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救火队长”舒尔茨重返星巴克之忧

原创 作者:哀佳 石丹 / 发布时间:2022-04-06/ 浏览次数:0

 
霍华德·舒尔茨第三次挑起了星巴克CEO的大梁。
 
随着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宣布退休,接替CEO一职的是一张熟悉的面孔——星巴克创始人、前任CEO舒尔茨。2022年3月16日,星巴克在官网中发布声明称,从今年4月4日开始,约翰逊将正式辞任,星巴克董事会正在紧锣密鼓地寻找新一任CEO,预计在秋季选出新一任的领导人,在此空档期,舒尔茨将作为临时CEO重回星巴克董事会,并且象征性的收取1美元作为报酬。
 
2008年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舒尔茨以回归的方式帮助星巴克渡过难关,此次短暂回归目的为何?一直以来,舒尔茨笃定地相信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但在中国市场风波不断、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舒尔茨的回归会给星巴克带来哪些变化?就相关问题,《商学院》记者致函星巴克方面,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创始人再次回归


 
约翰逊自2009年起担任星巴克董事会成员,2015年加入星巴克领导团队,担任总裁兼首席运营官。2017年,约翰逊被任命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接替舒尔茨。最新星巴克公告表示,作为临时首席执行官,舒尔茨将专注于建立创新框架,同时还将为星巴克下一任首席执行官提供指导和培训。目前,星巴克正在Russell Reynolds Associates(罗盛咨询)的协助下,持续推进新任CEO的继任计划。
 
星巴克2022财年第一财季业绩显示,星巴克营收增长19%至80.5亿美元;净利润8.159亿美元,高于上年同期的6.222亿美元。当季全球同店销售增长了13%。美国同店销售同比增长18%,两年增长12%。但在美国以外,国际同店销售下降3%,市场预期为增长3.3%。作为星巴克第二大市场的中国,当季同店销售下降了14%。
 
对于中国市场的发展,约翰逊自继任起就发扬了舒尔茨在中国市场高速扩张的思路,在他的领导下,截至2022财年第一季度,星巴克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门店数超过5557家,公司全球门店数达到了34317家。约翰逊强调,只要能持续开出新店,就能继续获得一流的盈利能力和投资回报。
 
然而,近几年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并不太平。“食品安全事件” “驱逐民警事件”“涨价风波”以及近期出现的“假冒星巴克事件”等,让消费者对于星巴克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中国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星巴克?”引发大家思考。此次舒尔茨紧急回归,将会给星巴克带来哪些转变?


 
“救火”星巴克中国


 
如今,星巴克中国正面临着挑战。
 
从星巴克门店数量变化来看,2002财年,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为88家,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1月,星巴克在中国门店总数为5557家。对比星巴克在全球的发展速度,2011~2021财年,跟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相比,星巴克在中国开出的直营店数量逐步上升,在美国开店速度放缓的同时,门店数量上,中国甚至有望赶超美国成为星巴克全球第一市场。但中国市场的竞争也不可谓不激烈,例如中国本土品牌瑞幸咖啡在2022年1月时门店达到5671家,而瑞幸咖啡成立仅5年。
 
根据国信证券的报告显示,2018年之前,中国市场曾是星巴克全球业绩增长最快的区域,其中星巴克中国的同店增速甚至超越了美国乃至全球的增长速度。然而,2018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在中国的同店增速出现“首降”。国信证券研究表明,星巴克在中国迅速采取了几大措施:其一,由一二线城市往三、四线城市下沉,以区域为核心打造品牌;其二,打通种植园到门店的供应链。星巴克从2010年开始在云南建设上游咖啡豆种植园,全部使用云南本地出产的咖啡豆;其三,进行数字化转型,联合阿里巴巴、饿了么等平台提供“专星送”服务,完善会员体系,让更多用户注册成为星巴克会员。
 
受新冠肺炎疫情等方面的影响,星巴克2022年财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在中国市场当季同店销售额下降了14%。
艾媒咨询CEO张毅表示:“此前公共舆论事件给星巴克造成了冲击,这对品牌形象非常不利。但是,星巴克并未遭到所有消费者抵制。究其原因,首先,星巴克目前在国内市场份额很大,并无相当的品牌能与之抗衡;其次,国内市场对于咖啡还有巨大的需求空间,星巴克还有很多机会;另外,消费者的舆论谴责往往带有冲动性,而市场消费往往是理性的。”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3817亿元,中国消费者饮食观念发生了改变,咖啡逐渐在中国消费者生活中普及,中国咖啡市场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预计行业保持27.2%的增长率,2025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九德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提醒:“从星巴克在中国的定位来看,其即使提价也需谨慎。与国外不同,星巴克在中国的价格基数比较高,频繁提价也会影响忠实用户的选择。”
 
针对星巴克在中国的经营状况,勺子课堂创始人宋宣向记者表示,星巴克目前在中国面临两大隐忧:其一,对年轻用户的吸引力不如新锐品牌。星巴克的用户普遍集中在25岁~39岁区间,这一区间段人群有着更强的购买力、消费力和忠诚度。但在25岁以下人群占比中,星巴克则远逊于瑞幸等国内咖啡品牌。数据显示,瑞幸的用户主要集中在29岁以下人群,年轻人接受度更高。加之瑞幸的营销能力更强,如北京冬奥会期间对谷爱凌的‘押注’成功,让瑞幸吸引了更多年轻的目光。”
 
其二,对下沉市场的争夺仍存未知。一二线城市一直是星巴克在中国开店的主阵地,仅上海一地就拥有星巴克门店900余家,远高于第二名韩国首尔的500余家和第三名北京的400余家。但是,随着一线城市竞争对手增多,市场人口基数趋于饱和,一线城市人口出现逆城市化流动,下沉增长是必然选择。星巴克对此的计划颇为庞大,其表示要在2022年末进驻230个城市,总门店数突破6000家。但随着星巴克客单价不断上涨,以及人群定位匹配问题,这一计划能否在新冠肺炎疫情没有消失的情况下推进,依然值得观察。


 
星巴克的时代浮沉


 
无论在美国还是在中国,时代是造就星巴克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战时期,咖啡在美国仅作为一种工业产品存在,便宜、易获取、还能为士兵带去充沛的精力,此时咖啡豆质量、制作咖啡的方式均不重要。一直到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转型,大量白领、中产阶级的出现,催生出了更“体面”的咖啡需求,对以往主流的速溶咖啡文化发起了挑战。
 
1971年,英文老师塞伍·西吉尔、历史老师杰瑞·鲍德温和作家戈登·鲍克一拍即合,在西雅图的旅游景点派克广场(Pikes Place)开设了一家名为“星巴克”销售咖啡豆、茶和香料的商店。
 
独具一格的品牌名、象征航海冒险精神的海妖形象的LOGO设计让星巴克在市场上显得格外与众不同。星巴克独特的调性,吸引了公司员工舒尔茨。1987年,鲍德温和鲍克决定卖掉星巴克,舒尔茨迅速抓住机会,重金买下了它。
星巴克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是在1999年,在北京国贸开出了第一家门店。紧接着,2000年5月,上海和香港的第一家店陆续开业。据舒尔茨回忆:“上海店开业当天,临近闭店时间,店内依然挤满了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当我开车过来时,注意到‘星巴克’的标志照亮了黑暗,这让我非常感动。”
 
20年前,马云用50万元创办阿里巴巴,李彦宏从硅谷回国创办百度,李国庆夫妇携手创办了当当网……一系列新经济平台企业在中国陆续崛起,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白领、精英人士的涌现,他们对咖啡的需求开始增加。但是,与美国在二战时期类似,作为一个崇尚茶文化的国家,除了雀巢速溶咖啡,当时国内并无其他能满足新文化群体需求的咖啡品牌,星巴克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个庞大的细分市场。
 
宋宣认为:“星巴克80年代末在美国的成功与在中国的成功非常类似,它们都完成了一个细分领域的消费升级,并创造了独特的经营模式。一方面以特许经营为杠杆迅速撬开自己不熟悉的市场,另一方面,抓住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快速崛起和改革政策红利,迅速抓住了人口密集度最高、增长速度最快的消费市场。”
 
记者通过梳理星巴克近20年的年报发现,在通用竞争策略中,星巴克始终奉行的是差异化竞争策略。从定位上,与鲍德温等人不同,舒尔茨并不制作纯萃的精品咖啡,他改变了星巴克原来只卖咖啡豆的做法,转为主要销售外卖、堂食,调制好的咖啡和饮料,其次销售咖啡豆,以此维持销售咖啡文化专家的品牌形象。
 
从产品类型上,星巴克走的是以“提供高质量咖啡”为核心、多业务产品组合的发展道路。提供高质量咖啡主要表现为,在全世界范围内选购优质的阿拉比卡豆,维持咖啡专家的品牌形象。除此之外,自1999年开始,星巴克开始陆续推出食品、饮料、茶等多种类产品,甚至收购Hear Music来涉及CD销售业务。
 
从扩张策略上,星巴克选择了在美国疯狂开店和国际化扩张道路。1992年开始,星巴克陆续进入圣地亚哥、旧金山、费城等城市,开启全美布局;国际市场上,星巴克陆续在太平洋地区、欧洲大陆、亚太地区、非洲地区开出新店,推动了星巴克业绩增长。
 
另外,在门店布局上,星巴克的零售店通常位于高流量、辨识度高的位置,包括市中心和郊区的零售中心、办公楼和大学校园等。除此之外,星巴克还在低线城市开设了零售店,为大城市以外的客户提供服务,进一步扩大品牌知名度。
 
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小南(化名)向记者表示:“在美国,星巴克几乎随处可见,图书馆、商圈、超市、高速口等地方都能找到,一般5公里范围内能找到很多家。”
 
从宣传手段上,舒尔茨运用了大量文化营销的手段,比如不同杯型的设置,让少部分员工(黑围裙)与顾客交流咖啡心得,和顾客分享咖啡豆的品种和烘焙方法。另外,他在星巴克的门店装修视觉中融入大量的咖啡故事,比如原产地的地图,咖啡农的工作照片,还有栽培和烘焙细节等,满足了新一代消费者更精致的咖啡体验。此外,舒尔茨还独创“第三空间”概念,力求为顾客打造出界于工作场所和家之外的咖啡馆。
 
针对星巴克采取的一系列策略,品牌营销专家路胜贞表示:“从企业价值观来讲,星巴克一直倡导的是激发及孕育人文精神,欣然接纳和欢迎每一位消费者,开诚相见、互尊互敬。星巴克在中国的这些年,一直奉行融入当地文化,与当地消费者和谐共处的经营原则,正是星巴克底层文化基因,帮助企业迅速树立起了差异化的形象。”
然而,扩张过快的星巴克却遭到了反噬。2008年,在经历了连续16年业绩持续增长后,星巴克第一次经历了增长放缓的困境。究其原因,除了受到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外,企业战略定位专家徐雄俊认为:“首先,对于核心业务,星巴克一直没有根本性的创新,只是对单一品种的咖啡豆进行改良,转而去提供与咖啡无关的一系列产品,容易影响星巴克在消费者心智印象;其次,过快的门店扩张速度一方面增加了成本压力,另一方面无法有效保证产品质量。”
 
为了走出困境,2008年,星巴克重新请回了已经退休的舒尔茨。舒尔茨在股东大会上表示:“我们将重新围绕咖啡为核心,关注合作伙伴及提高星巴克的体验。”为此,星巴克放缓了在美国的扩张速度,关闭约600家表现不佳的门店和澳大利亚的61家门店,并裁减了1.2万名员工,极大缩减了成本。
 
除此之外,星巴克开始重视“忠诚客户”奖励计划。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星巴克拥有5400万Facebook粉丝、300万推特粉丝、1460万忠诚计划成员和700万手机用户,他们每周共计支付200万次购买星巴克。意识到这些忠诚用户的价值,星巴克通过推出消费卡、与Facebook合作等手段,“圈住”了一大批忠实用户。
 
但是,从同店增长轨迹来看,提升客单价成了星巴克增长的核心动力。据长江证券统计,从2000年以来,星巴克的美国(美洲)同店销售增长可分为四个阶段:2000至2006财年同店销售增速较快,表明星巴克在全美的渗透率仍在快速提升;2007至2009财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同店销售增速下滑甚至出现衰退;2010至2016财年同店增速回升,但明显看到消费者交易次数的增长略显乏力;2017至2018财年,同店交易次数开始出现下滑,影响整体同店销售增长,表明美洲市场的渗透率已经接近瓶颈,只有靠客单价的提升带动增长。
 
意识到星巴克在美增长乏力后,2017年上任的约翰逊再次重申了中国市场对于星巴克的重要性,在中国以每15个小时开出一家新店的速度快速增长。
 
如果从1971年在美国创建算起,星巴克已经51岁了,而对于中国市场而言,它还仅是一个22岁的“青年”。星巴克在发展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的问题,如今以更复杂的面貌再次出现在中国市场。伴随星巴克发展的“传奇人物”,能否帮助星巴克再上一层楼,值得大家共同期待。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