险评审机制,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全生命周期的持续风险监控。同时,优化科技金融的内部管理制度,提高业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能力。
 
新质生产力赋能领域之四: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跃升,但也蕴含极大的安全挑战,深刻改变了国家安全格局。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数据成为新生产要素,算力成为新基础能源,人工智能成为新生产工具,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因素。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移动党组书记、董事长杨杰建议,在国家层面推动“AI+”行动,强化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统筹发展与安全,明确发展目标、主攻方向和关键任务,构建技术、服务和应用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方面的巨大潜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支撑。
 
具体建议包括:
 
第一,统筹推进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运动智能的协同发展,夯实“AI+”发展根基。
 
第二,加快推动人工智能惠及千家万户、赋能千行百业,打造“AI+”产业高地。
 
第三,探索打造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厚植“AI+”创新沃土。
 
第四,深化构建可控可信的人工智能安全防护体系,筑牢“AI+”安全屏障。随着AI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安全问题和潜在风险,防范化解AI安全风险,让AI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已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泄露、“深伪”诈骗等安全威胁日益加剧,针对和利用AI的网络攻击、AI武器化等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安全防护难度激增,但AI同时赋能网络安全行业,在促进攻防技术升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正在加速布局网络安全与AI技术的融合。
 
人工智能促进生产力跃升,但也蕴含极大的安全挑战,深刻改变了国家安全格局。AI加剧了安全威胁,如数据泄露、欺诈攻击、社会治理安全等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360集团创始人兼董事长周鸿祎提议,一是统筹建设数字安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集中数字安全能力。
 
二是改变重建设轻效果的思路,鼓励各单位购买数字安全云化服务,作为传统网络安全建设的升级路径。建议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明确指导“数字安全云服务”的可列支科目。建议相关部委研究出台配套标准和指导意见。
 
三是鼓励网络安全企业积极转型,以安全即服务的方式来为国家整体数字安全水平提升作出贡献,尤其是鼓励具备核心技术、被美制裁的龙头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建议财政部、国资委在招标采购相关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流程中给予一定力度支持。
 
2024年,全球人工智能的竞争将进一步升级为系统性竞争,中美两国在大模型深度应用和战略需求方面角逐将尤为激烈,今年将是这一竞争的关键时期。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关于加快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时提出了9点建议:
 
第一,建议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加大并保持对通用大模型底座“主战场”的持续投入。
第二,建议加快形成围绕国产大模型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第三,建议推动国家级高质量训练数据开放和共享。
第四,建议出台更加客观、公正、可信的评测方法,加快大模型在行业领域的应用落地。
第五,建议坚持源头核心技术系统性创新,在战略性、前瞻性的基础研究领域做好布局。
第六,建议加快推广大模型赋能全学段,以全新机制加快探索我国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第七,建议研究通用人工智能时代人才能力素质模型和培养方案,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八,建议加速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与审议。
第九,建议设立软课题进行通用人工智能相关的伦理人文研究。
 
随着各级政府支持政策的陆续出台,从算力支持、场景开放、技术突破、产品生态等方面鼓励大模型的发展。但现阶段算力资源不足、数据质量不高、场景开放不够、应用部署成本高、模型数据安全风险等问题,对行业大模型的发展形成了一定制约。
 
基于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志勇提出以下六点建议:
 
一是提升算力资源供给能力。通过建立算力资源公共调度平台,促进算力资源协同共享,提升算力资源利用效能。
 
二是提升行业数据供给水平。制定统一标准的数据架构,鼓励各类企业建设高水平行业数据集,加强行业数据流通交易,建立多类多模态新型公共数据集,增强高质量数据供给。
 
三是加快创新应用场景建设。发挥我国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国家统筹部署下,引导企业开放应用场景。
 
四是降低应用部署成本。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开放体系,进一步开放算力平台、共性技术平台、行业训练数据集、仿真训练平台等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打造协同创新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合体,开源平台和开源生态,促进破除商业化禁用限制,进一步降低算力成本,使大模型的使用更加“普惠化”。
 
五是加强模型数据安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立法,出台相关的暂行办法以保障大模型安全发展。增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立体化安全保障体系。
 
六是加强产业政策扶持和人才培养。
 
新质生产力赋能领域之五:智慧交通
 
当前各汽车强国均已建成或在建立集成车、路、云全交通要素在环的未来交通混合现实大科学装置,以便在实验室环境中安全、可控地复现、分析与解决上述问题。
 
未来智慧交通系统中人、车、路、云耦合,将伴生极复杂交通场景恶性事故、大规模网络入侵与操控等新风险,这需要我们在体制机制上提早进行顶层设计。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和销售市场,伴生海量与中国驾驶场景和用户相关的数据,这对车辆被动安全、智驾安全、信息安全等领域提出了更多挑战。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朱华荣注意到,当前各汽车强国均已建成或在建立集成车、路、云全交通要素在环的未来交通混合现实大科学装置(大型驾乘模拟器),以便在实验室环境中安全、可控地复现、分析与解决上述问题。
 
为此,他建议一是联合多方建立“产学研”用融通平台,依托此平台共建共享国际领先的驾乘模拟大科学装置及配套软件库、场景库,填补国内空白;二是将该项目纳入国家重点科技基础设施规划,以保障资源的投入。
 
新质生产力赋能领域之六:智慧农业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际科技竞争的新态势来看,推动“科技-农业-金融”良性循环已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
 
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传统行业,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但目前农业整体上仍处于机械农业主导、智慧农业起步的发展阶段,与农业强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
 
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国际科技竞争的新态势来看,推动“科技-农业-金融”的良性循环已成为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必由之路。为此,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建议:
 
第一,鼓励并发动企业积极参与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第二,鼓励金融创新,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资农业科技。
第三,鼓励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于旭波调研认为,科技成果估值是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其中的堵点和难点。为此,他建议,一是加快研究建立科技成果估值规范国家标准,推动解决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科技成果估值的制度性问题,开展科技成果估值的方法、模型和技术研究,保障估值的科学性、实用性,形成科技成果估值规范的国家标准。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级科技成果估值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中央企业参与平台建设,形成科技成果及交易信息汇交机制,为科技成果科学估值提供数据支撑。
 
三是强化科技成果估值专业机构建设,组织开展科技成果估值改革试点,充分发挥12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3家技术交易所的专业平台作用,加紧探索完善实用的科技成果估值制度、规范和流程,尽早形成可操作可复制的估值方法并推广应用。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