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苏宁易购:江湖告急

作者:刘青青 石丹 / 发布时间:2021-01-19/ 浏览次数:0
在全球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零售业和电商发展过程中,全场景、全业态的故事基本都不太成立。企业需要稳健地去思考自己的能力范围和变革的方向。
张近东及苏宁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


 
2020年12月中旬,国家工商信息系统披露,苏宁控股出现了股权质押记录。由于此次质押股权数额与注册金额等同,苏宁控股质押全部股权的消息引发关注, “苏宁是否缺钱”成为讨论热点。上市公司苏宁易购也被“拉下水”。


 
在此次股权质押事件的影响下,苏宁易购(002024.SZ)旗下多只债券大跌、长期卖资产扭亏、业绩滑坡等现象也再次被提及,而苏宁集团此前的“资金链断裂”的传闻也重新回到公众视线。


 
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苏宁易购股价也出现波动。雪球数据显示,从11月以来,苏宁易购股价已经从2020年11月2日(11月1日未开盘)的每股9.77元,跌至2020年12月16日的每股8.04元,一个半月内股价下跌17.7%,市值蒸发161亿元。


 
那么,苏宁易购是否真的“大而不强”?其资金压力几何?苏宁小店模式能否带领其“突围”?苏宁易购在零售行业又该如何“破局”?


 
01 资金压力几何?


 
从资金链断裂传闻、多只债券暴跌,到关联公司股权全数质押。近期,关于“苏宁缺钱”的猜测已经引发关注。


 
首先,苏宁易购在债券市场遭遇“滑铁卢”,2020年10月以来,苏宁易购多只债券价格一度大跌,期间多只债券跌破80元,最低跌至71元/股。


 
据苏宁易购公告,“为增强投资者信心,维护公司债券价格稳定”,其分别在2020年11月12日、12月9日发布债券回购公告,拟以共计30亿元自有资金对公司发行的7只债券进行回购。据统计,这7只债券发行总额共计100亿元。


 
目前,上述回购的7只债券价格连续下跌,均低于100元/股的发行价。苏宁公告也指出,“本次购回方案可降低公司负债率及财务费用支出,促进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不过,面对目前的“债券打折回购”场面,苏宁易购却没有全部回购完。


 
第三方研究机构透镜公司创始人况玉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去回购债券,价格是比较低的,从财务成本上来考虑也更划算。但是这种情况下苏宁易购却没有选择将其全部还完,其资金肯定存在比较大的压力,或者是融资能力受到破坏,已经无法从银行借到钱。


 
其次,苏宁易购还曝出资金链断裂的传闻。2020年12月8日,市场有传闻称,苏宁集团资金链断裂,“在渤海银行的贷款已经违约,民生和建设银行已抽贷。”


 
不过,苏宁集团官方微博很快发消息称传闻不属实,并表示该谣言对公司正常经营和品牌声誉造成了恶劣影响,公司已向有关部门报案,查实信息来源,并追究造谣者及传谣者的法律责任。


 
而在资金断裂传闻之后,苏宁易购关联公司苏宁控股又质押了其全部股权,引发热议。


 
近日,国家工商信息系统显示,苏宁控股股东张近东、张康阳(张近东之子)、南京润贤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已将公司全部股权出质给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总出质股数10万股,合计出质股权数额10亿元,与苏宁控股的注册资本金额等同。


 
对此,苏宁方面告诉《商学院》记者,目前,苏宁控股集团持有苏宁易购3.98%的股权,股权质押是正常的商业合作,对苏宁易购战略发展和正常经营无实质影响。


 
不过,况玉清告诉《商学院》记者,苏宁的资金链紧张不是报不报案就能够澄清的,因为上市公司苏宁易购的数据摆在面前,其到期的债务压力大是不争的事实。


 
“一般情况下,因为缺钱融资而进行股东质押股权,是最常见的可能性。而且,质权方的背景非常奇怪,苏宁控股股权质押融资不去质押给金融公司、贷款公司、银行,却直接质押给淘宝,这也可能是一个股权出售的前兆——先进行质押,质押之后无法赎回,股权就变成了别人的。”况玉清表示。


 
02 长期卖资产扭亏


 
就苏宁易购本身业绩而言,2020年上半年的“成绩单”也并不乐观。


 
2020年10月底,苏宁易购发布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财报数据显示,其前三季度营收1808.62亿元,同比下降10.0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47亿元,同比暴降95.4%。除了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苏宁易购的总资产以及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也有所缩减,分别下降6.61%、1.67%。


 
而且,撇开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的业绩不谈,苏宁易购近年来的营收增速也趋于放缓,其净利润增速更是出现下滑,自2017年之后净利润增速骤减,到2019年该数据已经为-26.15%。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近两年苏宁易购净利润已经在百亿上下徘徊,但其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一直为负。2014年至2018年,苏宁易购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为-12.52亿元、-14.65亿元、-11.08亿元、-0.88亿元、-3.59亿元,到2019年,其扣非净利润甚至达到-57.11亿元。


 
细究苏宁易购净利润与扣非净利润长期“冰火两重天”的原因,这与苏宁易购长期卖门店、卖子公司、卖股权等等卖资产行为脱不了关系。


 
有数据显示,仅处置子公司产生的投资收益,2015年、2016年就分别达到14.48亿元、13.04亿元。2017年、2018年,苏宁易购靠卖阿里巴巴股权又分别获益32.85亿元、110.12亿元。


 
到2019年,苏宁易购处置苏宁便利超市获益42.62亿元,处置5家易达物流公司获益8.58亿元,出售苏宁金服股权获益98.57亿元,还以4.84亿元转让南京禄昌等3家资产管理公司。


 
据平安证券研究所报告显示,2019年苏宁易购净资产收益率只有10.7%,而这一指标在2020年预计只有1.4%,在2021年预计只有1.9%。而其下调了对苏宁易购2020年度投资收益的预测,“主因预计公司本年将没有类似近几年转让阿里巴巴、苏宁小店股权等非经常性的巨额收益。”


 
况玉清指出,苏宁2019年的数据不具代表性,主要是剥离苏宁小店业务实现的资产性收益。而从最近几年的整体财务数据来看,苏宁易购整体利润几乎全部来自各种各样的资本性收益,其在主营业务端持续造血能力就要受到质疑。


 
03 持续“战略性亏损”


 
值得一提的是,在非经常性损益方面,苏宁小店、苏宁金服等出表也给苏宁易购产生了不小的收益。


 
财报显示,2019年苏宁小店、苏宁金服不再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苏宁深创投-云享仓储物流基金完成收购佛山、宁波等 5 个物流项目;LAOX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而这些业务带来了217.9亿元收益,占利润总额比例的149.31%。


 
据了解,以苏宁小店为代表的线下业务成本惊人。2018年,苏宁小店总裁鲍俊伟曾透露,一家苏宁小店的投入成本在100万元左右。


 
而截至2019年6月30日,苏宁易购新开苏宁小店(含迪亚天天)1626家,调整关闭苏宁小店(含迪亚天天)435家,苏宁小店及迪亚天天自营店面合计5368家。


 
有数据显示,自2019年1月1日至股权出售日6月24日止,苏宁小店为苏宁易购贡献净利润约为-22.1亿元。而成本高昂又持续亏损的苏宁小店,最终也被苏宁易购不再纳入合并报表。


 
对此,况玉清认为,苏宁的模式比较尴尬的地方,就是同京东等企业相比,它的资产模式太重。苏宁需要到人流量密集的大街、旺铺,成本很高,在近几年数字化变革过程中受到的冲击也很大。


 
“从盈利来看,小店利润率不错,只是在规模上很难像家电一样去突破。”况玉清表示。


 
“苏宁小店的模式比苏宁大卖场的模式更适合未来发展方向。”况玉清指出,苏宁小店是一个突破方向。


 
不过,零售电商行业资深分析师庄帅认为,苏宁业态多元,其业务包括购物中心、苏宁超市、苏宁小店、直播电商、社区团购、苏宁物流、苏宁金融等等,因此,苏宁小店要做好,还是很有难度的,因为其竞争压力已经是来自多个业态的竞争压力。


 
“小店模式很难成为一个有力抓手,反而期待一下苏宁易购收购的家乐福、苏宁购物中心等,可能会更好一些。”庄帅总结道。


 
04 零售业如何“破局”?


 
“苏宁的发展原来一直是很稳健的,从电器专营店开始做‘品类杀手’和国美竞争,一直都是很稳健的。”庄帅表示,“但到了2010年之后,由于京东的快速崛起给苏宁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其次是“黄光裕入狱”的标志性事件,让苏宁有了扩张的野心。接下来在2015年,苏宁和阿里换股之后又有了激进的资本,所以基本上整个战略和经营思路就出现了一种激进发展的状态。”


 
庄帅认为,在2015年苏宁和阿里进行股份合作的时候,资金压力就已经比较吃紧。此后苏宁获得阿里的资金支持之后,又进入了高速的、多业态的、全场景的拓展期,不仅持续推动购物中心、苏宁超市、苏宁小店等线下业务,而且在社交电商、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线上领域也不断拓展,与此同时,苏宁金融、苏宁物流也已经布局,收购案也不断……


 
“从综合公司的经营、战略和布局去看,大概毛估也能够去判断其收益和支出之间的关系——目前(资金)是很吃紧的状态。苏宁现在是在一个关键时期,它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去获得新的发展资金。”庄帅总结道。


 
那么,业务多元化的苏宁在零售业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新趋势呢?其零售业要如何“破局”?


 
庄帅指出,纵观全球的零售业发展史,目前存活超过50年且规模很大的公司,实则业态是非常少的。多业态在零售业里很难成立,是因为所有不同的业态的经营理念、经营思路、盈利结构、商品管理能力、物流配送、仓储物流配送、激励机制流程等等都是不一样的,而且差异非常大。


 
在此情况下,庄帅表示,对于多业态、全场景的思路,可能有几个可以借鉴的点:



一是尽可能地做强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业态,比如苏宁购物中心、苏宁超市等等。尤其是对于一个资金有压力的企业来说,收缩战线、减少非主营业务的支出是一个明智之选。


 
二是线上的业务不要过于依赖天猫、淘宝的流量支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与线下的、能够成为主力业态的,盈利性更好、现金流更好的业态的融合。


 
庄帅认为,在新零售这方面,不管是阿里、京东,还是腾讯都没那么出彩,大家都还在摸索,而这也说明机遇所在。当然,前提是要保证好现金流和资金,要能持续造血。


 
“在全球将近一个世纪的现代零售业和电商发展过程中,全场景、全业态的故事基本都不太成立。通过中国的某一家企业的努力走出这条路,风险非常大,还是需要收缩一下,稳健地去思考自己的能力范围和变革的方向。”庄帅表示。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