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硅谷银行爆雷,“雷曼时刻”再现?

原创 作者:闫佳佳 石丹 / 发布时间:2023-04-11/ 浏览次数:0
 

 

成立40年、资产规模超2000亿美元、美国排名第16位的硅谷银行,在不到48小时内轰然倒塌,成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倒闭的第一大银行,也是美国史上第二大倒闭银行。

 

这家被称为硅谷高科技企业信赖的伙伴,并安全度过了多次金融危机的银行为何会突然崩塌,其破产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我国银行业应该从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

 

崩塌

 

硅谷银行为3万多家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当地的科技生态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被拆分,将会对社区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

 

硅谷银行闪崩

 

3月8日,硅谷银行在官网表示,由于客户存款下降,该行出售了价值约210亿美元的证券组合,导致约18亿美元的损失。这些亏损促使该行不得不出售股票以支撑其资本状况,该银行将通过不同形式的股权融资募集22.5亿美元的资金。上述操作将有利于该行自身的资本充足率,同时改变自身的资产负债策略,以匹配当前的高息环境。

 

这一举动被外界认为是银行“缺钱”的信号,随后客户争先恐后要从硅谷银行提现,仅3月9日1天,硅谷银行的存款就被取走四分之一,当日,其股价暴跌60%,创下1998年以来最大跌幅。

 

3月10日,硅谷银行现金流已经为-9.58亿美元,因流动性不足、资不抵债被美国监管机构关闭,并由FDIC(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然而,FDIC为存款人提供的最高25万美元的保险,不足以覆盖硅谷银行客户的大部分损失。因为其客户主要是B端贷款客户、风投机构、高净值人群,存款额度普遍较大。

 

包括红杉资本在内的上百家风投机构以及众多创业公司呼吁政府介入,面对市场呼声以及风险传递可能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3月12日,美联储发布声明,创建新的银行期限资金计划(BTFP),将向符合条件的储蓄机构提供额外资金,以确保银行有能力满足所有储户的需求。自3月13日起,所有储户可以动用其所有存款,储户受到全面保障。

 

3月19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报道称,美国第一公民银行正在考虑收购已宣布破产的硅谷银行。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将决定硅谷银行是全面出售还是进行拆分,当然这取决于是否有竞标者加入。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美联储前高级经济学家胡捷向《商学院》记者表示,硅谷银行为3万多家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对当地的科技生态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如果被拆分,将会对社区经济带来负面的影响。从其资产负债表来看,它的资产端非常健康,未来会有更多的投标者出现来收购硅谷银行。

 

硅谷银行是谁?

 

硅谷银行1983年成立于美国,是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子公司。“帮助个人、投资者和世界最具创新性的公司们实现其雄心。”这是硅谷银行曾经的美好愿景。从二十世纪开始,硅谷银行与高科技公司一起崛起,携手度过了40个春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苹果、微软等一大批高科技企业在硅谷诞生,由于是初创企业,囿于这些企业的风险以及未来前景的不明晰,传统银行无法满足它们的金融需求。对于这个市场空白,美国银行家罗杰·史密斯看到了商机,并与斯坦福大学教授罗伯特·梅德亚里斯等人一起成立了硅谷银行,帮助硅谷创业企业提供信贷和银行服务。

 

硅谷银行主要服务于PE/VC、高科技企业以及这些企业的员工等高净值个人客户。“没有银行柜台,没有个人储蓄业务,只为那些获得风险投资的创业公司提供贷款。”这是硅谷银行曾经对外宣称的业务模式。

 

1993~2001年左右,硅谷银行年化股东回报率达到17.5%,超过同期行业平均水准12.5%。在2000~2001年实现IPO的美国高科技企业里,约1/3是硅谷银行客户,同时逾50%的美国创投机构也是硅谷银行客户。

 

2007年,硅谷银行总资产突破100亿美元,并在当年创造了18.4%的股东回报率,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仍实现了11%的股东回报率,这使得硅谷银行赢得了客户的信任,也为其此后业务拓展奠定了基础。

 

后来,硅谷银行从服务硅谷科技公司和创业者扩展到了支持全国和全球的创新型公司。在中国这个仅次于硅谷的世界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硅谷银行正是在当初传统银行回避中国初创企业时,最早开始与中国企业合作的金融机构之一。

 

2012年8月15日,硅谷银行和上海浦发银行合资成立浦发硅谷银行,分别持有50%股权,成为中国首家拥有独立法人地位、致力于服务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银行,也是第一家中美合资银行。

 

《商学院》记者就硅谷银行倒闭事宜致函浦发硅谷银行,该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浦发硅谷银行是一家在中国境内注册的法人银行,公司的治理架构和资产负债表都是独立的,始终按照中国法律法规规范稳健经营,对硅谷那边的情况并不明确了解,后续如果有相关情况说明将发布公告。”

 

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总资产约2090亿美元,总存款约1754亿美元,为美国第16大银行。2023年3月7日的消息还显示,它连续5年登上了“福布斯年度美国最佳银行”榜单。

 

其实,在硅谷银行倒闭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其流动性不足的信号。早在2023年1月就有短线交易机构发出警告,硅谷银行上市集团买入了880亿美元的10年期以上债券,把近一半的现金投入到了长期债券中。

 

就在硅谷银行倒闭前的2023年2月底,硅谷银行高管开始进行减持,套现440万美元。

 

追因

 

如果硅谷银行此前能够思考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问题,就应该避免在卖出债券时把浮亏变成实亏,并避免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硅谷银行在大量购买债券时,应该通过利率期货或者利率互换的方式做利率风险对冲。

 

风险防控不到位

 

硅谷银行出现流动性危机还要从2020年说起。为应对新冠疫情,美联储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带来的大量低成本资金,进入到美国各行各业以及硅谷银行。

 

2020~2021年硅谷银行新增流入的存款超过1100亿美元,于是便增持了120亿美元的美债(总共持有量为160亿美元),此外,它还增持了大约8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后来总持有量达到了1000亿美元)。这部分资产主要体现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可供出售证券(AFS)”和“持有至到期证券(HTM)”科目中。当时,AFS(可供出售债券)和HTM(持有到期类资产)资产的平均收益率非常低,其AFS的平均收益率只有1.49%,HTM的平均收益率只有1.91%。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廖群接受《商学院》记者采访时表示,MBS或者美债的收益与利息相关。2022年美联储快速加息,美联储累计加息450个基点。纽约联储监测显示,3月9日美联储联邦基金有效利率上升到4.57%。这导致债券价格暴跌,显而易见的是,如果仅仅是把钱存在银行也有4%以上的利率,而硅谷银行当时买的长期债券收益率都被倒挂了,这就造成了银行账面上的浮亏。美联储加息也导致全球科技初创企业融资较难且股价一直下跌,但它们仍然需要研发资金,只能从硅谷银行提取存款,再叠加美联储缩表等因素,硅谷银行存款不断流出。因此,硅谷银行不得已将持有的债券卖出,这一举动背后,不仅是银行的浮亏变成了实亏,消息一经流出,便引起了储户的恐慌。

 

“事实上,世界上所有的银行危机都是由于在短期内发生了大量储户的‘挤兑’。‘银行挤兑’一般来自于所谓的‘经典恐慌’(classic panic)。” 望华资本创始人戚克栴向记者表示,硅谷银行也不例外,“恐慌”导致的“挤兑”是其破产的直接原因。

 

戚克栴认为,硅谷银行的短期储户资金来源,与中长期债券投资是错配的。但它的特殊储户结构,使得其资金来源期限更“短”,高科技企业大都在“烧钱”度日,没有新的投资进来,只能从银行取钱。对于中长期债券投资,本来如果持有到期也没问题,但由于被迫出售,在大幅加息背景下导致的价格下跌也就显现出来了。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硅谷银行出现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原因主要是银行投资策略和风控中忽视了流动性管理,以为低利率的市场状况能够一直持续,却忘记了政策性扰动因素可能带来的市场基本面和利率的根本性改变。

 

胡捷认为,期限错配是所有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银行的运营模式都是期限错配的。因为银行赚取存贷之间利息差的核心特点之一就是存款的平均期限短,贷款的平均期限长。所以,任何一个审慎的银行经营者都要仔细思考如何管理好期限错配所带来的风险,然而,硅谷银行在风险管理上出了差错,进而不得不承受倒闭的后果。

 

美联储加息与硅谷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风险爆发又有怎样的关系呢?在胡捷看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存在周期性特点,一直都是在加息和降息的循环往复中。如果将其比作季节性变化,那么当前美联储加息便是进入到了“冬季”,硅谷银行应该在“冬季”来临前做好压力测试,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应对。

 

硅谷银行在从美联储降息到加息的过程中,由于客户的同质性,经历了存款的大起大落。胡捷认为,硅谷银行在存款大幅流进时选择购买高流动性和低风险性的国债并没有错,然而,国债或其他债券存在利率风险,当利率提升时,持有的债券就会贬值,不变现就是浮亏,一旦变现就是实亏。在面对客户大量提款时,硅谷银行并未对其被迫变卖资产来应对提款需求的可能性进行充分预估,也可能对其存款流失速度产生了误判。如果它此前能够思考可能存在的流动性问题,它就应该避免在卖出债券时把浮亏变成实亏,并避免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在硅谷银行大量购买债券时,应该通过利率期货或者利率互换的方式做利率风险对冲。

 

是否会引发“蝴蝶效应”?

 

硅谷银行倒闭的消息引发市场恐慌。3月9日,美国四大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富国银行和美国银行)的市值蒸发524亿美元。同日,费城银行指数单日下跌超7%,为2020年6月以来最大跌幅。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认为,从金融市场角度看,这对银行股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冲击,是否引发做空让人担忧;从科创融资角度看,硅谷银行的破产将会对美国科创公司和风投公司的资金管理和后续融资造成较大影响。

 

那么,硅谷银行倒闭事件发生后,美联储为储户存款托底的决定算是对硅谷银行进行兜底了吗?

 

胡捷认为,央行也被称为最终贷款人,央行永远有责任为商业银行“兜底”。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中有一个根本性的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因为就算是正常经营的银行也经不住客户挤兑,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让人们产生恐慌。如果没有一个最终贷款人,那么银行周期性灾难不可避免,所以央行除了稳定物价之外,第二个责任就是要保障金融体系不出现流动性风险。不过,央行兜底并非无原则兜底,对于银行经营失败,比如投资过程中出现大量坏账,央行就不会兜底。对于硅谷银行,虽然出现了流动性风险,但其本身资产质量良好,为避免储户挤兑,存款保险公司和美联储接连出手,美联储通过贷款的形式给硅谷银行提供流动性,让其有足够的现金去支付提款的需求。

 

“硅谷银行倒闭所导致的美国金融系统问题不会戛然而止。” 戚克栴表示,预计还会有其他银行出现同样的问题,面对挤兑,银行仅靠自身无法持续,需要申请破产保护。但是,只要美国政府愿意并且有能力不断地对所有储户的存款进行兜底,银行的挤兑问题就会受到控制。

 

在柏文喜看来,不管这次美联储是否“兜底”,都不会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无论是美国金融企业的内部风控还是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防范水平都有了实质性提升,金融体系的保险制度和风险分担、转嫁机制也发生了明显进步,再加上硅谷银行并非头部大银行,因此其“破产事件”的影响不至于触发“雷曼时刻”的再现,后续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也不大。但是硅谷银行事件也为金融市场和科技公司的风险防范和风险管理提供了一次警示。

 

胡捷表示,美国有4000多家银行和4000多家信用社,自2008年以来,已经倒闭了500家银行,并非所有的银行都会走破产程序,有很多采用了被收购的模式。所以,个别银行倒闭本身不是灾难性问题,关键是会不会引发流动性挤兑的恐慌,进而导致银行出现系统性风险。就目前而言,银行业有着很多严苛的监管措施,比如,《巴塞尔协议Ⅲ》的落地执行,提高了全球银行业的最低资本监管标准,以及银行每年一度的压力测试(2018年前是强制的,此后大银行是强制进行,小银行则是自愿进行),可以通过对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评估实现对风险的定量分析。根据行业分析,无论是资本充足指标还是流动性覆盖指标,美国银行总体的健康程度较良好,所以硅谷银行引发系统性危机的可能性较低。

 

美联储货币政策进退两难

 

柏文喜认为,对美联储来说,决定未来加息或降息过程中,主要考虑的是维持美元币值稳定也就是较低的通胀率水平以及充分就业的问题。事实上,二者之间的平衡,一直以来都是全球各国货币政策抉择中需要应对的挑战和矛盾。

 

廖群也提到,美联储货币政策面临两方面挑战:一是高通胀,二是经济衰退的风险,需要在两者中间找到平衡。比如,通过不断加息,可以将通胀率降至2%,但极有可能造成经济衰退,所以当美联储加息到5%左右,通胀率可能降至4%左右时,这可能就是一个平衡状态,经济也可能出现小幅度增长。

 

戚克栴表示,美国政府现在进退两难。正如他翻译出版的《危机与复苏》一书中所写的,美联储的使命是:一、维持物价稳定(长期通胀率在2%左右);二、促进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增加的第三项,即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尽管美国联邦基金利率高达4.57%,但美国的通胀率依然很高。下一步,当美联储继续加息时,它不得不更加忌惮加息导致的债券价格下跌,以及市场资金面的紧张问题。而另一方面,除非美国快速转入衰退通道,并且通货膨胀率大幅“降温”(例如,回到2%~3%的水平),否则,短期内美联储不会“掉头”进入降息通道。

 

胡捷认为,硅谷银行事件不会影响美联储的加息节奏。美联储3月23日的议息结果是加息25个基点,5月份可能也会继续加息25个基点,来应对当前6%的通胀率,在这之后是否进一步加息还取决于具体经济数据的表现。

 

胡捷还表示,当前美联储如果放缓节奏或停止加息将犯下三重错误:一是会发出一个错误的信号,让大家误以为银行体系存在更大问题;二是释放另一个错误信号,让大家以为当前通胀问题已不是严重的问题;三是如果当前放缓加息节奏,未来治理通货膨胀将付出更多成本。

 

启示

 

未来,中国企业到美国融资前,首先要进行风险评估,避免存款时“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出现无法全额取款的情况。

 

戚克栴表示,我国银行以大型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为主。目前这些银行的层次,还没有像硅谷银行这样的储户行业集中度如此之高的银行,而且储户多是高科技企业或高管。但是,在地方性质的银行,村镇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层面存在类似的问题。好在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目前仍较高,在2023年3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降低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仍然保持在7%以上,约为7.6%,因此,总体情况较好。

 

戚克栴还对我国银行业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央行降息、加息应不要过于剧烈,要“小步慢跑”并且“持续地跑”;二是要分散客户的行业、类型集中度。尽量组成行业周期不同的储户组合,形成“错峰”的行业组合;三是在债券投资中要有风险意识,尽量提前、适时、及时变现,避免“被动抛售”,避免“被迫亏损兑现”。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认为,我国银行业的问题还是在于银行流动性过剩,诸如房贷需求下滑和年初提前还贷让银行积压了比较多的流动性,也因为流动性充裕,LPR利率和房贷利率都在下滑态势中。盘和林建议,我国银行业一方面要做好准备,高利率和高通胀往往是美国经济周期末期的特征,要防止外部金融冲击,保持存款充裕;另一方面要努力拓客,尤其是优质信贷客户,要继续优化信贷结构。另外,在政策上不宜再次缩小银行存贷利差,前几年为支持实体经济,压低银行利差,如今要适度扩大,以保证银行稳定性。

 

在郭田勇看来,投贷联动是硅谷银行业务经营的一大特色,硅谷银行的破产对我国开展投贷联动业务的银行有两方面启示:一是要充分认识到资产端期限合理配置的重要性,要综合考虑利率、流动性和风险等因素进行资产期限合理配置,当利率市场波动较大时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对冲措施;二是银行应针对科创企业的特点,制定更加灵活的流动性管理策略,确保在经济金融状况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管理流动性,以应对企业的资金提现需求。

 

除了银行业的风险控制外,当前赴美上市或在美国拥有业务的公司,应该如何规避美国潜在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和影响?柏文喜认为,当前赴美上市或在美国拥有业务的公司,应该充分认知美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控制体系和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调整自身的资产配置和资产结构,以获得在安全前提下的流动性与收益性的较好组合,防止出现类似事件给公司金融资产可能带来的“全军覆没”的危险。

 

廖群也提示,未来中国企业到美国融资前,首先要进行风险评估,避免存款时“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出现无法全额取款的情况。未来我国企业赴美上市会越来越难,美国市场风险也在增加,如果想要进行海外融资,可以选择中国香港这一国际市场,或者新加坡等国家的资本市场。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