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教培行业退潮,转型能否“求生”?

原创 作者:刘青青 石丹 / 发布时间:2021-09-07/ 浏览次数:0

 
8月17日,北京版“双减”政策正式落地,无数北京学子或将在2021年及未来迎来没有补习培训的假期。
 
在17日发布的《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措施》当中,再次重申了严禁各机构超标超前培训、不得占用法定节假日等假期、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等要求。
 
此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下称“双减”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股暴跌、资本“退潮”、裁员消息不断传出……教育培训机构因此迎来大洗牌。
 
《商学院》记者实地探访海淀黄庄发现,曾经的“宇宙补习中心”门庭冷清,不少培训机构已经停止授课甚至人去楼空。但另一方面,不少培训机构正积极寻求转型,将发展转移到素质教育、成人教育等赛道上来。
 
近年来教培行业正在拉开新序幕,曾经的某些现象可能也将成为历史。传闻中曾令俞敏洪落泪的“双减”政策威力着实不小,教育培训行业风声鹤唳,各教育机构也经历了一番震荡。


 
热潮退去


 
“冷清”成了北京海淀黄庄培训机构当下的写真。曾经的“宇宙补习中心”已经门庭冷落,多家培训机构人去楼空。“双减”政策下,家长不用“鸡娃”了,还是更加焦虑了?
 
冷清的“宇宙补习中心”
 
《商学院》记者实地探访海淀黄庄部分写字楼看到,曾经的“宇宙补习中心”已经门庭冷落,多家培训机构人去楼空。
 
位于中国人民大学东门的巨人教育,2021年以来几经波折,目前更是大门紧闭。据了解,早在1月15日,巨人教育就曾受到榜样教育的波及,短短1周后,由于疫情防控要求,巨人教育被要求暂停一切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到8月“双减”政策下发,巨人教育不得不从8月1日起全面停止所有暑假班授课。
 
记者注意到,在响应“双减”政策的相关公告中,巨人教育提到:“由于退费相关咨询较多,学校提供现场登记、电话登记和线上登记三种途径供家长递交退费申请。”
 
此外,位于北京大学附属中学附近的银网中心里,培训机构杰睿教育已经不见踪影,前台负责人告诉记者,“杰睿教育已经在6月底左右搬走了。”豆神大语文也已经大门紧闭,对面的来好思也门庭冷清,紧闭的玻璃门上贴着1月底的因疫情防控暂停一切线下培训和集体活动的告示和写有“无关人员,不得进校”的纸张。
 
而在银网中心的周围——理想大厦、海淀文化艺术大厦以及和盛大厦里,也有培训机构门庭冷落。
 
其中,位于理想大厦一楼的高思教育门店已经被搬空,门口只留下被损坏的营业时间贴纸和一块金色的“高思教育&北大培文战略合作”的牌子。
 
位于海淀文化艺术大厦的学大教育,现场员工告诉《商学院》记者,“现在已经不招(K12)学员了,之前报了培训班的孩子们的课程都已经结束了。”
 
而在和盛大厦里的学而思直接贴出了《停课通知》,表示为落实“双减”政策要求,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工作实际,校区自8月5日起一律停止线上线下授课。因此,现在学而思的各个教室里只有整齐摆放着的桌椅,空空荡荡地不再有家长和学生的身影。
 
不用“鸡娃”了?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学科类机构不得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进行补习。
 
有人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不用再陷入辛苦的“内卷”当中,但也有人担忧无课可补,因而更加焦虑。当前的教育“内卷”到了何种程度?教育培训行业严监管之下,是不是就不用“鸡娃”了?
 
年轻的宝妈阿燕(化名)正惶恐着教育“内卷”和“鸡娃”现象。她告诉《商学院》记者,自己的孩子才刚上幼儿园,“还没有到要‘鸡娃’的阶段。”但据她所知,身边人的孩子如果再大一点,报课外辅导班都已经是标配了。
 
阿燕亲眼见到自己的好朋友——一位海淀妈妈,深深地陷入到孩子的教育焦虑当中。“每天都要给孩子辅导作业,在平时,尤其是双休日两天,也要陪着孩子上各种辅导班。”阿燕表示。
 
至于教育政策能否停止这种“内卷”,阿燕认为,这也是需要观望的。一方面并不是说政策一出来,家长们观念就立刻转变。另一方面,人也会受身边的环境影响,如果以前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在“鸡娃”,而现在真的很多人都停止了,那家长们很有可能也会因此改变。
 
“但是如果宝妈们发现大家都是在花更大的精力和代价,去变相地给孩子做课外辅导,那结果就很难说了。千万不要低估一个妈妈为孩子付出的心。”阿燕感慨道。
 
不能低估的家长确实曾经催生了一个行业的崛起。但野蛮生长背后必有隐忧,教培行业的种种弊端不仅冲击着家长和学生的心灵,也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最终又反馈到市场主体身上。 
 
毕竟,“双减”政策之下,培训教育机构迎来大洗牌。身处其中的从业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压力。比如传闻中的俞敏洪落泪、高途及好未来传出大裁员消息、字节跳动旗下大力教育裁员,都是培训行业剧变过程中的缩影。


 
资本遇冷


 
资本市场对教育新政的反应最为灵敏,早在7月23日“双减”政策下发之初,教育股便遭遇“黑色星期一”。
 
教育股暴跌
 
回顾“双减”政策下发之初,7月23日,教育行业将发布新规的消息猛烈冲击股市,港股教育股、美股教育股遭遇“黑色星期一”,教育类中概股集体暴跌。
 
雪球数据显示,至7月23日收盘,好未来市值蒸发93.6亿美元、新东方蒸发59.5亿美元、新东方在线蒸发23.1亿港元、高途(跟谁学)蒸发15.48亿美元……9家教育机构一日合计蒸发市值191亿美元(港元兑美元按7月23日的0.1287汇率计算,见下表)。
 
而在“黑色星期一”之后,教育股的股价走势也难以“抬头”,几乎全部遭“腰斩”。截至8月19日收盘,已经有6家教育培训机构自新规消息以来(以7月22日计算),股价蒸发过半,其中有4家机构股价暴跌超过60%。
 
对于“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问题,《商学院》记者向上述几家教育机构分别发送采访函。截至发稿,新东方在线、好未来、高途(跟谁学)、猿辅导、一起教育科技、掌门教育、精锐教育等并未作出回复。
 
新东方方面表示,“特殊时期想低调一些,就不接受采访了。”同时,瑞思教育也表示“不太方便接受采访”,只提到公司在5月底正式宣布品牌全新升级,并推出“然点科学馆” “瑞思海芽成长空间”和“瑞思研学”三大新品牌,未来将与旗下的瑞思英语和领峰教育共同致力于为教育用户提供多元综合的素质教育解决方案,“坚守素质教育主航道”。
 
网易有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双减”政策是需要积极响应的,因为它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是必要且及时的。对于网易有道而言,公司定位是一个多元化的智能学习公司,确实有K12的业务,但是义务教育学科类业务只占总业务的不足30%,所以相较而言,网易有道在“双减”政策下受到的影响是比较小的。“而且,在目前整体市场艰难的情况下,网易有道也因为公司定位等原因提前做了一些业务的升级以及合规方面的调整。”该负责人表示。
 
资本“退潮”
 
就在不久前,教育培训赛道还是资本宠儿,热度曾持续攀升。
 
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疫情下教育领域获融资最多,其中在线教育最受资本青睐。2020年教育行业累计融资1164亿元,其中在线教育融资金额1034亿元,占比89%。
 
同时,该报告还指出,行业“马太效应”明显,资本向在线教育行业累计输送的1034亿元中,80%流向了头部的5家公司。
 
另据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17日,全国范围内共有49万家教育培训相关企业,2021年新增5.43万家相关企业。此外, 2020年注册量达10年来最高,共新增8.4万家。
 
在资本火热的情况下,不仅全国相关教培机构注册数量猛增,而且不少知名企业也纷纷开启上市模式,并且迎来市值高峰。
 
据了解,除了新东方、好未来之外,大量教培机构均是在2019年以后登陆交易所。其中一起教育科技上市于2020年年底,掌门教育更是上市于2021年6月,距离教育行业新规发布不足2个月。
 
也正是在资本火热的2020年以及2021年年初,各大教育培训上市公司市值被推向了高峰。雪球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新东方在线、精锐教育站上市值高峰;到2020年下半年,网易有道、一起教育科技也迎来市值高点;2021年年初,新东方、好未来、高途(跟谁学)、掌门教育等紧随其后。
 
值得一提的是,于2017年上市的瑞思教育的市值高峰停留在2018年4月,但在2020年8月中旬,瑞思教育也迎来了第二波小高潮。
 
如今“双减”政策横空出世,教育培训行业一片哀嚎。对比不久前才出现的最高市值,各教育机构当前市值大多不及当初的一个零头,其中好未来、高途(跟谁学)、瑞思教育、一起教育科技、精锐教育等甚至市值不足巅峰时期的一成。
 
除此之外,也有部分投资机构及时“抽身”。据多家媒体报道,2021年一季度,高瓴资本清仓了好未来和一起教育,不过又重新买入少量新东方股份;老虎环球基金清仓了高途;景林则抛售所持的绝大部分好未来股票。
 
回首上市初期,对比上市发行价,这些教育概念股的股价表现难以言好。
 
据了解,除了在港上市的新东方在线之外,大量知名教育机构发行价都在每股10美元左右徘徊,其中网易有道发行价达到每股17美元。然而,在或长或短的上市历程之后,这些教育机构的股价又普遍受重挫。
 
截至7月30日,曾经上市发行价较高的网易有道股价从每股17美元降至每股8.82美元,更多教育机构股价则在每股2美元附近徘徊。其中,新东方、瑞思教育、一起教育科技和精锐教育的股价分别为每股2.17美元、1.21美元、1.12美元和0.5美元,基本不及当初上市发行价的零头。
 
教培进入“冰川期”
 
自古以来,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近年来还催生出校外教培行业的繁荣。如今,“双减”政策下发,教育培训行业也将因此遭遇巨变。
 
对此,柒财智库高级研究员毕研广指出,此次“双减”政策直接影响的教培机构,比如:猿辅导、作业帮、新东方、学而思等都将面临行业转型,因为这类教培机构几乎直接被“双减”政策命中。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双减”政策给教育培训行业作出了大量细分规定,但政策并不是“一刀切”,并没有全部叫停一切培训。
 
此外,毕研广还提到,教育培训行业和市场较为关心的是备案制度改审批制度问题,已经备案审批的,按照规定重新审批。“所以,有些机构认为自己有过备案肯定能通过审批,但这种自信也许是非常盲目的。某行业曾经也被给出过备案审批的政策,但是这个行业到‘死’也没看到被审批通过一家。”
 
强化培训收费监管方面,“双减”政策要求通过第三方托管、风险储备金等方式,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进行风险管控,加强对培训领域贷款的监管,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
 
对此,毕研广指出,教培机构设置“托管账户”,让教培机构缴纳一定的“风险准备金”。但托管账户并不是银行开户,托管的决定权和账户开立流程由央行来决定,目前只有证券、期货市场能够开立。所以,教培行业想开具“托管账户”的最终决定权,以及是否能开立账户是掌握在金融监管手中。
 
毕研广认为,九成的教培行业进入了“冰川期”,家长一定不要抱有“这家机构没问题”的心理继续给孩子续费。因为在整治过程中,原有的教培资格以及行业资格全部为“废纸一张”,需要重审。所以不要轻信教培行业对未来的承诺,凡事要三思而后行。
 
“总之,教培行业需要放弃一切幻想,放弃一切捷径,脚踏实地的去做。从政策上看,不排除未来会根据该‘双减’政策出具更为细致、更为具体的执行层面的相关意见。也就是说,政策还有再进一步细化的可能。”毕研广总结道。


 
转型求生
 

K12以及在线教育的资本潮已退去,教育机构转型成了企业的必选项。转型不一定“安全”,但不转型肯定没未来。
 
转型掉头
 
某知名教育培训机构内部人士对《商学院》记者表示,对于教育培训,不能单单从资本退潮、股价大跌等时间节点发生的事情就去唱衰这个行业。还是要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对于长期关注这个行业或者在这个行业当中的人来说,“双减”政策出台并不是那么突然。
 
“最早在2018年,政策方向就已经释放出很多信号,比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不要给中小学生造成过重的课外负担等等。包括后来每一轮的政策指导意见,都是在警示部分不规范的现象。”该内部人士表示。
 
该内部人士指出,从长远的眼光看,教育一定是有必要的。而在政策导向下,也是可以看到很多利好的方向,需要市场主体去慢慢摸索。行业百态冲击不断,而合规无疑是永远的“主旋律”。在漫长又趋势清晰的政策导向下,各教育培训机构也需要一步步在政策动向中调整方向。
 
此前,K12以及在线教育还是教育培训行业的热门赛道。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0年在线教育行业市场规模同比增长35.5%至2573亿元,整体线上化率23%~25%。其中低幼及素质教育赛道、K12学科培训赛道在线化进程加快是在线教育市场快速增长的最主要贡献因素。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对学科类培训的限制、对超标超前培训的限制、对各种假期组织培训的限制等,都如锁链般绑在了原本以K12教育为主要业务的教育培训机构身上。在此情况下,教育转型似乎成为不得不为的大趋势。
 
7月23日,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建议学科类培训机构尽早转型,甚至转行。其判断认为,“双减”政策仅仅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的起点,未来还有大量的潜在配套政策和持续的严格监管。
 
中信证券研报还指出,对于学科类机构,建议向高中阶段培训、素质类培训、职业教育,以及教育科技和教育信息化方面转型。同时,建议投资人回避K9学科类机构,静待政策落地。
 
可以看到,原本在K12领域风生水起、在英语学科类数一数二的教培机构,都已经迅速行动起来,开始转型“自救”之路。
 
5月底,高途课堂成立了成人教育品牌“高途在线”,计划打造的课程体系包括考研、英语、财会、公考、教资、留学、管理、小语种等。7月初,好未来推出了成人教育品牌“轻舟”,覆盖考研、语培、留学三个领域;好未来旗下“励步英语”更名为“励步”,主打英文戏剧、口才、美育、书法等素质类产品,向素质教育方向靠近。7月底,猿辅导正式推出STEAM科学教育品牌“南瓜科学”,以“首个正式转型素质教育领域的教育科技公司”自居。在新东方官网上,各地分校自6月初开始招聘美术、书法方面的人员……
 
网易有道相关负责人进一步告诉《商学院》记者,网易有道定位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智能学习公司,其目标是坚持用科技赋能教育,而不是单纯地去做一个义务教育的学科培训机构,“我们除了这不足30%的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业务,还有成人教育、素质教育、智能硬件板块,包括进校项目等其他业务板块。”
 
“这些细分赛道我们之前就有布局,很多业务在2017年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开始布局,而不是有了‘双减’政策之后再开始转型。而且因为我们智能硬件处于行业领先,成人教育的优势则是入局较早、有品牌力,所以目前来看我们也是有信心把这两个产品做得更好,同时扩大其他各产品的市场机会。”该负责人表示。
 
非学科类培训不一定“安全”
 
一方面,教育培训行业逢巨变,大量K12业务、学科培训业务都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双减”政策的清晰也给各教育培训机构带来了新方向。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校外培训机构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学科类培训机构,一类是非学科类培训机构。进一步明确了学科类培训和非学科类培训的范围,既有利于监管部门依法监管,也有利于培训机构根据政策规定思考机构的未来发展,是退出还是转型。
 
“根据‘双减’政策,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营利空间被全部‘堵死’。对于已经上市的校外培训机构,如果主营业务就是学科类培训,那么将面临退市或者转型进行非学科类培训的选择;而如果还有非学科类培训业务,那需要剥离学科培训业务,这将对培训机构的经营产生巨大影响。”熊丙奇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熊丙奇还指出,虽然“双减”政策允许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登记为营利性机构,可以进行资本化运作,可以在节假日、双休日与寒暑假期进行培训。但是,如果非学科类培训也制造家庭的焦虑,增加学生的培训负担,未来,对非学科类培训实行和学科类培训一样的监管办法,将极有可能发生。
 
“尤其是我国已决定把体育、美育纳入中考,并逐渐提高体育中考的分值,把体育上升为与语数外科目分值一样的第四主科地位。针对这一变化,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应试体育以及校外体育培训热,同时也遭遇家长和舆论的质疑,认为增加学生的压力和家庭的负担。如果资本进入非学科类培训领域,意图把非学科类培训做大,等待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必定是和学科类培训机构一样的从严监管措施。”熊丙奇预测道。
 
“为此,就是校外培训机构转型进行非学科类培训,也要转变营利理念,应以公益心态而非过度逐利心态做非学科类培训。”熊丙奇表示。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