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原创 作者:索寒雪 日期:2023-11-07 浏览次数:0
“中国与共建国家深化全方位科技往来,中国支持逾万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进行短期工作和交流,累计培训共建国家科技和管理人员1 6万人次。”10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广军表示,“在共同提升科研能力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实施了多批联合研究计划,并在农业、医疗、信息、新能源、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共同建设了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立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 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参与和推动下,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机制不断深化,科研人员往来愈发紧密,科技合作成果日益丰硕。
与超80个共建国家深化科技合作

科技创新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国始终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为目标,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张广军表示,“中国与相关共建国家坚持把科技人文交流作为重要的根基,民之交在于心相通。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把服务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作为重要方向,把开放创新生态构建作为重要内容,深入实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各项合作举措扎实落地。”

科学技术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格局,结出实打实、沉甸甸的合作“果实”。

在共同服务民生改善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支持建设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海水养殖研究中心、山地灾害研究中心等一批合作平台,同时实施了一批“小而美”的合作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让更多人受益。

在共同支撑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推进科技园区合作和多领域技术转移示范,中国面向东盟、阿拉伯、非洲等区域建设了9家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与各国共建覆盖广泛的技术转移网络,服务各国产业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18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在苏州成立,5年来,已有200余名复合型国际人才从这里出发,踏上新时代的新丝路征程。”

在共同助力文明传承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和文物保护等科研合作,在探寻丝绸之路多元灿烂历史面貌的同时,展现出文明互鉴的和美诗篇。

“未来,中方期待与共建国家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开放创新汇合作之力,以共商共建谋发展之路,共同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张广军表示。

统计显示,从2013年至2022年,中国在共建国家一共申请公开了6.7万件专利,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其中,有八成以上的专利申请来自企业。十年间,申请专利的企业数量由430家增至2429家,增加了4.6倍。过去十年,中国给共建国家带去了储能技术、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降碳技术等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3549件“绿色专利”被中国带到了28个共建国家,为他们带来了新的绿色发展。


成渝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于11月6日至7日在重庆举行。

2022年,在科学技术部精心指导下,川渝两省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共同编制,联合印发了《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确定了合作区的四大战略定位,也就是面向“一带一路”的科技交往中心、技术转移枢纽、协同创新平台、产创融合高地。

“围绕这四大战略定位,我们明确了相应目标和重点任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安疆说。

成渝地区已建立科技交往合作机制,与80多个国家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了科技交流合作,与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科技创新战略谅解备忘录,建立起政府间、高校间、企业间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连续举办“智博会”“西博会”,召开了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一带一路”微无创医学创新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还承办了科学技术部国际先进技术培训班20多期,4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学员参加学习和培训。此外,成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开展交流互访超过7万人次。

此外,成渝地区已建成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9个、协同创新平台100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0多家知名高校也在成渝地区设立了研发机构,长安汽车、科伦药业等30多家企业在海外也建立了创新研发机构。

“我们支持成渝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更好地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已经与奥地利、白俄罗斯等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合作,高质量打造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目前已设立国家技术转移机构30多家。”张安疆介绍。

“下一步,成渝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指示,通过举办科技交流大会,积极探索,进一步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交流和创新合作,目标就是加快打造辐射西部、支撑全国、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张安疆说。


构建共赢科技伙伴关系

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的科技伙伴关系,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民,目前,构建起了多层次、全方位、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新格局。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2023年,我们已经与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签署了多项科技合作的文件,已为元首外交提供了35项科技合作成果,有力支撑了元首外交和国家外交重大活动。这个格局已经构成。”张广军表示。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加入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度参与包括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一批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他认为,我们通过“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推动,使得我们国家在创新丝绸之路建设中取得积极进展,可以说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断提升。中方主动设置全球性科技创新的议题,牵头发起绿色电力未来使命,启动实施碳中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中国正在营造良好开放创新生态,包括试点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外籍科学家面向全球挑战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我们加强与各国政府间、科技界、产业界的交流互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同时,支持各国科研人员开展联合研究开发,共同推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等。开放创新生态建设有了新的布局和设计。”张广军说。


关于智库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智慧支持和战略指导下,《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发起成立了中经传媒智库。智库汇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及顶级机构专家资源,是集专家、机构、平台、媒体资源于一体的媒体融合型智库。中经传媒智库整合旗下《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家族企业》、中国经营网及两微一端等平台,具有5000万+的全媒体传播影响力。智库利用自身媒体平台开拓整合资源能力和广泛平台优势,为企业家和经营管理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和智慧支持。

    中经传媒智库公众号
    中经传媒智库微博
  • 创建于1985年的《中国经营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报社始终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洞察商业现象,解读商业规律,助推商业文明。经过37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拥有一报两刊、网站、新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是国内领先的综合财经媒体服务商。

    《商学院》杂志创刊于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一本高端管理类杂志。秉承终身学习、智慧经营、达善社会的理念,以传播商业新知为己任,以“国际视野+中国功夫”为办刊宗旨。为读者提供一切对管理有益的方法、工具和理念,是管理他人和企业的一本实战、实用的杂志。

    《家族企业》杂志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中国经营报》社有限公司出版。是中国率先关注家族企业实际控制权传递过程中风险与危机管控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