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刊推荐
// 中经传媒智库

商学院们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原创 作者:汤敏 / 发布时间:2023-08-07/ 浏览次数:0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作为社会的精英,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乡村振兴是商学院学生和校友责无旁贷的义务。 
 
对于直接从事农业产业投资的商学院学生和校友来说, 参与乡村振兴是理所当然的。现在的问题是,用什么方式能让商学院学生和校友不花太多的时间,不用很大的资源,但又能更有效地参与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呢? 
 
如何提高群众性参与公益活动的成效?
 
虽然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群众性参与不够,志愿服务的内容不够丰富,特别是志愿服务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和服务时间还有一些差距。 
 
例如,包括商学院学生和校友在内的很多人都愿意为乡村振兴做点事,但是真正能动手、有效果的并不多。究其原因,是很多人担心自己对乡村不了解,个人能力有限,对乡村振兴缺乏专业知识,能够动员的资源也有限。他们很想参与助推乡村振兴,但不会做、不敢做。
 
举个例子, 教育是很多志愿者都愿意参与的领域。 很多商学院学生和校友做公益的第一个选择就是做教育,如给乡村学校捐书、捐物,为贫困学生捐钱帮助他们上学等等。一些商学院学生还利用假期到农村学校去支教。但是,出于商学院学生和校友的专业直觉,大家都觉得这些志愿活动没有真正服务到乡村教育的关键点上。在规模上是杯水车薪,在效率上是事倍功半,在质量上也是鱼龙混杂。教育是一个对专业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的领域。近年来很多报道都提到,一些农村学校已经不太欢迎短期支教的活动了。他们发现,不专业的短期支教带来的问题比已解决的问题更多。教育又是一个多领域的行业。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不但需要把语文、数学等主课上好,还要上好音体美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更要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等等。而这些知识和能力都不是一个志愿者,包括精英级的商学院学生和校友们所具备的。 
 
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乡村振兴和教育领域,还存在于其它如卫生、环保、养老、低碳等等社会公益领域。除了少数该领域的专业人士之外,包括商学院学生和校友在内的非专业人士都是“小白”,即使他们想参与,也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用服务资源包给“小白”志愿者赋能
 
精英人士读商学院就是为将来可以解决各种经济和社会难题的。如何让广大的公益“小白”群众能高效率、低投入地参与公益志愿服务是社会领域的一个大难题,需要商学院老师、学生和校友们别具匠心的创新和专业能力来解决。 
 
我没有上过商学院,但“蹭过”一些商学院的课,偶尔也斗胆地在商学院讲过几节课。最近,我利用“蹭课”得到的知识,提出了一个通过利用“志愿服务资源包”来对乡村振兴志愿者赋能的模式。这不但能解决“小白”志愿者在社会发展领域能力不足、资源不足的问题,还能让一个“小白”志愿者成为一个超级志愿者,让公益行业跨越式成长。 
 
我们所说的“志愿服务资源包”,用商学院惯用的定义来说,指的是“基于互联网的,为解决某类社会问题的许多解决方案的资源组合”。 这个定义很严谨,也很“商学院化”,需要用一些例子来说明。例如,“助力乡村教育资源包”中就有包括对中小学教师的各种基于互联网的高质量培训、各种公益性的教学和学习软件、各类示范课、各种课外活动的资源、各种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资源等等。有了这些资源包,经过一些培训后,乡村学校的老师们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挑选一些资源来使用。 
 
我设想中给志愿者提供的资源包是分行业、分领域的。不但有针对教师、学生的教育资源包,还有针对乡村振兴中产业发展的、有针对乡村建设的、有助力医疗健康领域的、有专门协助解决养老问题的、有低碳环保等等的资源包。
 
资源包内容的提供者可以是公益机构、学术机构、政府以及爱心企业。这些资源包也不能是包罗万象的大杂烩,而应该是由该领域的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经过精心筛选出来的有效内容,还能根据社会需求不断地加以扩充和改善。这些资源内容对基层使用者来说最好是免费捐献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也可以给资源内容的提供机构一些成本费用。
 
商学院学生和校友们如何使用好资源包?
 
那么,有了资源包之后,包括商学院学生和校友在内的“小白志愿者”又该如何使用它呢?应该看到,商学院学生和校友们都很忙,不可能拿出很多时间来参与乡村振兴的活动。但是有了资源包,你们就可以“借花献佛”,从直接参与乡村振兴活动,变成主要是帮助连接上在基层奋斗的乡村振兴服务需求者,给他们送上资源包, 并通过资源包背后的公益机构、企业、学术机构、政府在内的强大公益“后援团”来帮助这些需求者。用商学院的语言来说,你们的任务是“打通乡村振兴服务需求者的最后一公里”。这并不需要你们有什么很特殊的能力,只要利用你们的人际网络与乡村需求者连接起来就够了。商学院学生和校友们只要用举手之劳,用很少的个人时间,就能解决乡村需求者的一些问题。
 
有成功的例子吗?有呀!
 
你们都听过“北大国发院戈友会”吧,相信你不是它的成员,就是它的竞争对手。你们也都走过甘肃瓜州的戈壁滩吧,跟你们每次只是埋着头走戈壁不一样,“北大国发院戈友会”同时也看到了瓜州百姓的需求。听说我们有公益包这个“神器”,在全国戈友们动起来之前,瓜州百姓就率先试了一次“我为乡村教育做点事”的公益包模式。三年前我们将之引入了瓜州县的所有乡村学校,让那里很多的农村青年教师得到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提供的一年期教师培训,又称“青椒计划”。除了资源包,同时还引进了很多如爱学堂公司开发的全套“卡通式”1到9年级所有课的资源,以及很多农村学校稀缺的音体美、科技课、课外活动课资源。
 
这一做法的效果如何?瓜州教育局赵明华评价:“‘青椒计划’线上组织的培训形式非常好。避免了瓜州县以往的线下培训费力且效果不明显的问题。‘青椒计划’系统的培训持续性地解决了瓜州教师培训的难题。” 
 
商学院的老师经常说,在互联网时代,最难和最贵的就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基于互联网资源最突出的特点,即它的边际成本为零或近乎零,很多这样的资源已经存在了,但广大一线的乡村振兴服务需求者并不了解,如果让爱心企业、公益机构直接去找这些为数众多的需求者,并与他们“一对一”地进行对接有很大的难度。如果能把包括商学院学生和校友在内的广大志愿者动员起来,利用他们个人的各种渠道,如通过跟家乡的联系,或通过亲戚朋友、同事同学等的联系,去找出一个或几个需求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这样,“小白”志愿者的贡献就解决了爱心企业、公益慈善机构难以解决的大规模对接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再举一个例子,乡村振兴成功的关键要有大批能够扎根农村、愿意在农村实现抱负的年轻人。据农业农村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1120万名返乡入乡创业的青年,他们正在为振兴自己的家乡努力拼搏,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各种资源的需求者。
 
从2018年起,中国慈善联合会乡村振兴委员会就联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十余家机构,发起了帮助返乡在乡青年发展的“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在全国培训了14万新农人,覆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超过1000万农户间接受益。
 
我们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扎根农村的新农人,他们中一部分是回到家乡创业的返乡青年、复员军人,另一部分是村官、第一书记。他们缺乏在乡村创业的经验,缺乏市场开拓的能力,也缺乏把农民组织起来的知识。他们要创业致富,不但需要学会种植养殖技术,还要了解市场,学会利用电商进行销售,利用金融机构进行融资、合作社组织运营等等。新农人急需得到长期的、高效的、低成本多方位的培训。
 
为此,我们联合了许多机构和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课程开发。 除了实用农业技术和创业案例以外,我们的课程还涉及品牌营销、企业管理、农村旅游、新媒体、市场对接渠道、基层社区治理,以及包括财务、法务、创业心理等细分知识领域的内容。
除了线上的培训之外, 我们还与部分省区、当地政府、共青团、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共建了许多线下“乡村振兴领头雁孵化中心”,为“领头雁”学员提供属地化、常态化、针对性的孵化支持。依托“孵化中心”,通过引入销售渠道、金融机构、媒体平台等相关社会资源,对学员的创业项目提供助力。
 
除了这些活动外,我们还通过组织学员的社群来支持学员之间的互助合作。每个学员至少要参加两个社群:一个是本地群。我们把当地县市的学员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群,让他们互相了解在自己的周边其他同学都在干什么、怎么干,并且可以就近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同时每个学员还要参加另外一个社群,称之为“专业群”。我们把全国养鸡、种猕猴桃、做乡村旅游等不同领域的学员分门别类地组织成群, 让他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各群群主都是我们上一期培训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员。在学员群中还涌现出一大批“土专家”成为“学导”,帮助其他学员共同发展。我们发现,学员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激励往往比只听专家讲课的效果还要好,更能接地气。
 
“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已经开展了四年,今年新一届的招生工作正在进行中。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员的人数还不够,相对1120万的返乡在乡青年来说,我们培训过的10多万人数量还是太少。课程已经开发出来,体系也已经建成,完全可以让更多的乡村创业青年受益。
 
在这里,广大志愿者的参与就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每年志愿服务五小时为乡村振兴做点事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我为助力乡村振兴做点事”的志愿服务每年五小时的项目。 
 
每年五小时能做什么呢?
 
我们设计的第一个小时,是志愿者通过视频连接,参加我们开办的线上资源包培训项目,培训内容包括告诉你各种资源包中有什么, 以及如何使用。第二和第三个小时,志愿者可以通过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与乡村需求者建立连接。 
 
如果你本身就是从农村来的或老家在农村的,可以通过互联网和你的亲戚朋友把这个项目送到你的家乡。中国人都有一种“反哺”故土、惠及乡里的情结。如果你不是从农村来的,也可以通过朋友、同学、同事帮忙找一个或数个农村把资源包送给他们。 第四和第五个小时是机动,看你还能为这些乡村一线的人员做些什么。例如,帮他们销售一点产品,了解一下农村创业青年还需要什么帮助等。 
 
这样的志愿服务模式也可以在你的企业员工中做起来,我们相信,把“我为乡村创业青年做点事”“我为乡村学校做点事”“我为村医做点事”以及其它的“志愿服务资源包”支持的公益项目在企业中推广,很多员工就会愿意参与到很多有意义、高效率的公益慈善项目中。   
 
志愿者不但可以为乡村振兴做事,也可以为城市的弱势群体做事,为我国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做点事,这就开拓了一种我国亿万志愿者可以参与服务的新模式。
 
公益慈善事业的数字化转型
 
从商学院的角度看,“公益资源包”不就是你们的老师成天念叨的数字化转型吗? 
 
当前,数字化转型正在各行各业中进行,公益慈善也需要数字化转型,而通过“数字化资源包”来大规模发动志愿者参与公益的方式, 就是公益慈善业数字化转型的一部分。 
 
这等大事、趣事、创新事,商学院学生和校友你们能缺席吗?你们能不率先下手吗?
动心了的班委会、校友会,请通过《商学院》编辑部跟我联系!
 
(作者系国务院参事,国务院扶贫办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
 

除《商学院》杂志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商学院》杂志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版权所有

欢迎关注平台微信公众号

 点赞 30
 收藏 20