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乡风何以文明?抱朴可以再生

原创 作者:哀佳 / 发布时间:2023-08-09/ 浏览次数:0
 
四川省崇州市道明镇的无根山脚下,竹林幽幽、青瓦白墙。一位名叫赵思进的老人在这里生活了85年,以竹编手艺谋生,他也是“道明竹编”国家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里地处川西平原,竹资源丰富,赵思进砍下慈竹,采用中间一段颜色一致又没有斑点的部分,刮青去节,用红、蓝、黄、黑等油漆均匀地涂在竹筒表面,把竹筒破成粗细均匀的竹片和竹丝,再织出一件件造型优美的竹编用品拿到市场上售卖。早些年,由于赵思进编织技艺好,编出来的东西既耐用又美观,在当地深受好评。
 
直到2000年,塑料制品冲击竹编市场,既便宜又耐用的塑料产品迅速抢占市场,竹编产品的经济效益大不如从前,大部分手艺人外出务工,“道明竹编”走向了下坡路。纵使赵思进冥思苦想,希望继续通过提升自己的竹编技艺为产品注入新的活力,市场效果却并不明显。
 
和抱朴再生的相遇对于赵思进来说,是人生中一次特别的转变,也是一次心灵上的抚慰。
 
乡风何以文明?
 
乡村有大美,但只有善于发现美,才能使资源变成产业。
 
抱朴,取自老子《道德经》中“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无疑,创始人将“抱朴再生BOTTLOOP”作为品牌全称,其背后蕴含的理念是要用环保科技和生态美学展现传统文化,去赋能那些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见到的物品。
 
抱朴和赵思进互相了解之后,达成一个共识:要将“道明竹编”这个古老的技艺再次推向日常,成为现代年轻人生活中的一部分。于是,抱朴再生创始人刘学颂带领着团队,用回收的废弃塑料再生出了仿竹条,重新交到赵思进的手上,再借助抱朴对现代生活的理解,融入美学设计,编织出了一款受到年轻人喜爱的时尚包袋,取名为“编de”包。
 
“编de”包让抱朴看到了“环保生态美学+传统文化”的可能性,也让刘学颂更加坚定了这条道路。
 
一次机缘巧合之下,抱朴又走进了贵州,用环保材料结合当地的非遗手工艺“羌族刺绣”,打造出了如手提袋、水壶包、口罩收纳袋、棒球帽等一系列的生活单品。当传统文化的纹样融合到现代设计,便也融入了今日的生活。
 
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农业社会,乡村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之地。乡土文化以乡土为根、以农业为脉,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民间传统和乡村智慧。
 
乡村有大美,但只有善于发现美,才能使资源变成产业。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由于土地的不流动性,导致村与村之间互相隔绝,村庄内部的成员因为没有与外部接触的机会,一辈子都在村庄内部成长、生活,村庄内部是一个无比熟悉的、没有陌生人的面对面社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乡村文化和智慧就这么籍籍无名地消失了。
 
然而,在村民眼中平平无奇的传统文化,在刘学颂等人的眼里,却有着独特的吸引力。耕田犁地、祭祀祈福的民间风俗,也许当地人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刘学颂眼里却是创作的大好素材,如果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待乡土文化资源,充分认识哪些资源是本地独有的、哪些特点是最具地域特色的,就能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打开思路。
 
景鉴智库创始人周鸣岐表示:“乡村振兴不是造‘工程’,而是建‘产业’。目前大多数乡村振兴是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主要靠的是政府大量的持续投入,未来要提高其内生性、经济性,通过产业化的全面提升与农旅商业态的联动,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各地乡村情况各有不同,对于乡村的产业提升是因地制宜、多种多样的。具体来看,在乡村振兴中,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对部分地区可以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甚至可能是效果最为显著的拉动作用。挖掘当地文化,包括自然生态文化和民俗文化,把文化与旅游业态结合,再与农特产品打造结合;把民俗文化与旅游业态结合,再打造与众不同的文化内涵和体验,形成特色和吸引力,提升游客过夜率。农特产品打造方面,让文创产品更具地域气息和文化特质,与现代设计感结合,更易被市场接受,提高产品溢价和品牌调性。同时农旅商的结合,也让乡村振兴项目有了更多的特色体验和二次消费场景。”
 
一边是传统,一边是时尚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首先在于艺术家懂得艺术的形式法则,化腐朽为神奇。
 
刘学颂是个懂时尚的人。她在日本时尚圈从业15年,虽然后来曾做过8年回收废旧饮料瓶的工作,但内心追求时尚、艺术价值的热情并没有被磨灭。
 
工作中她发现,一味模仿西方是做不出好的时尚产品的,因为没有根,只有扎根自己的文化才有可能惊艳世界,而乡土文化正是我们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刘学颂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相对闭塞的乡村、少数民族地区有非常多而且有特色的文化元素,这些地区的很多年轻人也为当地文化感到骄傲自豪,但却生产不出能打动人心的产品。
 
2019年,刘学颂将自己多年所学和在各个领域积累的经验巧妙结合,正式创立环保品牌“抱朴再生”。希望用高附加值的模式重新塑造行业,将时尚、环保、年轻人等元素带入乡村地区,用“艺术”的方式提炼乡村特色,再推往更远的方向。
 
“产品要适应现代生活的场景,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所以要有更加颠覆式的创新,比如用科技的、美学的力量,帮助当地人梳理出他们的文化特点,与乡村发展结合起来,才能找到更适合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刘学颂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长方李莉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和价值理念都已走到了“瓶颈”,唯一能够破除这个“瓶颈”的就是我们必须要创建出一个新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文明。这一文明不可能从城市中生长出来,因为城市在现代化的侵染下,已经失去了它与自然相处的多样性发展的可能。我们只有从乡村寻找新的智慧空间和新的价值体系,才能找到人类新的发展路径。
 
艺术介入乡村建设首先在于艺术家懂得艺术的形式法则,对自然、历史、生命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和热爱。他们不是用理论去说教,而是化腐朽为神奇,将一些破旧的、要倒塌的传统建筑重新修整,将其改造成为既具有传统外形,又具有现代享受和具有特别地方风味的新的生活空间。把一些农民看不上的、要扔掉的传统生活器具,变废为宝制成生活空间中有品位有文化的装饰品,这样的设计和布置让农民耳目一新。他们没想到在自己的生活中,原以为过时的房子和器具还有如此的美感,于是他们开始信任和追随艺术家,相信在其带领下,自己的家乡一定能有改变。
 
“要让大家看到新的生活一头连接着传统,另一头连接着时尚。当大家看到传统和时尚是相联系的,人们就不会再热衷拆旧房子,而是想办法修复或再造旧房子,在传统中找到新的创造力。传统的旧房子是如此,传统的地方性文化知识和传统的地方性农业知识也莫不过如此,都是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找到新的创造力。”方李莉说。
 
乡村振兴的基础是环境保护
 
振兴乡村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的繁荣与生态的健康共存。
 
在“活化”乡村文化的过程中,融入环保生态的理念,是刘学颂始终坚持的一个原则。
 
与赵思进合作的“编de”包中,仿生竹条便是用废弃的塑料制品制成的环保耐用的rPE材料。将塑料品制成环保产品,刘学颂研究了很多年,也颇有一些心得体会,那是在一段长达8年的捡垃圾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经验。
 
捡垃圾的日子很苦,让刘学颂坚持下来的原因之一是,她始终记得四五岁的小儿子因为空气污染得了呼吸道疾病,在手术室门口,儿子一步一回头含泪看着她的那个眼神。
 
“父母留给孩子再多的财产没有用,也不能保佑他平安,还是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想要做环保,就加入了当时北京顺义的一家再生废弃塑料瓶的企业,可以说,我是满腔热血地加入了这个行业。”刘学颂说。
 
2010年的北京,整座城市一年差不多平均可以消耗15万吨饮料瓶,而每5万吨的废弃饮料瓶可以再生出1万吨的新瓶子,用回收的瓶子做成新瓶子,这种同质化转换不仅可以回收垃圾,还可以节省新材料的投入,这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
 
头两年,刘学颂跑遍了北京及周边的100多个垃圾场,但她沮丧地发现,这个行业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最关键的问题是根本收集不到那么多的瓶子,相比夏天,冬天塑料瓶使用量更少,且大部分资源几乎都掌握在拾荒者手里。
 
当时的塑料回收流程,是大部分塑料瓶会进入到小作坊里进行粉碎和工业强碱清洗,之后一些小型化纤厂会高价回收这些碎片,用这些碎片再制成新的产品,假如刘学颂通过多手交易收回饮料瓶,就会导致回收的成本上升。于是,刘学颂便尝试直接和传统拾荒者们沟通,买下他们手中新捡来的塑料瓶。
 
“北京的冬天寒风刺骨,垃圾场里搭着一些简易的板房,没有暖气,睡的也是大通铺,那些拾荒者们带着他们的孩子生活在这里。为了多赚一点钱,家长会教孩子,要仔细将瓶子上的标签用刮刀刮下来分开来卖,一半瓶子一半撕下来的标签,他们便可以多得370块钱。每当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心中更加坚定了做这件事的决心。”刘学颂回忆道。
 
为了帮助拾荒者的孩子,当时刘学颂发起组织了商学院学校的同学捐款,每年还带着这些孩子去做体检,并没有想着刻意要去做些什么,但慢慢地时间长了,这些传统从业者信任起了刘学颂。
 
“他们都拿我当大姐,老一辈人甚至还让我帮忙管管他们后代学习的事情。有的孩子在家里爱打扑克,管不了,怕孩子收了钱比较空虚,去干一些不太好的事情,便让我先把钱拿着。”刘学颂说。
 
然而,当传统从业者终于开始信任起了刘学颂,愿意把瓶子卖给她时,她却被告知公司的股东没钱了。
 
“大家都觉得这个行业不赚钱,不愿意再往里投钱,我们收了他们的瓶子,却没法再给他们钱。”刘学颂说道。
 
刘学颂回忆道:每天上班的时候,十几个人堵在办公室等着她要钱。有一次,一个妈妈带着三个没去上学的孩子进到办公室,说:“孩子们,给刘阿姨跪下,告诉刘阿姨,我们要钱回家过年,要不然我们今年没法过年了。”
 
“有时候想想,真是穿越。在日本的生活和那个回收瓶子时期的生活,我感觉完全是两个世界。”刘学颂说。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刘学颂内心坚定地创立了“抱朴再生”。她希望结合在时尚行业15年的工作经验,用市场机制的品牌运作方式重新塑造这个行业,让这个行业成为受人尊敬而且非常酷的行业,提供给这些传统从业者一份稳定体面的收入,在体面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和生活。
 
如今,抱朴建立了两套体系,其一是基于回收的再生业务,从废弃物回收到新产品的诞生,建立一套安全生产、避免二次污染、实现减碳的产品体系;其二是以产品为载体,向大众传递抱朴的价值观,建立一套表达“中式”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品牌体系。
 
刘学颂认为,如今城市发展遇到了瓶颈,经济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消耗和碳排放,仿佛陷入了要经济发展,就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怪圈”,但这个模式已经被证明是不可取的。所以,如果每一个乡村再套用城市发展的模式,先发展后治理,并不可行。我们必须去找到更低碳、更生态、更创新的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与环保息息相关,环保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振兴乡村需要保护生态环境,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乡村的繁荣与生态的健康共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强调的: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让年轻人加入进来
 
品牌要用好的故事、好的质量去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去感染年轻的消费群体。
 
“将人们印象中脏乱差的废品回收行业,通过文化、艺术、设计、策划的助力,转变为焕发生态美学的新产品制造业态是刘学颂的第一目标。而她的另一个目标则是希望吸引更多艺术家、更多品牌、更多年轻人一起加入进来,将传统的废品回收行业做成一个受人尊敬的、引领潮流的、对年轻人有影响力的行业,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乡村振兴的工作。”刘学颂说。
 
《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到,乡下人在城里人的眼里是“愚”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乡下人不识字,很多人是文盲。如今,很多乡村振兴的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发现,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的问题,没有年轻人的参与,项目也根本发展不起来。
 
“进入这个行业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只和拾荒者或大爷大妈打交道。如果没有好玩的元素,年轻人很难加入。但我们确实需要年轻人的才华、创意和影响力。”刘学颂说。
 
为了方便快捷的收集塑料瓶,抱朴设计了一套小程序以及智能回收机放在各个地铁口,但放置初期很少有年轻人把塑料瓶投到回收机里,但是当回收机上显示10位明星,3个月内哪位明星名下投的瓶子最多,就会在屏幕上播放他的环保理念及一些作品。后来效果一下就爆了,3个多月收了将近100万个瓶子。
 
“不是年轻人不愿意做,而是你没有打动他们。”刘学颂总结道。
 
品牌要用好的故事、好的质量去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去感染年轻的消费群体。截至目前,刘学颂所做的项目,已经直接和间接影响年轻人累计超过1000万人,也在各大国际舞台上频繁亮相。当下她正在进行的什寒村乡村文化振兴项目,便是和当地50个返乡的年轻人一起,用最好的策划、最棒的设计一起来重塑当地的特色文化。
 
刘学颂说,乡村振兴我们还只在摸索阶段,这条路会很难,但仍相信时间会给出答案。
 
如今,85岁的赵思进每天清晨走进工坊,指导徒弟学习,这些既传统又现代的“编de”包在年轻人手上不断续写新一代人的故事。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